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财经拆局】双城(防疫)记——信任与傲慢的距离

2022年03月29日 20:32 PDF版 分享转发

【财经拆局】双城(防疫)记——信任与傲慢的距离

的抗疫政策进退失据,面对数千死亡个案,政府彷似对待简报表Excel上的统计数字,流露是漠不关心;疫情一度不下于香港,但靠政府清晰路线图,民众予以信心回应。

一次抗疫之旅,两座城市从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从2019年起,本港因为爆发反修例运动,不少居民开始部署开设离岸户口,将资金调出海外,当时新加坡是热门地方,部分新加坡银行如星展更设立专人队伍吸引港人将资金转移。

曾经有好一段时间,香港的本地港元存款流失,同期间新加坡外资流入显著增加,此消彼长,直至英国推出「5+1」BNO居留签证,趋势才出现改变。

作为香港的头号竞争对手,现在新加坡在与病毒共存应对方面又领先一步。

新加坡政府宣布将扩大放宽防疫措施,由下周五(4月1日)起,来自「一般旅游」类别国家及地区的旅客只要完成接种两剂新冠疫苗【小编推荐:显微镜学家发表对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入境新加坡后可豁免隔离。

新加坡又计划上调餐厅堂食人数至每桌最多10人,适用于已完成接种疫苗【小编推荐:专家爆惊人内幕:接种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会死于病毒】的民众,社交聚会人数上限提高至10人。此外,民众可选择是否在户外戴口罩,但在室内地方仍须佩戴。

《信报财经月刊》之前有专题提及新加坡抗疫成功之道,指政府有清晰的路线图,官员会站出来告诉民众,不需要为染病感到羞耻,因为长远而言,每个人都有机会感染。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新加坡由起初「围堵清零」、实施「熔断机制」,到后来转向「与病毒共存」,唯一不变是「从未封关(lockdown)」。

总理李显龙表示,「国家已能够果断地迈向与新冠病毒共存。」

看看我们自己的城市。

过去新加坡与香港,不论在城市竞争力,或全球最自由市场排名,都是叮当马头,不过经历过去两年多的时间,此消彼长的趋势已非常明显。

尽管众所周知,不过香港的官员终于到上星期,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试图通过取消飞行禁令和减少隔离来「重新启动 」经济。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非常强烈地感觉到人们的容忍度正在消退。」

但迟来的解禁令,对很多外资企业来说,已经是来得太迟。

据香港欧洲商务协会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表示,近半数在港的受访欧洲公司正考虑于未来一年,全面撤走或迁出部分业务,指港府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是企业想离开香港的主因。

报告提到,香港清零政策为商界带来高昂代价,令企业和香港市民承受严重后果,并称香港最大优势在于全球连通性以及靠近中国内地,惟在防疫政策下,优势几乎尽失,正是两面不讨好。

面对两年多前的社会动荡,外资机构本来都认为香港市场仍有利可图,但一场疫情以及不可理喻的防疫措施,就成为机构外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认识一些朋友,也是在外资的对冲基金公司工作,本身在香港的员工就不多。欧籍高层担心家中妻小会被送去香港的隔离措施,结果公司同意在新加坡设立分部,部分员工就第一时间先送走家人返回欧洲老家,待自己可以迁移到新加坡后,再从欧洲接回家人。

其实美国商会在今年1月亦发布了一份类似报告,该报告发现44%的外籍人士和企业可能会离开这座城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形容,香港的隔离措施在居民和外籍人士中臭名昭著(notorious),政府曾要求大多数入境旅客,在酒店房间内自费自我隔离三周,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隔离期之一,到今天外商对有关规定仍然心有馀悸。

我们的读者可能已意识到,今次政策急转弯,撤销禁飞令,搁置全民检测,并逐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全部都在上篇提出、正面对「倒逼改革」,要在防疫政策上作出让步后才发生,实在不能排除,今次是中央刻意安排香港作为内地放宽防疫规定的「试验场」。

正如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称,香港很多业务要与国际接轨,更大的经济活动在内地,但又要保障市民健康,因而面临两难处境。相信这一波疫情,亦可让内地参考如何应对疫症,因为内地不可能永远闭关,估计内地稍后会逐步开放。

《经济学人》指出,内地正审视香港的防疫措施变化。与内地一样,香港也曾以极低的病例个案而自豪。但变种Omicron竟然让香港不堪重负,这座城市现在是世界上因该病毒每日死亡率最高的城市。绝大多数死者是未接种的老人。疫情开始时,大约65%的8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打疫苗。

内地的风险类似。在8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只有51%的人接种了两针,不到20%的人接种了加强针【小编推荐:接种第三针疫苗 恐引发ADE效应】。更重要是,许多香港人接种的是西方疫苗。政府显然出于政治原因,拒绝让这些疫苗进入内地。

《经济学人》指,目前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坚持清零。这些问题不仅限于脆弱的老年人。中国资金匮乏的卫生系统没有能力应对大浪。以香港的死亡率为例,内地一旦大规模爆发,将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如果疫情爆发,中国官员就会失去工作,甚至所拥有的一切及社会地位。恐惧会促使人制定有时残酷和不合理的地方规则,很多时甚至是罔顾人命。

我很怀疑,同样的恐惧,其实都存在在特区政府主要官员身上,对于逾七千居民因染疫身亡,官员连日来表现的态度,除了懂得说「感谢中央」外,死亡数字就如每日简报表上的统计数字,看不出丝毫的关心,难怪有建制KOL在父亲过身后,都不点名狠批林郑月娥「对老百姓丢命没感觉」。

从内地网民对香港放弃「动态清零」的激烈反应,甚至叫全港七百万市民去死,在中国二十大召开之际,习近平绝对不会冒险与香港通关。

何况以外国经验,一旦要退出隔离措施,EXIT WAVE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爆发,香港日后的日子绝对不会清零,最好的假设情景都只会是变成风土病,减少重症及死亡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说回双城记,李显龙向国民表明的,是国家会果断地迈向与病毒共存,政府依赖的战胜关键「在于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包括信任(trust)。」

相反我们进退失据的特首,仍然只懂说「现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很有底气及很有能力去抗疫……」,关心的仍是要努力去争取中港通关,取悦中央领导人,将责任完全推卸给他人。

全城沦陷的局面,到底政府错失了甚么?为何市民对疫苗不信任?根本没有检讨过失的反思。

这个信任与傲慢之间的距离,充分解释了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异,未来也必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颜宝刚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