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杜耀明评论】社会主义大跃进,下一站香港?

2021年10月07日 21:20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九七后第二十五份行政长官,相信是最容易写的一份,因为其主要主张,北京早已有言在先,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不外是做政务司司长的份内事,把来自北方的领导方针编成具体计划而已。

由此展望未来,简单不过,施政方针是政治加强严控,没有商议空间,经济发展融入大陆,跟大湾区命运相连,而民生则需要努力改善,以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换言之,《港区》实施一年多,仅是大变的起点,有待其他政策陆续推出后,面目一新的「美丽新香港」才见真章。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政治上,《港区国安法》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看来「港版人民民主专政」才是目标,亦即由主政者按政见认定谁有权参政、谁享有自由,符合官方资格是人民,不符合者是专政对象。政治只剩下赤裸的权力,待二十三条立法后,异见人士及组织的活动空间,更会进一步压缩,而政府面对六成市民的持续不满,大可置诸不理。随着反对派政治领袖注定被取消参选资格,连通过政治选举表达诉求的渠道,亦已全面闭塞。

经济上,林郑紧随中联办官员的口吻,提出大举开拓新界北部,以区域发展推动香港前进,预计用二十至二十五年时间,建立一个三百平方公里(三万公顷)、人口二百五十万的都会区。此举既能够融合深圳香港两地,在大量土地供应下,更能一次过解决房屋、经济、创新科技等多项难题。

明显不过,这是又一个大跃进项目。三年前林郑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填海一千七百公顷,但至今仍然纸上谈兵,如今再接再厉,又提出规模再大二十倍的北区都会计划,怎能令人信服可在二十多年内完成,并在人口衰减的同期,让一百八十万人口迁入居住?

回看新市镇计划,由八十年代初开始,经历三十年,才发展成十平方公里的社区,供四十多万人居住。一个面积大三十倍的区域,目标人口是将军澳六倍,如何只需要发展将军澳的三分二时间,便大功告成?再看规模只及北区都会计划百分之一的「启德发展计划」(三百二十七公顷),居住人口不到九万,由计划到动工至今近二十年仍未完工,可见重新发展知易行难。更何况,还要同步推行「明日大屿」计划,特区政府如何脱胎换骨,以十倍计加强效能,多快好省又能持续数十年打造新香港?

林郑对大幅增加兴建的承担,同样惊天动地。施政报告将公屋兴建数目再提高至三十三万个,前五年每年二万二千个,后五年加倍至每年四万四千个。但回望去年(20/21年度),公屋兴建量才不到六千三百个,远远落后既定目标,却又从无检讨问题何在,也没有提议任何改善措施,又怎可能未来五年的产量跳升三倍半,五年后更增加七倍?

再者,公屋计划亦欠缺财政安排。负责兴建公屋的房屋委员会能否自负盈亏并无保证,随着公屋数目每年增至四万四千个,兴建成本高达约二百七十亿元,扣除从居屋项目所得利润数十亿元,每年亏损以百亿元计,须由政府拨款包底才能运作下去。未来十年,兴建三十三万个公屋单位约需要二千亿元,政府有何财政安排,确保建屋资金供应源源不绝?

同时,公屋供应只能解决部分住屋问题。公屋的服务对象限于贫穷线下(入息中位数不及一半)家庭。换言之,由于居屋数量有限,其馀多数人只能通过私人市场解决住屋需要,因此即使公屋供应能满足贫穷家庭的需要,当局仍要通过不同办法,加强私楼巿场的供应和竞争,以缓减不能入住公屋家庭的生活压力。但施政报告只列出未来十年每年落成的私人楼宇平均一万个,低于过去五年的最低入伙数目(10,058),楼价和租金相信仍会维持于高水平,足见施政报告对不能受惠于公营房屋的中产阶级,根本无济于事。

撇开拾人牙慧,整份施政报告欠缺实务说明丶财务考量丶规划评估,却偏重标榜目标远大,以长长时间换取广阔空间。不过,即使以经济计划加以比量,眼下这个起码需要五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的都会大计,相信今时今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望尘莫及。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