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装X失败的北大博士,让我想起一个残忍的笑话

2021年12月02日 9:27 PDF版 分享转发

“你们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比‘人’优越?”

昨天欧阳干发了篇文章,扒了某上一位26岁美的底,令人唏嘘不已。

“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上,19岁就大学毕业的梅桢,甩了同年龄段选手几十条街。而且今年七月份的时候,华东政法大学公布了一个拟聘教师名单,里面出现了梅桢的名字,一下子就把这位美女博士推上了人生巅峰。”

1

然而呢,这位“学霸”被人爆料高考换算仅有472分,但家里有钱,父母送去了顶尖的私立大学,顺便入了加拿大国籍。因为这学校是两年学制,所以19岁就毕业。又通过这层经历,以“外籍”的方式,免试申请进入了读硕博。

我真笑掉大牙,这位女博士和我同龄,应该在同一年参加高考,分比我这个学渣都低。学术成果一比吊糟,论文就两篇,引用的还尽是新闻内容。社会经历也不可能多,就在一个律所实习过,却竞争的是华东政法的教师岗,这不是误人子弟么。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本来,综艺节目靠打造人设赚噱头是常情,一不小心装逼过头难免落人口舌。但学不配位早已司空见惯,人设崩塌算个鸟事。有位大哥给我留言:陈平、胡鞍钢、杜钢建这种货都能大行其道,让小美女当个院长也不算啥。

也是,除了虚荣了一点,人也没干啥坏事。让人最不爽的无非是“免试入学”,挤兑了那些脑袋读秃的法硕考生教育资源。不过这事新鲜吗?我之前写过个移民阿根廷,免试入北大本科的,当了外国人反而比本国人待遇好。

但高校也有苦衷啊,得完成排名指标,偏偏“留学生”是KPI的重要一环。你要拿国内的试卷招人,谁愿意受这个苦啊?只能与国际接轨,改为申请制放宽门槛,而白的还不愿意来,只能花钱请黑的或者“二鬼子”来。

究其原因还是追逐国际排名惹的祸,中国和外国的高校就不应该拿“留学生”数量来比。美国大学资源什么水平?平均到每个大学,招一届人也就600个来报名的,根本招不满。加上英语教学生源范围大,私校为主边招生还能边创收。

咱们这边教育资源本身就很紧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不必说,国家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经费给公立院校。这必然造成双轨制的招生模式:国内是卷得要死,国外是求着你来。浪费资源不说,还搞得民怨沸腾。

用留学生占比来排中国大学的名,这明显就是个坑啊!有些人还硬往上靠,我真的建议,以后提高留学生的入学门槛,要质量不要数量。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大学评估系统,以研究成果作为主要标准,这样才符合国情。

2

“洋人高人一等”的招生现状,让我想起一个残忍的笑话。记得中学时因为晒得黑被人取笑“刚果人”,我反问道:“你们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比‘刚果人’优越?告诉你们,如果我是‘刚果人’,我不需要跟你们一样苦逼哼哼地参加高考,最后大部分落榜得去上专科技校。而我一张表格就能上你们做梦都上不了的985,住二人间宿舍,学校每年给十万还配性伴侣。你们还真觉得自己牛的能对刚果指指点点?看清自己是什么东西好吗?”

话毕,一片沉默。自此以后,我将社交软件的居住地改为刚果(金)。以后再有人说我黑、来自非洲,我就会高傲地回复一句:是啊,我老家刚果,来中国当你们的黑爷爷,有意见吗?总能怼的别人哑口无言。

老黑虽然占了便宜,但不装逼。据我观察,外国人普遍对大学没那么强执念。记得上次飞荷兰,旁边坐了个20岁的小青年,告诉我自己马上就能入职海航当驾驶员。我说你这幺小不上大学吗?他说自己在杜伦读了一年没意思退学了。

说他吹牛逼吧,立刻拿照片给我看。当时我人傻了,问他咋不继续读呢?这哥们直接给我来一句:因为学校不教开飞机。那一刻,我无法理解他,他也无法理解我…..这就好比你考上了浙大,然后读的专业不喜欢,去上了技校。

这原因一说就复杂了,自有东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也跟职业技术类工种待遇差有关。在没有“安全网”的社会,学历就是中产防止阶级坠落的保命符,所以挤破脑袋都要上个好大学。

3

“做题家”日夜刷题,好不容易拿个文凭,肯定要嘚瑟一下。但是移民走捷径的这帮人,再装逼就真的太没必要了。可能是我见过最博学的人之一的凤老师有句话,我很认同,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打破对知识的迷信的。

看看今天美国的白左,大部分都是名牌大学的年轻人。大学文科教育,与社会脱节,让年轻人越来越激进,丧失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力,并盲目自大。这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现象,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十三邀》中感叹,当代大学教育是在培养“普通人”。

前两天还听华中科大出版社的楚老师讲了个笑话,说自己面试了一个985历史专业的女硕士。问了个问题,30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朝代?这女的想了半天,来了句汉朝。在知名大厂做咨询、《沉思的托克维尔》的号主告诉我,自己面试了好几个海外名校的,连美国基本的选区制度都说不明白。

大学文凭只能证明你在高中比别人做题做得多,其他的证明不了。本领大多在日常兴趣中练成,而不是课堂。我本科学的旅游管理,和新闻没毛钱关系。但是我在21实习俩月,之前没任何新闻经历,就出了两篇头版,一篇写洱海污染、一篇写共享经济。后来,靠这段经历入职了经济观察报,一个月不到又出了一篇头版。

何为大学、何为知识,我们现在还处于启蒙阶段。“北大美女博士”翻车一事,表面是对学术身份的虚荣追求,深层的东西是:绝大多数人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将希望寄托于一纸文凭,把“会做题”这件事当成炫耀的资本,而对于提升一个民族的智识,完全无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每年产出全球最多的大学生和考试专家,却罕见马斯克、乔布斯这样的天才。所谓名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谈不到两句话,却发现他们思想平庸的如同一张卫生纸。

来源:麟阁经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