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记《7.21 寻源》:用大数据追溯可疑文宣的尝试与局限

2021年07月22日 16:01 PDF版 分享转发

前言:

立场新闻调查报道《7.21 寻源》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是利用公众追本溯源,查证核实报告中引用、声称来自讨论区的“得元朗得天下”图,指“网上开始呼吁人们参加 7 月 21 日在元朗举行的公众集会,以抗议 7 月 16 日的放映会遭人滋扰。”这说法是否有根据?

调查报道播出后两日的 7 月 21 日晚上,个别媒体包括《东网》报道指翻查资料,“得元朗得天下”图片是于“2019 年 7 月 18 日 12 时左右,在 Telegram 一个名为‘公海总谷 2.0’求助、讨论、情报交流区中已经出现,由一个叫‘战无不胜’的 TG 用家所发布”,该报道未有载述资料来源。

《巴士的报》也于同晚的博客文章,指“从权威渠道”翻查当日社交媒体数据,得出相似资料,文章又附上一幅载有“得元朗得天下”图片 (右下角有 12:09 字眼)  的“公海总谷 2.0”Telegram 截图。《文汇报》 22 日亦有相似报道,并引述这是“警方调查”的发现。

“公海总谷 2.0”属私人通讯的 Telegram 群组而非用于发布消息的 Telegram 频道,一般非群组成员必须先加入群组,才能阅读群组内的内容,并不属一般人可接触的公众社交媒体的一部份,其内容因此不涵盖在我们调查所使用的公众社交媒体数据数据库中。至于传媒引述资料的内容及截图真伪,由于“公海总谷 2.0”群组目前只存有最近一年的讨论、并未载有 2019 年 7 月时份的内容,《立场新闻》目前并无更多资料查证核实,及追踪该时段在私人群组内的消息传播过程。

在我们能掌握的公众社交媒体数据资料中,“得元朗得天下”文宣最先出现在大 V “风中微尘”的帖文,传播的时间比连登早约一小时,最新的截图若然属实,意味“风中微尘”并非第一个发布“得元朗得天下”图,该图再早约一小时出现于“公海总谷 2.0”Telegram 群组。“风中微尘”22 日凌晨出帖指“这两天香港所有的黄媒都在造谣我故意发布假消息引黑衣人到元朗”,21 日晚上引用昨东网报道截图指“感谢东网还我清白!”

此后记旨在补充调查构思和方法,记录在索阅公开资讯愈趋困难和步步为营的年代,公民能如何创造工具、运用网络数据追寻线索,当中又有什么局限。

 

追查方向源起

“示威者带人入元朗”的说法不是始自今日,回带到 2019 年 7.21 袭击事件发生翌日,记者重返鸡地现场找寻闭路电视,和商户闲聊时,就有路过的元朗街坊气忿地指摘:“唔系黄之锋带 500 人嚟,佢哋会郁手?你唔知呀,佢哋带好多人嚟搞乱元朗!”

7.21 几日后,流传的版本演变成林卓廷带人去搞乱元朗;直至今次报道出街后的留言中,仍有网民坚持是朱凯廸、邝俊宇、黄之锋等带人“光复元朗”。但公开资料并没见三人有任何动员,亦没见他们当晚在元朗出现。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当年记者已抱有疑问,究竟这些假消息是误传抑或是有组织的散播?如属后者,又与白衣人的有组织袭击有无关联?

然后在 2019 年 10 月中,7.21 袭击事件发生后 3 个月,我们在 Matters 看到一篇文章,循讯息的传播过程分析事件。在《香港罗生门(π) – 721元朗事件的“真相”与“后真相”》一文中,作者 goodwill 开宗明义指出“721 是整个香港罗生门的核心”,意指各方对事件真相各执一词,甚至编织谎言终至是非曲直难辨。

作者 goodwill 指:“网上(主要应该是一些亲建制自媒体以及 whatsapp/telegram 群组)忽然流传两张来历不明,声称要“721 光复元朗”的图片,一张冒称了组织学生动源的名义,另一张则是一张什么‘得元朗得天下’,后来一些媒体和人士便以这两张为“黑衣人”首先发起挑衅的依据。”

根据资料,Telegram 群组曾于 7 月 19 日流传声称是“学生动源”名义发出的 7.21 游行图片,呼吁市民到中环、深水埗和元朗“遍地开花”,同日黄昏“学生动源”出声明澄清绝无有关呼吁,有关图片全属虚假资讯。至于“得元朗得天下”图,亦未知来历。

作者 goodwill 在文中罗列、分析讨论区和微博帖文内容。我们去年和今年曾尝试联络作者,希望进一步访问或了解其看法,可惜终究未能联络得上。

大数据追踪方法

2020 年 5 月,监警会发表专题报告,里面引用声称来自连登讨论区的“得元朗得天下”图,指“网上开始呼吁人们参加 7 月 21 日在元朗举行的公众集会,以抗议 7 月 16 日的放映会遭人滋扰。”

为此,我们联络上一直研究中港社交平台资讯的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华,希望较全面地搜集和研究有关“7.21 入元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历史痕迹,以追踪“得元朗得天下”图的来源。

傅教授自 2011 年创立 Weiboscope 研究项目,透过软件程式不间断地下载微博用户的发帖内容和转发,以及恢复被删除的微博内容。自 2019 年反修例运动以来,他又开始从 Telegram 频道收集文字、相片、影片等讯息,再配合其他社交媒体的数据进行研究。

直至现在,由他和团队汇聚整合的社交媒体数据资料,可搜寻连登、高登等多个讨论区,超过十万个微博帐户,数以千计的 Facebook 专页、IG 帐户、Telegram 频道发布的内容,涵盖行动群组、舆论意见领袖、政治人物、主流传媒、建制阵营经营的频道。

 

研究方法的限制

诚然,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可完善之处,这次的调查也不例外。我们与傅景华教授讨论过研究目标后,认同用这个方法追踪有其限制,但大体上不至于影响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一个限制,是今次的研究范围只限于出现在公众领域的讨论,即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开群组、专页以至帖文内容。一些私人传讯工具如 WhatsApp 或 Signal 的数据、Telegram 群组的讨论,不在搜集分析之列。(注:研究的公众社交媒体数据资料,涵盖主要用于发布讯息的 Telegram 频道,但不包括 Telegram 群组,后者属可设定为公开或私人的聊天区,容许成员发表言论及分享文件等。)

不过,考虑到反修例运动其作为公共事件的性质,以及自运动以来网民多透过公开讨论区、以及 Telegram 频道作动员的模式,我们相信此方法已包罗重要的公众社交媒体平台,所找到的讯息源起及其传播过程相当具代表性。

第二,社交平台的数据有可能被删除,导致讯息传播过程部分细节会出现盲点。但基于社交媒体转发和互动的特性,假设一个讯息曾被转发或引起讨论,即使在被刻意删除下也会留下痕迹。

第三,碍于资源和技术所限,难以把所有帐户及其内容全部下载,在搜集数据来源上,必须设定简单的过滤。例如集中在影响力较大、有较多转发和粉丝流量的微博帐户、较常转发或讨论公共议题的 Facebook 专页、以及一般用作发布讯息组织行动的 Telegram 频道等。

 

软件不能代劳的质性分析

软件在搜集原材料时会记录每则资料的来源、发布日期和时间,以确保原始资料的真确性。在这样的基础下,我们以“元朗”作关键字搜寻由 7 月初至 7.21 曾出现过的社交媒体帖文内容,再作质性的研读;而惟恐有相关讨论没有用上“元朗”字眼,我们也用监警会附图作逆向搜寻,透过软件辨析图片以及相关讨论。

有从事数据新闻经验的人必定了解,搜集和储存数据只是调查的第一步,最艰巨的过程必定是如何梳理和诠释数据。我们从各大讨论区和社交媒体上,搜集得近千项曾出现“元朗”字眼或“得元朗得天下”图的帖文。

所有帖文内容的质性分析,是电脑和软件不能代劳,要靠记者用人力细读和过滤。而为防有所遗漏,除了原帖文外,还要看网民留言,部分在讨论区和 Facebook 的帖文少则涉及几十个留言讨论,多则可达一千多个留言;微博和 IG 的内容更是包罗万有,由元朗楼盘开售到地区著名餐厅、手信都有……记者最后花了逾一星期爬梳所有内容,得出主流意见认为“得元朗得天下”图是谣传,以及没有一个 7.21 元朗集会的真实动员。

我们发现在 7.16 放映会冲突后,有网民在连登讨论区提出“光复元朗”,但并没有提出在 7.21 进行、亦没有相关文宣,主流声音更强调要先集中 7.21 的港岛区游行。

在我们所掌握的公众社交媒体数据资料中,较连登讨论区更早公开发布 721 元朗集会消息及监警会报告引用的“得元朗得天下”图,是一个叫“风中微尘”的微博帐户。而在微博发帖后不够 30 分钟,有关消息开始在 Facebook 建制公开群组出现,有建制网民附加“元朗一众乡绅恭候你们”的图片。

连登讨论区第一次出现“得元朗得天下图”是在“风中微尘”发帖后约一小时,内容是澄清有关消息属谣言,之后出现的内容大部分也属澄清性质。至于在 Telegram 频道,则是再一小时之后才出现该幅图片,但已加上“假消息”字眼。

调查结果与监警会报告指,连登讨论区用此图呼吁人参加元朗集会,并不相符。调查完成后,我们发现“风中微尘”在资料中是第一个发帖,从资料流传的过程中,相信“风中微尘”是较早发帖者,尚要追溯,所以我们曾向“风中微尘”查询,希望了解她从什么渠道获得有关集会讯息和图片,但她一直未有回复。我们也向监警会查询报告会否涉及错误资料,监警会仅以口头回复,指报告是根据当时的资料撰写而成,他们没有补充。

傅景华教授强调研究方法有其限制,今次的调查不能排除有个别帐户在更早时间,透过属私人性质的社交媒体平台传送有关讯息或图片。但集会游行等活动具有公共性,若传播不是在公众的社交媒体进行,难以视作是一种“动员”。

他也形容监警会报告的内容“不够全面”,包括没有清楚列出连登讨论区有关 7.21 入元朗的消息大多属澄清性质、而非呼吁人们参与,也有很多网民质疑动员是“假消息”。他认为情况令人忧虑,由官方流传的错误资讯,或造成“滑坡效应”,影响更多人对事件的判断。

事实上,监警会指在 7.16 放映会后,网民呼吁 7.21 入元朗的论述已一度出现在 7.21 白衣人暴动案的开案陈词中,在法官质疑无关联下才被删除。

 

结语

今次的调查更像是一套组合拳,整个调查脉络并不依赖单一工具,是由不同人士努力建构而成的调查,包括遇袭伤者苏先生不放弃在讨论区追寻真相,找到有关李璧而和“守护香港”纠察牌的线索;网民 goodwill 早在2019 年 10 月撰写的文章和记录;傅景华教授团队建立的社交平台研究项目等等。

在接近真相愈需步步为营的年代,我们并不孤单。在最黑暗之处,仍有人同行。

 

文/蔡玉玲、郑思思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