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钱塘江: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2019年11月29日 9:46 PDF版 分享转发

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范仲淹……中国历代的很多大诗人都为惊世的涌潮留下了诗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体味到他们不同的心境。比如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而毛泽东在海宁盐官观潮后则写道: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涌潮,除了激动,心里却在想究竟是什么使得钱塘江的涌潮如此壮观?

其实历史上的人们很早就对这里的现象产生了兴趣。

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涌潮强弱与月亮盈亏圆缺、河道的地形密切相关——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物理解释涌潮现象的人。

据称,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三处著名的涌潮,即涌潮、江苏广陵涌潮和钱塘涌潮其中古长江口的广陵涌潮曾非常著名,枚乘《七发》写的就是广陵涛。两千年前,长江口也是喇叭形河口,扬州以下形成了广陵涛。其盛于汉代到六朝,消失于公元766到799年的唐代。如今,只有长江口北支才有涌潮的出现。

钱塘江涌潮壮观、精彩、易于观看,同时这里又有观潮的传统。据说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从1127年登基伊始,就被金兵追得东逃西窜。一天,歇脚于钱塘江边的归德院,半夜忽闻门外吵闹,犹如千军万马,大惊失色。后探子来报,此乃潮声也,才心如释冰。也许是这次惊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位当太上皇以后,他迷恋上观潮,每年八月十八,检阅水兵,演弄潮之戏。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始于秦朝的杭州城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八月十八看江潮的风俗,应该比这座城市的历史更为悠久。只不过唐宋以前,观潮的最佳处是在杭州城边,就是候潮门外的那段古江堤上。每年此日,沿江观潮者往往达百万之众。后因两岸围堤造田,又因泥沙堆积导致河床抬高,滞缓了潮水的上溯,观潮的最佳处便移至距今杭州城约40公里的海宁盐官一带。东晋曾写有《观涛赋》,云:“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鳞、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说明这时的钱塘江潮已汹涌壮观,钱塘观潮已成为杭州的重要风俗。

由于南宋朝廷将八月十八定为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的日子,于是这一天便成为都城杭州倾城观潮的日子。这一天里,城外的塔影彩棚之下,仕女云集,地无寸隙。涌潮来临,战船在波浪中溯流而上,变化种种阵势。烟炮鸣放,潮涌处烟雾弥漫。等到烟雾散走,战船已隐匿得无影无踪。此时,便有无数凫水勇士,在波谷浪峰间劈水向前,有的还高举大幅彩旗,踏波踩浪,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豪杰应有的风采。

涌潮是一种潮汐现象。

海水受到月球、太阳等天体的作用,海面产生周期的涨落,称为“潮汐”。海面最高、最低高度的差值称为“潮差”,表征潮势的强弱。海面周期涨落,又以波的形式传入沿海的河口,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动。大多数的河口,潮慢慢地涨,慢慢地落,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即便在钱塘江下游的杭州湾,沿线也难分辨出涨潮波的前锋。然而,钱塘江河口处的涨潮波,则是由涌潮带领,轰轰烈烈地向上游挺进。

河口处的水波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水深大一倍,传播速度就增加四成。当涨潮波向前挺进时,由于后面水深比前面大,于是形成后浪追前浪的局面,同时使得潮波越来越陡。从钱塘江河口的统计来看,当潮差与水深的比值等于1的时候,后浪就会追上前浪,形成涌潮。当这个比值越大,这个涌潮就越强。

杭州湾是个喇叭形海湾,从外到里,急剧收缩,于是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潮差,湾口宽近100公里,到距离89公里的湾顶,收缩到22公里,再往上50公里,河宽只有二三公里潮波进入杭州湾后,受到两岸挤压,潮势越来越强,抵达海湾顶部时,潮差比外海大了一倍,实际测量到最大潮差为9米。当潮波从东海进入杭州湾湾口,长驱直入钱塘江河口时,其波及的范围可以一直上溯到280公里外的富春江电站下游。

另外,由于钱塘江河口处涨潮的水流量比上游来水大200倍,随涨潮水流从外海带来的泥沙会堆积在河口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隆起的130公里的“钱塘江沙坎”。从杭州湾的湾顶开始,潮波就行进在钱塘江沙坎上,水越来越浅。“后浪”追得也越来越有劲,一直追到了最前面,成了涨潮波的前锋,也就是涌潮。涌潮过后,潮水还要继续上涨,直到落潮。

正因为杭州湾的喇叭形状以及湾口处这个巨大的沙洲,于是钱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壮观。

潮汐是月球、太阳和其他天体对海水的作用造成的,潮汐强弱变化也会随应着天体运行的周期。月球距较近,其对海水的吸引力是太阳的2.2倍,对潮汐强弱影响最大因受月亮吸引,地球迎着月亮的一边,海面最高;此外,地球在绕着地、月两者共同的质心旋转时又产生离心力,以至背着月亮的一面,海面也要抬升。随着月亮一天绕地球一周,这两种力使海洋水体一天有两次涨落。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处在同条直线上,两者的作用相叠加,潮汐就最强,于是有每个月的朔、望两次大潮。其他时间则较弱。当每年的春分、秋分时节,太阳的运行轨迹恰与地球的赤道相交,又产生春、秋两次大潮。

一天中的两个潮强弱也有差别。一般讲春分到秋分期间,夜潮比日潮大秋分到春分期间,则日潮大。当地有个说法:潮既怕冷又怕热:冬日白天威风,夏天夜里神气。

涌潮的强弱与钱塘江河道的状态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流域长期枯水、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之中,则潮差减小,涌潮就会减弱;反过来,如果雨量丰沛,河道得以冲刷,涌潮就会增强。钱塘江流域的汛期在每年3到7月,在此期间,河道一般冲刷剧烈,所以,秋潮要比春潮强。当然,如果遇到冬季水丰,或者遇到春旱,自然春潮会强一些。

钱塘江一年有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潮大多是中、小潮,只有一百多个潮比较精彩,尤其是秋分附近的大潮。

涌潮该大不大,该来不来,历史上称之为“潮不至”现象。

明代田汝成说:“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亦天数之一终也。盖杭州是闹潮,不闹,是其变矣。”但是,“潮不至”并非都发生在王朝更选之际,元代1352、1353、1360年,明代1543、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记载。

政权变动之时,恰遇潮不至,戏剧性强引人注意。但另一方面,是因为江道淤塞,妨碍涌潮传播,才造成了潮不至。只有连年大旱,才可能淤塞到这种程度。古代农业社会,连年大早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而今,新安江、富春江两水库建成,削减了洪峰,增大了枯季流量,潮不至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更小。

千万不要以为潮头过后,一切即已重新变得安详。在钱塘江多端的潮景中,还有前后相随的两度潮、去而复返的回头潮、横冲直撞的交叉潮,以及迎面相博的对撞潮。在距盐官约12公里的老盐仓,就可以看见涌潮的另一种形态“回头潮”了所谓“回头潮”,是指咆哮西涌的潮水突然又折回,并猛烈撞击对岸的堤塘。因堤塘的反推力,涌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翻卷回头,泡沫沸腾,形成一排耸立的雪浪,再往东回奔。来一去之间,这涌潮便更恣肆了。老盐仓一带是观赏回头潮的最佳地点,因为这儿正好是钱塘江一个约莫75度的拐弯处,涌潮毫无疑问地遇上了障碍。为了保护堤塘,拦住涌潮,人们又在江中筑了一条长达600米的丁字坝,逼使涌潮改变方向。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你可以想见狂野涌潮撞击堤坝时的那番壮观了。在我那些热衷于观潮的朋友中,有的是开着汽车或骑着摩托车追着潮水从盐官来到老盐仓,甚至再从老盐仓追到钱江二桥附近、九溪附近、珊瑚沙附近,这些地方都有可能看见回头潮。

1998年秋的交叉潮之壮观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在八堡一个偏僻的地方,可看见江中的沙洲。那天,恰好沙洲南北两汉各有一股涌潮,在远处看着两股潮各自或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沿沙洲相对行进,直到两潮对撞。在碰撞的那一瞬间,激起大浪,浪花竟有一二十米高。而后,两股潮互相交叉,各自行进。

来源:后宫地图三千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