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1月中国社融增量近5万亿 投资人警告股市或面临压力

2019年02月18日 15:35 PDF版 分享转发

1月社融近5万亿,但结构不佳,或面临压力。

中共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月社融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分析师认为,尽管社融增长大幅超过预期,但社融结构不佳。有警告,在天量数据背后,隐藏的可能是股市的压力。

1月社融增量高达4.64万亿但结构不佳

中共央行2月15日公布,初步统计,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同比增加1.56万亿元。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不过,分析师普遍认为,1月社融增速大幅超过预期,但结构不佳,主要是来自票据融资和短期:新增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达1万多亿元,明显高于2017年1月的负数,2018年1月的4000多亿元。

而更能反映实体经济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并没有显著增长:2019年1月新增住户+企业中长期贷款2.09万亿,相比于2018年1月的1.89万亿,2017年1月的2.21万亿并未体现出特别的扩大。

分析师分析认为,票据融资很大程度来自资金空转。2019年1月,票据贴现利率走低后和结构性存款利率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套利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开票、承兑和贴现获得资金,再做结构性存款;对于银行而言,贴现票据算作贷款,可视为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放贷(央行称票据融资的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六成),争取定向降准;而企业存回来的结构性存款,也增加了银行的存款,甚至票据也可以再贴现给央行,大幅改善了银行的流动性指标。

此外,资金大部分流向基建、地产。据天风宏观估算,信贷中的居民中长期贷款(0.7万亿)主要与住宅销售有关,大部分进入房地产市场;企业中长期贷款(1.4万亿)一部分流向基建相关投资;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包括未贴现票据)(1.49万亿)部分用于借新还旧和理财存款,本质上仍在银行体系内空转;企业债券融资(0.5万亿)中,多数去向基建地产。参考WIND中按申万行业划分的统计数据,1月非金融行业信用债净融资2911亿(剔除“综合”),其中“建筑装饰+房地产+公用事业+交通运输”4个行业合计净融资1864亿,占比64%;地方专项债用于基建投资和偿还债务(0.11万亿);上述几项合计4.6万亿。

投资人:天量信贷背后的股市压力

投资人李蓓2月16日撰文表示,央行最新信贷数据显示,1月单月社融达到天量级别的4.6万亿,大超市场预期。这与2013年1月超预期天量信贷后,商品股票持续下跌近半年有些类似。

李蓓称,2013年1月,跟今年1月一样,股票商品共振上涨。然后2月披露数据,信贷大超预期,单月社融2.5万亿。当时的股票基金经理,很激动的据此看多股票市场,尤其看多做多做多周期股。但后来的结果都是悲剧。

李蓓写道,2013年初,当所有投资人都在为股市反弹兴奋之际,大家都坐下来数钱,他却采取了商品净空仓,但他是笑到最后的人。

李蓓表示,作为投资人,作为市场的买方,是要对资金负责的,所以,今年1月的天量信贷背后可能也是股市的悲剧。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资产价格来说,比信贷总量更重要的,是信贷的结构。所谓信贷结构,是指企业中长期融资和票据的比例。中长期企业融资=中长期企业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表内+表外)票据=票据贷款+未贴现的票据。

这两类融资的性质完全不同。中长期企业融资对应的一般是实体生产建设需求,比如买设备、盖房子、修铁路、架电网。对商品需求和企业盈利的影响是中期持续的。而(表内+表外)票据一般对应投机需求,比如屯钢材、囤锌锭、囤棉花,炒大蒜,甚至炒股票。对商品需求是一个脉冲性的短期影响,产业链囤货到一定程度后,往往还会引发逆向去库存循环。

从企业信贷的角度看,2019年的确更像2013。支持实体生产建设需求的中长期企业融资很是一般,所以对于商品需求的刺激不具有中期持续性,支持囤货的票据放了很多,对应的库存都大幅上升。

李蓓表示,如果没有很强的实际需求接力,囤货从来都是自我消灭的。库存高到一定程度,囤货阵营就开始动摇,价格开始松动。当初一起囤货的伙伴,一不小心就成了对手盘。不得不互相博弈,互相抢跑,互相砸价。这就是大宗商品领域2013年上半年曾经出现的尴尬,也是2019年将要面对的尴尬。

李蓓认为,到目前为止,本轮企业盈利下滑的周期(2018年2季度开始)不到一年,估计2019年1季度和2季度将进入下滑最厉害的阶段,会出现显著的负增长。所以,从盈利下滑周期位置的角度看,企业后续盈利压力很大,当前A股后续面临的压力,远大于2013年初。

来源:希望之声记者賀景田综合报道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