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古代人如何消暑纳凉?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19年07月23日 9:28 PDF版 分享转发

,我们会关上房门,打开空调,驱走难捱的酷暑,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避暑的呢?他们用丰富的想像力和特别的智慧带来丝丝凉意。

摇扇纳凉

扇子的来由已无从考证,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与现代人们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叶子,用坏了随即换新的即可。

冰块

在古代并没有发电装置,更不要说冰箱这等家电设备了,但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可储存冰块的冰窖。当然,这种豪奢的东西注定不凡,同样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会储藏大量的天然冰块在冰窖中,待来年夏季的时候,并可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起到降温纳凉的功效。而这种冰块纳凉的方式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都会通过这种冰块融化的方式来降低气温,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通过最简单的物理机制,冰块通过吸收周围的热量融化,进而实现降低室温的作用,给达官贵人带来清爽的气候,并且这种利用冰块纳凉的方式不是产生任何污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无穷!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古代的“空调”

古代的“空调”兼冰箱的作用,叫做“冰鉴”,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铸造大型的青铜容器,分内外两层。夹层里放上冰块,里层放上美酒、水果,以及食物,可以达到为食物保鲜降温的作用。

冰鉴有镂空花纹的盖子,丝丝凉气自孔洞中飘出,或者干脆置冰于内,打开盖子,瞬间一室清凉。

青铜器易传热,冰块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们开始用木器盛放冰块,被称为“冰桶”。

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等为内层,一尺多高,两尺见方,木料刷上清漆,里层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也有盖子,下面有底座,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满堂生凉。

1861年6月,英国使馆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里采购了大量冰桶,事后一个写道:“这些中国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铅皮,双重掀盖,中间有一小孔,冰箱内放冰,通常是一块大雪团,人们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温度。他们也把冰箱放到客厅中间,让房间较为凉快。”

瓷枕

除了人们住的、吃的,必然还得有用的,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大国",众所周知景德镇被人们誉为瓷都,生产各种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摆件等外,还可制成瓷枕。

没错,就是瓷枕!这种枕头的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来也自然舒适。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应该是古人对瓷枕对好的讴歌。

凉殿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仲索的《宫中乐》,描写的是皇宫里“含凉殿”中消夏的情景。

唐朝宫廷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凉风阵阵,送来怡人花香。

后来,古人竟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和凉亭顶部,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

古代皇室避暑本来就选择清幽茂林之地,更何况还有水帘潺潺,花香袭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让人神往。

冷食

民以食为天,炎炎夏日,古人们自然也发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饮就开始出现。富贵人家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开始出现“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

到了南宋,杭州街头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莲子汤。

元代,倾倒众生的“冰激凌”就出现了!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冰酪”的美味让马可·波罗欲罢不能,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义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清朝的宫廷偏爱冰镇小食,什么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用冰镇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谓人间美味。乾隆皇帝还曾专门赋诗:“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

古人的避暑方法绝对的环保,不消耗电力,不破坏臭氧层,反观现在,技术上是社会的进步,环保方面确实是倒退了。

来源:大悟解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