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医神孙思邈 一针救二命 还知未来和过去 因他有特异功能?

2020年10月11日 8:04 PDF版 分享转发
药王孙思邈(图片:希望之声合成)
药王(图片:合成)

希望之声2020年10月10日】(编辑:张鑫)古书中记载了众多古代大医学家的行医神迹,有的甚至超越了我们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范畴。但如果从神传文化的角度去读这些记载,那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了。《新唐书》《旧唐书》中就记载了医神孙思邈的一些传奇故事。

孙思邈,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七岁时每天就可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就通晓百家学说,更喜欢谈论老子、庄周等道家经典。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当时见了孙思邈后感叹道:“这是一个圣童呀!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 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隐居于太白山中。

孙思邈 (图片:出自故宫博物馆出版社《清宫殿藏画本》 )
孙思邈 (图片:出自故宫博物馆出版社《清宫殿藏画本》 )

静心修道行医  一针救二命

太白山,巍巍入云,幽谷飞瀑,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孙思邈在此随师潜心研学医术,因为学得勤奋刻苦,加之人品医德深得师父赞许,所以尽得真传。

多年后,孙思邈学成,该行走江湖、开始济世救人了。临下山辞别师父时,师父谆谆告诫他:“人间的事皆有定数,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消磨了济世救人的愿望。相信你更不会做出败德害人、有辱师门的事来。初衷不改,必有大成。”

孙思邈含泪拜别师父,下山后谨遵师命,尽心尽意为百姓治病。但事与愿违,不管他走到哪里,不但治不好病,而且一出手病人就死。百姓们陆陆续续开始对他不信任了,然后是指责、谩骂,再到后来一见到他时,就感到不吉利,象避开瘟疫一样撵走他。

下山前,孙思邈是信心满满,万万没有预料到会有这等事情出现。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他也百思不得其解,感到非常困惑:“的确是按师父所传授的禁方去做的呀?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这样,孙思邈不但忍受着风餐路宿的苦难,还承受人们风刀霜剑的折辱。

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了,含泪回山向师父一诉苦衷。师父好像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慈祥的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徒儿,你所受的苦我都知道,但这只是个过程,等你时来运转的时候一切都会改观。不要灰心,你的草鞋长到八斤半的时候就好了。”

孙思邈再次泪别师父,同样又经历了以往的遭遇,但他这回并不灰心、不气馁,在苦难中激励自己。有一天他穿行在一个涝泥塘子里,把草鞋几乎都拽碎了,好不容易走出塘子,倚在一棵大树旁用揉韧的草编穿捆绑草鞋。穿完后,一看草鞋又肥又重,但也没办法,只好穿在脚上,准备继续前行。

这时,忽然一队送殡的人伴着哭声经过这里,而抬的棺材里还往外滴着血。孙思邈定神一看地上的血迹,他心里顿时明白了人还有救。所以就追上去高喊:“站住!站住!人还有救,人还有救……”

刚开始,大家谁也没有理会他,都以为他是个疯子在说胡话。孙思邈让人们把棺材放下,人们就更不听他的了,因为当地人认为出殡途中放下棺材不吉利。没办法,他只好边随着边走边说:“人是难产死的对不对?不但孩子没生下来,大人也流血不止疼死了,直到入棺出殡还滴着血。这人还有救,赶快放下棺材,不然就来不及了。”

人们听他说得全都对,就象亲眼看见了一样准,所以便放下棺材,打开棺材让他治。孙思邈拿出一根银针,找准穴位扎了进去,时间不长,便听见产妇“啊”的一声醒了过来,众人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惊呼起来,正在这时,又传出了孩子的清脆哭声,大人和孩子都得救啦!

人群沸腾了,大家几乎欢呼跳跃起来。人们简直象奉神明般地把孙思邈请回家里,全家人是谢了又谢,拜了又拜,又送了一些银钱作谢礼,他当然是坚拒不收,只收下了一双新鞋。产妇的丈夫想把旧草鞋扔掉,孙思邈却怎么也舍不得,找秤称了称,正好八斤半。

这时,孙思邈明白了师父之前告诉过他的那些话,从此也更坚信师父的教诲,普救世人于疾病痛苦之中。说来也神奇,自此看病真是手到病除。后来,一根银针救二命的神迹被人们广泛传为佳话,当然“草鞋神医”的神迹也越传越广。

孙思邈明白了师父之前告诉过他的那些话,从此也更坚信师父的教诲,普救世人于疾病痛苦之中(图片:〔唐〕洪应明着《仙佛奇踪》插图)
孙思邈明白了师父之前告诉过他的那些话,从此也更坚信师父的教诲,普救世人于疾病痛苦之中(图片:〔唐〕洪应明着《仙佛奇踪》插图)

详知古事  预知后代

为了给“初唐四杰”的卢照邻治病,孙思邈就将他留在自己的家中住了一些日子。相处时间一长,照邻发现孙思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在他的《病梨树赋序》中,他赞赏道:“他(孙思邈)自称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到乡间去打听他,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另外,他和人们一起谈论起周、齐的事来,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一样。以此为参照,就知他不止是一百岁的人了。然而他耳不聋,眼不花,仍神采奕奕。”

确实,《新唐书》中也记载,在魏征等人受诏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时,恐怕有遗漏,就曾多次向孙思邈请教。令人惊叹的是,孙思邈用口传授于魏征,就像自己曾经亲眼目睹过一样。

除了通晓古事,孙思邈还具备了一些预知未来的功能,这有点类似人们常说的宿命通功能。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早在隐居太白山时,辅政曾传令让他出山做国子博士。孙思邈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召他进京。太宗看到他的容貌之年轻,感叹道:“看见你,我就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

随着孙思邈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就医、请教。唐玄宗时的太子詹事卢齐卿在年少时,就向孙思邈请教有关人伦的事情,孙思邈坦诚相传后,又对他说:“五十年后,你的官职可达一方诸侯之长,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部下,你应当自己保重才是。”卢齐卿后来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的县令。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说这话的时候,孙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预先知道了孙溥的事情。

还有一次,唐高宗年间做过4个月宰相的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看了看这些年轻人后,便毫不犹豫地、逐一点着他们的名字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佺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情况都像他说的一一应验了。

医神传授成功秘籍  运用天人合一之道

神医总是有过人之处。卢照邻曾请教过医神:“名医治病,其道理何在呢?”

卢照邻画像(图片:出自〔清〕上官周画《晚笑堂画传》)
卢照邻画像(图片:出自〔清〕上官周画《晚笑堂画传》)

孙思邈道:“我听说善于论天的人,必定由这个人的本质而定;善于谈论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天有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寒暑交替。它运转时,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这是天地的规律。人有四肢和五脏,一醒一睡,呼吸吐纳,循环往复。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这是人体的规律。阳用其精,阴用其形,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等到失去这种正常现象,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疣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病情呈现在表面,病变却在形体内。这种道理同样可推及到天地,也是这样的。所以五纬盈缩,星辰失度,日月错行,彗孛流飞,这是天地的危病。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疣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时,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医治病,用药石疏导,救人时才用针剂;圣人用道德来调和,用政事来辅助。所以,故身体有可治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孙思邈顿了顿,又接着补充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经》上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的是大胆;‘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说的是行为的方正;‘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这是心智的圆融。”

在《大医精诚》一书中,孙思邈还强调了医为仁术的道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也许,这种让人顺应天道、智欲行方、怀仁慈善、平等救人的治病之理,并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认为的是一种医德宣导,而是孙思邈一生的沉淀和精髓,也是医神传授给后人如何能做好一名良医、如何能成为一名神医的秘籍吧!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在中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吧!

得道仙终

身为道士的孙思邈一生边行医、边采药,他共有八十余部着作,其中《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不但被誉为医学的百科全书,在全世界药学史中也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永淳元年,孙思邈逝去。死前他叮嘱要薄葬,不准在墓中放任何,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一个多月过去了,他的颜貌不改。抬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孙思邈已尸解成仙而去,众人惊叹不已。

参考资料

《云笈七签》

《新唐书·孙思邈传》

《旧唐书》

(以上文章摘编自明慧网,有增删)

本文章或节目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医神孙思邈 一针救二命 还知未来和过去 因他有特异功能?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