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听不听妈妈的话,你看着办

2020年05月09日 20:21 PDF版 分享转发

文: 余少镭

我最喜欢的《麦兜故事》片断:从前有个小朋友……

中国古代史基本都是男人的舞台,有幸能被史书记下的女性,除了极少数攀上权力最高峰的,就是依附最高权力,得以进入“ 外戚 ” 行列的。

在《史记》中也写了几位普通母亲,她们用影响儿子的方式,影响了历史进程。而她们的儿子,听话或不听话的,结局迥异。

密康公母亲:美女要给大领导

密康公,西周姬姓诸侯国“ 密 ” 的国君,封地在今天甘肃灵台一带,估计很多人没听过,因为它太不起眼,而且很早就被灭了。

被灭的原因,据说就是密康公不听妈妈的话。

这事最早见于《国语·周语》,司马迁写《史记·周本纪》提到此事,基本照抄。

故事是这样的:西周第六代领导人周恭王有一次突然想到泾水边度假,而那里是密国的地盘,大领导来了,密康公当然全程作陪。这时候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附近有三姐妹,都是美女,主动来找密康公投怀送抱求包养。密康公高兴得跟个什么似的——你想,大领导就在隔壁,美女们偏来找我,说明我魅力槓槓滴。

可是,密康公的母亲知道了,一盆冷水泼下来,“ 你想找死啊,君王娶嫔妃,都不敢同时要三个同胞姐妹,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德行配得上这样的人间尤物?还不赶紧把这仨美女献给天子 ” !

密康公裤子都脱了,母亲的话怎么还能听进去,就把三姐妹收为己用。

果然,一年后周恭王就出兵灭了密国,密康公也被杀。

后来汉朝的刘向在《列女传·贤明传》中,写到密康公母,内容也抄《国语》,只是说密康公母“ 姓隗氏 ” ,也不知从哪考证的。讲完她的事蹟后,又加了一句:

诗云:“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 此之谓也。

《诗经·蟋蟀》里面说:“ 人不能太耽于享福,要居安思危。 ” 就是这个理儿。

最后,刘向猛夸密母,说她“ 先识盛衰 ” ,即有先见之明,感叹密康公不听他妈妈的,自取灭亡。

但是,唐朝柳宗元就不这么看。柳写过《非国语》,里面有一篇《灭密》,在引述《国语》原文之后,对密母提出质疑:

非曰:康公之母诚贤耶?则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惧之以数?且以德大而后堪,则纳三女之奔者,德果何如?若曰“ 勿受之 ” 则可矣。教子而媚王以女,非正也。左氏以灭密征之,无足取者。

密母真是贤明的话,劝儿子不要纵欲过度就好了,怎么可以用恐吓的路数;而且还扯什么“ 德不配女 ” ,让他拒绝就好了嘛,居然还教儿子把美女献给天子,这就是献媚搞歪门邪道嘛,左丘明在《国语》中以密国被灭来证明密母有远见,实在不足取。

也有道理。

但是,劝儿子把美物美色献给大领导,这是妈妈的明智之举。有些当儿子的,不用妈妈教,为了坐稳某个位子或为了高升,主动把老婆献给大领导的都有,何况这些刚来投奔的。

所以,说密康公不听妈妈的话,最后死得很惨,没毛病。

魏兵母亲:宣传害死我儿子

《孙子吴起列传》载,战神吴起在魏国当主将的时候,特别能跟士卒同甘共苦,穿一样衣服,吃一样伙食,睡一样地舖,行军时不骑马,还亲自背军粮。这样也就算了,最匪夷所思的是,有一位士兵长了恶性毒疮,吴起竟然俯身为他吸脓液。

魏国的《大梁日报》对此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导,头版头条《无论你在战场上遇到怎样的危险,请记住,你背后有一个爱你的将军》,魏国人民都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但是,当大日记者把报纸拿去给当事士兵的母亲看,想再挖掘一些正能量时,那位母亲却哭得稀里哗啦的。大日记者不解,“ 你儿子只是普通一兵,吴将军亲自为他吸毒,这是多大的光荣,你哭啥哭 ” ?

母亲说:“ 你哪知道,之前吴将军也为我丈夫吸过脓毒,结果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很快就光荣了。现在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这是要我儿子去死的节奏啊! ”

果然,没多久这士兵也跟他父亲一样战死了。

这位母亲的话,他儿子肯定是听不到的,因为这是政治不正确的话,《大梁日报》绝不会报导,他们的主编正在呼吁魏国加强军备,忽悠更多魏国后浪上战场呢。

赵括母亲:我儿子真的不行

赵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纸上谈兵嘛。

《廉颇列传》中说,赵括小时候跟他爹——赵国名将赵奢谈论兵法,常把他爹怼得哑口无言,但过后赵奢从不夸他。赵括他妈问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生死大事,可在这小子眼里就跟“ 今晚吃鸡 ” 一样,那哪行。我死后,赵国不用他还好,用他必败。

赵奢死后,赵秦发生,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果然撤了廉颇,用赵括来当主将。大军出发前,赵母上书赵王,说求求您了,我儿子真不能带兵。

赵王连忙召见她问原因,赵母劈里啪啦说了一大堆,说赵括活成了他爹赵奢的反面,所以不能带兵。赵王说我已决定了,三军主将怎么能说改就改的。

赵母看改变不了,就说,我该说的都说了,大王一定要用他的话,他要是打了败坏,您可不可以别株连我?

赵王答应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赵括的兵法都是从手游上得来的,长平之战碰到秦将白起,完全被碾压,自己被射死不说,害得四十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要不是楚、魏出手相救,赵国当时就被灭了。

不过赵王还算守信,真的没株连赵母。

赵母平时有没有劝赵括?肯定有,但赵括肯定也不会听。你想,他爹是身经百战的名将,都被他怼得很无语,他怎么可能听他妈妈——一个家庭妇女的话?

所以,赵国四十万士兵表面上是被秦军给坑了,实际上,是被一个不听妈妈话的熊孩子给坑了,真坑。

陈婴母亲:枪打出头鸟

陈婴原来是秦东阳县的一个小官吏,职位约等于水浒里的宋江,平时也挺仗义的。 《本纪》载,陈胜起事,天下响应,东阳的一群后浪也杀了县令造反。可这些人中没一个有领导能力,就胁迫陈婴当他们的领导。

这剧情,就跟武昌首义后革命军逼黎元洪当领导一样。

陈婴无奈答应,义旗一举,一下子就有两万人投奔他。要知道,这时候项梁项羽叔侄手下也才八千人。

人马一多,造反者心就大了,有人对陈婴说,你看现在阿猫阿狗都称王了,陈将军您也称王吧。

陈婴有没有野心我们不知道,但他妈一听说这事,吓坏了,“ 自打我嫁到你们陈家,从没听说你们祖宗十八代有出过贵人,现在你暴得大名,太危险了,不如你找个人来领导你,事成也能封侯拜相,事败了,你不是首要分子,想跑也容易 ” 。

各位,这又是满满的中国特色的生存哲学了。要知道,高调说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的陈胜,就因为太急于当王,后来死得很惨。幸亏,陈婴听他妈的,把军队交给过江而来的项梁项羽叔侄,接受他们的领导。项羽兵败之后,他又识时务投了,果然被封侯,后得善终。

王陵母亲:站队比我更重要

《陈丞相世家》载,王陵是沛县人,江湖大佬,刘邦混社会时,当过他的小弟。后来刘邦势大,带兵打进秦都咸阳,王陵自己也啸聚了几千人马,盘踞在南阳,不愿接受刘邦领导。

这可以理解,本来就是他大哥,面子上过不去。

直到刘邦项羽翻脸,楚汉开撕,王陵看清天下大势,不再是社团大哥可以叱咤风云的时代了,才率军投了刘邦。

王陵毕竟是有江湖号召力的,这一投刘邦,项羽急了,就把他妈抓来,想逼王陵反水。王陵派了个使者去跟项羽谈判,项羽说谈什么谈,过来认我当大哥,否则,你妈死啦死啦的。

使者要回去的时候,王陵母亲悄悄送到门外,哭着说:“ 你回去跟我儿子说,好好帮汉王吧,我看出来,项羽就是一土包子,汉王才是能得天下的人。你叫他不要为难,我这就帮他下决心。 ” 说着,突然拔出使者的剑,抹了脖子。

项羽一怒之下,把王陵母给煮了。

母亲这一死,王陵无后顾之忧,专心帮刘邦打天下,后来被封为安国侯。

这故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三国演义》中徐庶他妈也是这么干的。不知道是罗贯中受司马迁的启发,还是历史上的徐母真的看了《史记》,以实际行动向王母学习——毕竟刘备也是刘邦子孙嘛。

不过,王母看得准,徐母可就看走眼了,跟着刘备混,真不如跟曹操。所以徐母自杀之后,徐庶并没有听他妈的,而是安心呆在曹魏那边,后来当到魏国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综上所述,密康公不听妈妈的话,有一日,佢死咗;魏国士兵听不到妈妈的话,有一日,佢死咗;赵括不听妈妈的话,有一日,佢死咗;陈婴听妈妈的话,有一日,佢得咗;王陵听妈妈的话,有一日,佢发达咗……

那徐庶呢?

所以说,妈妈的话该不该听,还是自己独立判断吧。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