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泡沫即将破裂?中共央行紧急摸底万亿消费贷款流入楼市

2020年07月29日 10:05 PDF版 分享转发

紧急摸底流入情况。

近日向各大银行下发“消费贷调查紧急通知”。对此,有资深银行界业内人士指,此举可能在摸底到底有多大规模消费贷流入楼市。据市场估计,此类流入楼市的消费贷规模大约超过万亿。中国楼市有“史诗级泡沫”之称,是悬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旦弄不好,会危及中国经济,造成金融系统崩溃。

中共央行下发“紧急通知”

近日,中共央行调查统计司向各大银行、农村信用社下发《关于开展线上联合调查的紧急通知》(《紧急通知》),称“为掌握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业务创新情况”,决定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调查。

根据央行下发的统计表,报送的重点数据包括,月末线上联合消费贷款余额、当月发放线上联合消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当月发放全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信用卡透支)加权平均利率、月末线上联合消费打款余额不良率、月末全部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含个人信用卡透支)不良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表中,央行统计司单独统计与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借呗”、“蚂蚁花呗”两款产品的合作数据。

据陆媒《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7月28日多位银行人士表示已经收到《紧急通知》。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有业内人士表示,《紧急通知》意在摸底线上消费贷款流入楼市情况。

一位资深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该通知由调查统计部门发出,意在摸底统计线上消费贷款规模,包括与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两款产品的联合贷款规模、信用卡贷款及互联网贷款等。

该人士补充说,“(紧急通知)不是为了出台新的监管规定,而是要摸清楚线上消费贷款有多少流入楼市。”

此前,监管机构已连续采取多项措施严管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今年4月以来,深圳等地也在紧急摸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包括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含借款人为企业或个人),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等情况。

一位深圳大行人士表示,监管数月前已经入场检查房抵经营贷流入楼市,“检查新发放的所有贷款。用了跨行资金流向核查,甚至穿透了三次,手段很严格。”

不过,目前线上消费贷款(互联网贷款)规模一直未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市场估计,规模大约在万亿元以上。

上述资深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此前央行和银保监会的传统统计口径不包含这个项目,因此,“监管还是要穿透去看线上消费贷的最终流向。”

根据银保监会的互联网贷款新规,互联网贷款资金不得用于房产。

具体要求是,贷款资金用途应当明确、合法,不得用于房产、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不得用于固定资产和股本权益性投资等。

楼市“史诗级泡沫”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噩梦

近期,房地产风险成为中共一根敏感的神经,中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会议上继续强调“房主不炒”的定位,并称“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稳住存量、严控增量,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中共担心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原因在于中国楼市是悬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旦弄不好,会危及中国经济,造成金融系统崩溃。

《华尔街日报》引述高盛数据报道,中国楼市2019年达到52兆美元,堪称“史诗级泡沫”。

然而,资金的特性是逐利,追求高回报,在中共央行大规模放水的效应下,资金很难进入盈利能力不高、回报率低的实体经济,依然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房地产,造成中国楼市升温。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警告称,当前大规模财政刺激和信贷高速增长的环境“历史上曾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

日本野村证券(Nomura)在7月16日的一份报告中对中国“潜在的房地产泡沫”发出了警告。报告称,6月份中国70个城市的房价上涨了0.6%,高于5月份的0.5%。房价“连续上涨”的城市数量也从57个增加到61个。

经济学家表示,这种房地产热不可持续,由此产生的资产泡沫已超过本世纪头10年美国楼市的泡沫。

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最终将传递到金融体系,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行破产,就是教训,此次中共央行下发《紧急通知》,摸底消费贷最终流向,背后的原因离不开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紧急通知》要求各银行上报的统计数据,特别区分了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合作的消费贷款余额、不良率、以及平均利率和不良率、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等。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央行调查不良可能因为市场都在传,疫情期间联合贷不良率很高。

未来金融研究院侯本旗博士表示,“央行可能是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关注此类业务。银行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但客户增长和风控主要靠联合贷款机构。这种风险激励不对称的合作模式隐含着可怕的潜在风险。如果合作贷款机构为做大规模而采用过于激进的客户下沉策略或实施数据操控,银行发现时刹车已晚。”

来源:希望之声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