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木屐不是日本发明的?中国二千年鞋履潮流源远流长

2021年06月26日 21:29 PDF版 分享转发
一种木屐
一种 © 照片

(来源:法广RFI 作者: 小山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在塑料拖鞋流行以前,大部分民众其实都穿木屐。据港媒报道说,今日说到木屐,各位可能会率先想到,不过木屐其实是中国的发明。此前有说法指泡菜是中国的悠久传统菜肴,引发韩国人抗议。至此没有消息说,对木屐是不是他国发明在意。

据香港01报道,和现代人一样,古人对于鞋子,因其款式、用途不同而有许多称呼。从文献史料就能看到各种鞋类的称呼,有“鞋”、“舄”(音戏)、“履”、“屐”等数种。鞋指一般无筒的平底鞋;舄亦为鞋之意,学者研究发现“舄”是古代达官贵人在祭祀等重要场合所穿的双层底鞋,底用较厚的木头制成,除鞋底外的材料则是丝绸。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而履则接近今日的拖鞋,以月桃等植物编成;另一个拖鞋的款式则是“屐”,指的是木制拖鞋,即木屐。木屐又叫做柴屐、脚屐、鞋屐。

穿木屐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通过考古出土文物左证。1988年考古学者在浙江宁波慈湖,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内发现弥足珍贵的木屐。两件残存的木屐,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

关于木屐,还有个相当知名的故事,《异苑》载:“(?-公元前636年)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晋)文公(公元前671-前628年)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放火烧山,原是想逼介子推露面,没想到介子推揹着母亲抱树烧死,为纪念他,晋文公便用该木材制成木屐,这同时也是寒食节的由来。

通过考古发掘,可以看到过去中国各式造型的木屐,比如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名将朱然(182-249年)墓,该墓女棺出土一双漆木屐,为目前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打破过去大众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发明的印象。

东汉史书也有漆木屐相关记录,《后汉书.五行一》载:“延熹(158-167年)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东汉时流行给出嫁的女儿,准备一双绘有彩画、以五彩丝绳为系带的漆木屐。不过这样的风俗,被文人视作“服妖”(奇装异服会导致天下大乱、灭亡),认为后来会发生文人与宦官的党锢之祸,牵连士大夫及其家族,就是这一双双华丽的漆木屐所引起。

另外在安徽宣城外贸巷西晋墓,也有木屐出土。无论是朱然墓女棺的漆木屐,还是宣城外贸巷西晋墓的木屐,都是圆头。这圆头屐的特色可见《搜神记》的说明:“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280-289年)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此贾后(257-300年)专妬之征也”。可以推测在西晋太康年以前,木屐的屐木是圆、是方,与穿着的性别有关。

据该报道,除上述介绍的木屐,目前中国发现的木屐文物,以木屐底可区分:浅齿、高齿、前双齿、后双齿、中双齿,以系带(孔)可分夹脚与一字带。木屐造型除了有一般常见的拖鞋款,还有类似今日的懒人拖外形,仅包前脚,以及全包,外观与荷兰木鞋相似的木屐。

根据学者研究,宋代以后的木屐多用来当成雨鞋,着重在用途、实穿方面。到了明清时期,虽然缠足之风盛行,不过广东、福建一带的妇女仍多天足。在炎热潮湿天气里,还是穿木屐最为方便,但木屐底不似日本木屐高。

香港01 的报道说,若想从外观区分中式木屐,还是日式木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今日大众辨别中日式木屐,多以中式木屐夹脚点靠近大拇指,而日式木屐的夹脚点则在中间,当作辨别的方式。但更早以前的木屐,则因为过去汉人制鞋的习惯,多不分左右脚,且系带孔多在木屐底中间,而无法与日式木屐有所区分。可惜民国以后,随着西化、工业发展,现代顶多只能从景区、老街,才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木屐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