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没有人比这个德国人更懂真实的香港

2020年07月02日 22:31 PDF版 分享转发

文:评婶团

如果你有看到关于作品

我相信你绝对不会错过以下的内容。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39 Hong Kong,” 2005 图片版权:Michael Wolf, via Blue Lotus Gallery

“Night #19,” 2005 图片版权:Michael Wolf, via Bruce Silverstein Gallery, New York

这些“密集”的香港摄影,来自一位在香港生活了25年的人。

他1994年抵达香港,从真实到令人头皮发麻的角度记录下香港。没有人在看完他的作品后不会感叹,“这,就是香港!”

这个叫迈克尔.沃夫,于4月在香港去世,享年65岁。

虽然出生于德国,但迈克尔从小在美国长大,毕业于英国,随后又常年旅居亚洲。

其中日本和中国,是他主要的摄影对象,而香港,则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座城市。

香港,被光鲜亮丽包裹的繁华都市,在高耸入云的建筑群下,是都市人无处安放的焦虑与压抑。

2005年迈克尔的作品“建筑密度”问世,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香港的高层建筑就如同超市的条形码,强烈的压迫感扑面而来,粉色、黄色、蓝色、绿色,组成了这个城市的人口密度——香港,人口现已超过七百万。

没有天空或天际线,不允许呼吸的余地,没有感情,没有温度,令人窒息。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他把一栋非常立体的建筑压缩成了一个表面,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迷失在了这样的密度里。”——香港建筑师、美术摄影师郑振扬(Tugo Cheng)。

迈克尔只将这些建筑群的建筑立面作为摄影对象,裁去所有可能的余地,但仔细看照片,香港人生活的痕迹也有被完美保留,衣服、阳台、风车都被留存,在压迫之余也给予了想像的空间。

“这座建筑只有那么大,但它也可能有它自己的 10 倍那么大,因为你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将身体陷入到香港的方形公寓内,“100X100”系列聚焦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还有生活中的各种细节。

“外国摄影师来到香港,通常会捕捉到他们认为是典型香港的东西,比如红灯笼之类的。但他会去后面的小巷,拍一些连香港人都不会注意到的东西。”

不仅是香港,对于大陆,迈克尔也有着独特、犀利、令人过目不忘的摄影作品——《肖像》。

他对中国、中国大地、中国人的兴趣捕捉地十分精确,身为中国人的观众们看到这一张张照片,都会不禁感叹,迈克尔镜头下展现出的透彻与解析,这当然也会引发一部分被摄者的不愉快,也有许多人觉得迈克尔的作品是在“丑化”中国。

这也正是迈克尔的毒辣之处,他镜头下的中国,是没有“面子”的。

《中国肖像》的直白,一如被剥去包装纸的罐头,刚硬却又回味无穷,你可能不会百分之百认同这些人物的面目,但你无法否认他们的真切,甚至看起来还有些时髦感。

《中国玩具工厂》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世界75%的玩具都是“中国制造”,迈克尔潜入到香港的玩具工厂,将玩具世界的源头搬上历史舞台,但这些画面并不太令人感到可爱,相反,有些背脊的凉意。

玩具被“肢解”为一个个零件,每一个程序只负责单一的部分。

迈克尔将这些称为“真正的玩具总动员”,制造这些玩具的不是工厂,而是人。

2010年,迈克尔对准日本每天挤地铁的都市人,在每天忙碌通勤时分,人们主动或被动得被塞进

地铁车厢,他们的脸庞与肢体贴在玻璃窗上,这些乘客的表情甚至会有些扭曲,这正是都市人每天都有的模样。

“这种做法有点咄咄逼人,因为这些人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迈克尔也凭借这组《东京压缩》获得了荷赛日常生活类一等奖。

在迈克尔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每天早上会花两个小时拍摄被他称为“长洲日出”的照片——这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个香港作品系列。

“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我脑中闪现,我在许多地方停留过,但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产生共鸣。最后,我在香港停了下来,我的整个身心都对我说:‘就是这儿了。’”

R.I.P

Michael Wolf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