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灾难中 细思极恐的两张照片

2021年08月02日 8:23 PDF版 分享转发

没有一个人考虑过,是否直接开车将栏杆撞断,或者几人合力,将杆子扳断,加快大家逃命的速度。谁都不愿意找麻烦,谁都不愿意当出头鸟,谁都不愿意振臂一呼。我们看到了灾难中,那些敢于站出来,敢于打破规则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极少数,而这张照片中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写了两篇关于洪灾的文章都被风吹走了,今天简单聊聊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洪水涌入地下停车场时,车辆排队逃生的照片。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稀奇,既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感人的瞬间。

当长达1.8公里的京广路隧道彻底被水淹没,当地铁车厢水淹没至头顶的时候,这种停车场进水的场景并不稀奇,它无非是众多被淹停车场中的一个。

照片中,水溅起浪花飞速倒灌,如此危急时刻,出口却依旧井然有序的一车一杆,停车交费,不慌不忙的排队出场。

我不知道排在后面的车主心情是如何的心急如焚?

在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钟都耽误不起。

我不知道这个是有人值守还是扫码通行,但是对于物管来说,管你洪水滔天,我按规收钱,天经地义。至于你们车辆是否会被淹,与我何干?

而排在第一位的车主,显然非常淡定,非常从容,因为等不了一刻,他就能逃出生天。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拍在第二第三的也不着急,因为前面的走了,就轮到自己逃出去了。至于排在我后面的,你能否出去,那就看运气了,与我何干?

是的,没有一个人考虑过,是否直接开车将栏杆撞断,或者几人合力,将杆子扳断,加快大家逃命的速度。

谁都不愿意找麻烦,谁都不愿意当出头鸟,谁都不愿意振臂一呼。

我们看到了灾难中,那些敢于站出来,敢于打破规则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极少数,而这张照片中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你说国人守规则,我不认同。

你看高速堵车时,只要旁边没有,应急车道上插队的车一辆接一辆。平时开车,只要你与前车距离稍微远点,不断加塞插队的车络绎不绝。

只要免费的时候,他们是慷慨的;只要在安全的时候,他们是大胆的;只要自己方便,哪管别人不方便;只要自己安全,哪管别人死活。

他们脑子里从来就没‌‌“规则‌‌”两个字。

对人性,鲁迅早在80年前就看透了,他说:‌‌“中国人从来不怕灾难,不管是多大的灾难,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从不探究真相,也不屑于别人去了解真相。灾难过后,庆幸自己躲过了,嘲笑别人离去了。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这都是命。‌”

没错,这才是真实的写照。

2

第二张照片。

还记得地铁那一幕吗,一车厢的人,眼睁睁的看着水慢慢的上升,淹没脚,淹没到胸口,淹没到肩膀…

大家都在等待救援,居然没人想法设法自救

有人在一开始的想出去,但被工作人员制止,于是大家很听话的耐心等待。有人想用安全锤,被人制止后,也就再没人砸窗了。

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是权威,没人对他表示怀疑,没人质疑他的判断是否正确。

大家都安静的等待,哪怕等来的或许就是死亡。

是的,就算是走出车厢面对的还是洪水,就算是砸破车窗,也很难站到车顶,但是,谁敢说这一定是最坏的选择?

难道这比待在水位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少,可能窒息昏迷的车厢里更糟糕吗?

万一这些没有救灾经验的地铁管理部门反映太慢了呢?万一救援队伍姗姗来迟了呢?

3

说这些,其实是想说,我们大多数人,被驯化了。

哪怕看到死亡的脚步越来越近,都没有出于本能,寻找一种自救的道路。

有个女孩自述,先是从车里撤离出来,但是发现前面水漫过来后,又被工作人员要求撤回车厢里。水一直从门缝里往里渗,大家都站到了座位上,最后站在座位上,水都漫到了胸口。车厢里空气越来越少,很多人开始,这个女孩最后也缺氧昏迷了。直到最后,救援队砸开了车厢玻璃,有了空气,她才缓了过来。

在很多劫后余生者的自述中,我看到最后的词汇就是: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命令,等待救援

所有人都规规矩矩或者犹犹豫豫,不敢越雷池一步,都在气定神闲地等命令!等救援!

就好像读书,总是把‌‌“老师说,书上说,他们说‌‌”挂在嘴上,唯独没有自己的看法。

一旦处于集体中,遇到困难,习惯的就是等别人的命令。哪怕对别人的命令保持怀疑,只要看到大家都服从了,自己也就顺从了,而不管这个决定可能会给所有人带来灭顶之灾。

从上到下都如此,谁都怕背锅,谁都怕逾规,天下事关我屁事,别人事关我屁事,必须等‌‌“指挥棒‌‌”发号施令,大家才慢悠悠的行动,做对了我有功劳,做错了也不用担责任。

这种深入骨髓的服从权威,不敢逾越规则,才是我感到毛骨悚然的地方。

人这一辈子,从小到大,会被不断的灌输,训化。

我们并不否定社会规则和书本知识,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

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固化,那些禁锢在我们思维的枷锁,我们需要用一生的努力,去不断打破它。

来源:难得读书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