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是什么把一个爱国者变成带路党

2020年07月28日 18:59 PDF版 分享转发

文:余少镭  

本来,没有任何理由不爱他的楚国。

伍家,妥妥的楚贵族,既得利益者。伍子胥的曾祖伍参、祖父伍举,辅助楚庄王称霸,功不可没。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太傅),很得太子建的爱戴。

伍子胥

没想到,正是这个身份,给伍家带来灭门之灾。

楚平王熊弃疾为了跟秦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派太子建的另一个老师费无极(太子少傅)去秦求亲。秦景公答应了,随手给楚国发了一个公主。

费无极对太子建不粉他耿耿于怀,对伍奢地位在他之上更是不忿,现在机会来了。从秦国出使回来,现在的神编剧都不敢编的狗血剧情就这样发生了——

费无极对平王说,秦国公主太美了,又勾勾又丢丢,给太子太可惜,大王您应该自己留用,再给太子娶一个就是了。 (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伍子胥列传》)

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佞臣,反之亦然。费无极这样的话,换一个有人样的君主,死一万次都不够。但他敢这么说,肯定也对平王了解得透透的。

果然,平王一听,两眼放光,说,这个可以有。

就把儿媳妇给截了胡。

费无极又说,太子留在宫中,迟早要搞事情,不如把他派去守边疆。

平王说,我看行。

费无极又说,伍奢大权在握,迟早要跟太子里应外合,你不弄死他,他就会弄死你,不能留,全家都不能留,特别是他俩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一定要斩草除根。

平王说,有道理。就把伍奢关起来,并派人去到伍家,对伍子胥兄弟说,来,你爹活;不来,你懂的。

这个时候的青年伍子胥,应该是踌躇满志,正在为建设楚国而发奋努力。可是,父亲被抓、平王还想灭门的消息传来,这个雷,比晴天霹雳还霹雳。

一国之君,怎么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

难道这就是我伍家几代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楚国?

哥俩一商量,伍尚去当孝子陪父亲一起死,伍子胥踏上逃亡之路。从此,满腔报国志变成一心报父仇。伍子胥心中,再也没有“ 祖国”这个概念;或者说,哪里能帮我报仇,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逃亡之路,从宋,到郑,到晋,风餐露宿,一夜白头,最后沿路乞讨,才活着进入吴国境内。

吴楚曾经也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谁都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两国因种种原因越走越远。到了春秋末年,“ 吴楚必有一战”已成为国际共识。所以,伍子胥的到来,让僚如获至宝,不但收留了他,还给他高官做。

伍子胥也尽心尽力为吴国出谋献策,包括用暗杀等特殊手段左右领导人的更替,辅助更强势的吴王阖闾上台,得到绝对信任,被封为“ 行人”,相当于外交部长,成为吴国最高智囊,为吴国制定坚定有力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怎么制约楚国的战略方针,怎么克制楚军的战术思想。

没想到,在入吴的第五年,伍子胥又一次遭遇晴天霹雳——楚平王死了。

按《吴越春秋》载,伍子胥听到这消息,“ 坐泣于室”,当场哭了起来。到了《东周列国志》,就被演义为“ 伍员闻平王之死,搥胸大哭,终日不止”,甚至“ 一连三夜无眠”。

按一般人的理解,伍子胥父兄被害,费无极是罪魁祸首,楚平王听信他的谗言,才戕害忠臣。就像岳飞,是被秦桧所害,高宗只不过是被秦桧蒙蔽了而已。

伍子胥要是这么想,他就不是伍子胥了。

没错,费无极确实是祸害伍家的罪人。但是,如果不是平王色令智昏,丧德、不仁、无耻,费无极怎么害得了伍奢?同理,如果不是宋高宗害怕岳飞迎回二帝,秦桧焉能祭出“ 莫须有”大杀器?

平王虽死,但病死算善终。而新上台的,也没半字为伍奢平反之意。

所以,对于伍子胥来说,仇恨不减反增。

《史记》里凡写到楚平王死的篇章,都没有写伍子胥有什么反应,《吴越春秋》则说,伍子胥哭着说:“ 平王卒,吾志不悉矣!然楚国有,吾何忧矣?”

平王死了,我的愿望实现不了了!但只要楚国在,我还怕没仇报吗?

这充分证明,伍子胥认为,父兄被害,并不仅仅是平王跟费无极的事,整个楚国,从朝廷高官到民间百姓,都要承担起灭他伍家满门的责任。

为什么?因为他父兄被害时,面对如此倒行逆施的平王,满朝公卿,竟没有一个站出来为他们说一句话。楚国的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也没有采取什么抗议行动。

不要说那时候的民众没有此等意识。 《吕氏春秋》载,费无极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平王死后,他又陷害了另一忠臣,导致“ 国人大怨,动作者莫不非令尹”,民怨沸腾,其他官员也纷纷指责当时的令尹(约等于相国)子常不作为,在这样的民意基础上,子常才杀了费无极以平民愤。

民怨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站出来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所以伍子胥肯定会想到,伍家几代人为楚国呕心沥血,他父兄被害时,民怨在哪里?

这时候,谁要是敢跟伍子胥说:“ 民怨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他肯定回你一句:“ 城破的时候,没有一块砖是无辜的。”

这也是当年伍奢得知儿子逃亡,预言“ 楚国上下将不得安宁矣”的原因。

在伍子胥努力下,吴国日益强大。吴王阖闾上位的第三年和第四年,伍子胥连续两次参与了吴伐楚之战,都取得了胜利;第六年,楚伐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率军迎击,在豫章一带大败楚军。

终于,公元前506年,楚国内政腐败、外交众叛亲离,时机成熟,吴王阖闾御驾亲征,伍子胥、孙武等指挥,发动了灭楚之战。吴军势如破竹,曾经强大的楚军原形毕露,节节败退,吴军很快就围住了楚的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发动猛烈攻势,楚军守不住,楚昭王弃城而逃,伍子胥率吴军冲进了郢——这个曾经是自己祖国首都的地方。

此时,距离伍子胥逃离“ 祖国”,已过了16年之久。现在他的心中,除了报仇,还是报仇。既然平王已死,能抓到他儿子昭王,亲手宰了也好。但昭王早就在城破之前逃亡了,《史记》里写,伍子胥“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鞭尸三百才解恨。

《吴越春秋》不但鞭尸,还加了特写镜头:伍子胥左脚踩在平王的尸肚子上,右手把他的眼珠子抠出来,骂道:“ 姓熊的你这个杂种!谁让你听信谗言,冤杀我父兄,睁开你狗眼看看,你有今天,活七八该!”

伍子胥鞭尸 

对自己曾经的“ 祖国”,对自己曾经的君王,报仇这么恨,有没有人认为,这太过分了?

有,一个,名叫申包胥,楚国的王孙,曾经还是伍子胥的好基友。 《左传·定公四年》载: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 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 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伍子胥逃亡时,对前来送别的申包胥说:“ 你等着瞧,我一定要颠复楚国!”申包胥说:“ 加油哦!你能颠复楚国,我也一定能复兴楚国!”

《史记》基本照抄这一段,但司马迁把申包胥的“ 勉之”删了。

这一删,就没劲多了。

申是伍的好友,他对伍家的遭遇,肯定深表同情,所以当听说伍立志报仇时,他先表示了理解,并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加以鼓励:“ 勉之!”加油吧。但同时,他又是楚国,所以也表明了他的立场,你要是真能颠复楚国,我就能复兴它!

公与私,情与理,吾爱吾友,吾更爱祖国。

是不是更让人动容?

而且,申包胥也不仅是说说而已,当吴军攻入楚都时,他并不会因为好友是就留在城里,而是跟着王族逃到了山上。当听说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时,他又怒了,派人到城里怼伍子胥:

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您这样报仇实在太过分了!您以为兵强马壮就可以逆天吗?老天爷要是怒了,您人马再多也没用!您原来是平王的臣子,如今这么侮辱死人,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极点了吗!

伍子胥怎么回他的? “ 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我老了,来日无多,无所谓了,为了复仇,怎么极端怎么来,您就甭跟我扯什么理中客了。

其实,伍子胥可以反问:“ 伍家被灭门的时候,天道在哪里,也跟您一起躲在山里吗?”

话说回来,申包胥这样的爱国者,还是值得尊敬的。至少,身为太子党,他在知道伍子胥要逃亡的时候,没有告密,没有大义灭友,只是在私情公义的纠结中,说出真心话。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也知道,申包胥跑到秦国去,向秦哀公求援。秦哀公一开始没理他,说你们楚吴之间的纠纷,我们不干涉。但申包胥站在秦国的朝廷上,绝食,并足足哭了七天七夜,哭到眼泪干了,流出血来,秦哀公才被打动,出兵抗吴援楚。而吴王阖闾后院起火,无心恋战,率领吴军撤了回去,楚昭王才回来复国。

申包胥兑现了他复兴楚国的诺言。

可见,真正的爱国者,是要付出血泪代价的。

而且,申包胥在批评伍子胥的时候,只是说他过分、不忠,也没一字说他叛国。

同样,在伍子胥死后一百多年,另一爱国者屈原,对伍子胥也没半句批评。

我们知道,屈原是著名的“ 怀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楚国如初恋”;伍子胥则是“ 杀父之仇大如天,我打平王三百鞭”。

屈原在他的《九章》中有三次提到伍子胥:一是:“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葅醢”(涉江);二是:“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惜往日);三是:“ 浮江淮以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悲回风)。

屈原只是把伍子胥当成吴国忠臣,对他最后遭奸所害心有戚戚,甚至剧透了要向他学习的结局,而对伍子胥前期的叛楚不吭一声。

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中的评价就更高了: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如果伍子胥陪他爹一起死,跟蝼蚁又有什么不同。他放弃小义,洗雪大耻,名垂后世,太悲壮了!当他穷困潦倒、乞讨为生时,他从未有片刻忘掉深仇大恨。所以,克制隐忍,成就功名,不是刚烈男儿,试问谁能做到?

一句话:君子报仇,十六年不晚;留得煤山在,不怕没枝挂。

  来源   现代聊斋余少镭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