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李昭害怕胡耀邦葬北京引起纷争和骚动

2017年03月14日 12:33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萧祖石

早就想到是权力中心,政治中枢,政治气候多变。没有心机,在青年中很有号召力,在党内他又是个有争议的人物,青年人激情澎湃,处理问题情感多于理性,如果因为他而引起纷争和骚动,他在九泉之下也会不安的。

2015年4月15日,北京,胡耀邦夫人李昭留影(图源:VCG)

李昭坚信,历史才是最公正的审判者,人民大众的心声才是历史最强的回音……

1989年4月6日,《人民日报》前社长秦川事先不通知,不来电话,领着杜山(又叫杜修贤)突然来到会计司胡同25号胡耀邦家里。秦川和耀邦及李昭都是老熟人,耀邦和他打了招呼握过手,就非常热情地紧紧地握着杜修贤的手,问:“你怎么来了?稀客,稀客!”秦川有点意外:你们认识呀?耀邦笑了,这是中南海有名的记者老杜嘛,怎么不认识?秦川说:“好,好,我的任务完成了,你们谈吧,自己交涉。”

寒暄了几句之后,杜修贤说,他经常给中央领导人照相,想出一本中央领导人的肖像集,请耀邦同志题写书名……

耀邦说:“肖像集应该出,你是专家嘛,我写字也不成问题,但有点不合适,我不是书法家,比我写得好的人多的是,应该请他们写。”

秦川马上说:“耀邦同志,老杜就怕您不写,才要我跟他来的,耀邦同志就别谦虚了,劳驾您挥毫吧。”在场的李昭见杜山的态度十分恳切,也打圆场地说,字写得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份心意。

耀邦不好再推辞,铺开宣纸,认真地写了一张又一张,不满意再写,一连写了十几张,看了看还是不满意,他对老杜说:“多写几张,你挑吧!”

老杜见他如此认真,感动地说:“我看写得都很好,影集只用一张,剩下的我带回去收藏,留作纪念。”耀邦笑了,说:“你这个老杜只说好听的,不好也说好,拿不出手的东西就请你海涵啰……”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挎着摄相机的老杜,像枪不离肩的战士,看到耀邦那率真的笑容,就像抓住了目标,马上把相机挪到胸前,“咔嚓、咔嚓”连拍了两张。余兴未尽,又在院子里的枣树下给耀邦照了几张。兴致很高的耀邦提出,穿西装照一张,老杜喜出望外,连连说好。他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出访欧洲时穿过西服,展示了新 中共领导人新的形象、新的风貌。但从那以后西服几乎成了禁物,就很少有人穿了。

以后,新的时尚新的观念进入中国,社会风气大变,新潮服饰在青年人中迅速流行。意想不到的是1983年,一场清污运动席卷全国。留长发,穿短裙、高跟鞋、西服的人都成了“清污”的对象,搞得人人自危,改革开放大有回潮之势。由于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联手抵制,才保证了这艘巨轮沿着改革开放大道继续航行。眼光敏锐、思想开朗、关注细微的胡耀邦经常有意地身穿西服出席公众场合,李昭也是女干部中带头穿连衣裙的老同志之一。领导干部的着装穿戴常常被群众认为是拥护或反对新事物、新时尚的风标,杜山以新闻记者的敏感马上想到离任总书记西服照的意义,表示他坚定地拥护改革开放,鼓励青年走向新生活。

当耀邦身着质地优良、色彩明快协调的西服,潇洒地出现在面前时,杜山非常兴奋,只是感觉到耀邦那略显消瘦的面部有些苍凉和忧虑,没有立刻按下快门。他希望留下耀邦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形象,他说:“耀邦同志,您笑一笑吧!”须臾,耀邦尴尬而无奈地回答:“我笑不出来……”

站在旁边的李昭眼圈红了,唯有她知道耀邦经受过的委屈、煎熬和此时的心境……

老杜“咔嚓”一按快门,摄下了耀邦深沉、庄重、笑不出来,那极不平常的瞬间。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耀邦留下的最后的苍凉,也是他人生境遇的缩影……

天有不测风云,耀邦同志因为突发心脏病,9天后,4月15日在北京医院逝世。追悼会上挂的就是那张西服照。老杜认为这是他记者生涯最光辉最具特殊意义的非公务性的一次摄影,也是他摄影生涯中最大的亮点,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及时把照片印放出来送到耀邦面前,让他看到自己留在人世间的最后形象。

杜山后来才知道,原来在追悼会前,当治丧办公室同志同时把耀邦生前的几张标准照放在李昭面前,请她选一张时,她突然想起了杜山最近给耀邦照的那张穿西服的照片。李昭说,那是他的近照,最像他。耀邦的西服照,虽然面部略显消瘦、苍凉,但他那充满睿智,关注人民群众疾苦的眼睛却炯炯有神……

李昭的选择让一些人大感意外,更让人意外的是当有关部门征求李昭的意见将耀邦的骨灰安放在何处时,李昭毫不犹豫地作出了人们想不到的选择:不留北京,不进八宝山,去

耀邦是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李昭的意见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个决定并非是她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她经过认真考虑的结果。

耀邦去世后,李昭早就想到北京是权力中心,政治中枢,政治气候多变。耀邦城府不深,长期做青年工作,在青年中有广泛的影响和众多的知心朋友,但在党内他又是个有争议的人物,青年人激情澎湃,处理问题情感多于理性,如果因为他而引起纷争和骚动,他在九泉之下也会不安的……

耀邦的远祖从江西迁到浏阳,江西是他的原藉,耀邦在那片热土上奋斗、成长。江西有共青城……是他寄托希望的地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一百名共青团员,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创建新生活的理想,从繁华的大上海落户江西德安县鄱阳湖畔。耀邦对他们寄托了热切的希望,曾经两次来到他们中间,问寒问暖,帮他们出谋划策,拟定发展宏图,题写了“共青城”这个响亮而有特殊意义的名字。“共青城”是中国青年团结、奋斗、成功走向未来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李昭让耀邦离开喧闹的都市,永远安息在他寄托希望的地方,到青年中间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优美恬静的环境中静静地去思考,他是最勤于思考的……

胡耀邦骨灰将安放在共青城的消息一经新华社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世人陌生的共青城和胡耀邦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夜之间,就成了蜚声海内外关注的热点。

共青城选出代表立即飞往北京,邀请有关部门和耀邦同志的家属共同商量有关事宜,并请他们尽快去选址定点。德安县和共青城的群众表示将全力以赴力争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拟调集省内第一流的设计人才,使用一流的建筑材料,设计建成一个朴素大方让广大群众满意的墓地……

李昭和她的子女们选址定点的原则是:继承耀邦的遗训,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占用群众栖息的好地方,不影响环境,不损害公共利益。他们还谢绝了共青城的群众把最优美的风景点和公园做墓地的好意,几经考察最终选择了共青城附近一座不大的富。这里虽然比较荒凉,但它背依起伏的丘陵,面向波光粼粼的鄱阳湖,湛蓝的湖水象征着耀邦无限广阔的胸怀;起伏绵连的群山象征着拥有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

自从发布耀邦安息在富华山的消息那天起,富华山这千年沉睡的小山包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像全国许多的名山一样,传播得很远很远……“富华山”和“胡耀邦”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1990年12月5日,由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中办副主任杨德忠,耀邦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李昭及其子女亲属等护送耀邦同志的骨灰去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安葬。李昭还特别请了杜山一同前往,杜山既感动又高兴,他深感李昭原则性强但又是个很重情的人,决心用摄像头记录下这全中国人民都关注的每一个镜头。

当来机场送行的政治局常委乔石同志的告别手势一挥,飞机箭一样地离开跑道飞上蓝天,耀邦永远地离开了尘嚣喧闹的北京……

李昭百感交集,她默默地,久久地凝视着党旗覆盖下耀邦的骨灰盒,心中翻起滚滚波涛–1989年4月22日,开完追悼会,李昭把耀邦的骨灰盒从八宝山接回家里。这位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总书记在中南海一墙之隔的家里静静地躺了一年零八个月。这一年零八个月的日日夜夜,李昭常常独自守在骨灰盒旁,静静地、静静地坐着,不让任何人打扰,她仿佛在聆听又仿佛在默默地倾诉。是啊,无论是戎马倥偬的岁月,还是建国初期的建设热潮时期,他们两人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天忙十几个小时,常常是一个星期才打一个照面。在紧张战斗和繁忙的工作中共度了四十八个春秋,有多少没来得及交流的感情,有多少没有说完的话都留在了这个世界,留在了各自的心里……

飞机在蓝天上飞行,机翼穿过白絮般的云片向前、向前……李昭回忆起经历过惊涛骇浪的耀邦,无论是在长征途中、抗日战场,还是在没有硝烟的党内路线斗争中,总是勇敢地站在维护真理,实事求是的立场,无私无畏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战斗。想到这些,她内心不无自豪地发出一阵感慨:耀邦的一生是无私无愧的啊!

耀邦去世第二天,一位北京大学学生以大字报的形式写了一首无题诗贴在校园里,引起了大家注意,也印证了很多人的怀念和忧虑。诗是这样写的:

真诚的人死了

虚伪的人却活了下去

热情的人死了

冷漠将他埋葬

空谈、托福、麻将、桥牌

新权威……

改革和它的死亡

这世界是个新迷宫,我问您耀邦

中国是否还有希望?

一星期后,李昭读到这首诗,激动不已,她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那沉郁而激愤的青年学子的仰天长叹:耀邦,您为什么,为什么英年早逝?!诗人代表了与耀邦惺惺相惜的广大青年的心声……

耀邦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李昭收到广东省中山市一位名叫杨崇光的青年职工寄来的纪念函,赞扬胡耀邦忧国忧民,敢说敢干,无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领袖。这位青年精心制作了胡耀邦木刻头像的首日封,以此作为对耀邦永久的怀念。

李昭常想,一生公而忘私,受到人民爱戴、支持的耀邦又为什么常常被某些人误解呢?除了城府不深,不藏心机,没有防人之心外,就是他的超前意识、直来直去的性格了。工作中,他总是在实施第一步计划时,就设想到了第二步、第三步……不理解的人说他脱离实际、异想天开、标新立异、风头主义,李昭则认为这正是他长期不懈坚持学习、深入调查研究、视野开阔、具有长远眼光、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思维高出一筹的地方。所以,每当他受到非议,遇到困难的时候,李昭都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李昭坚信,历史才是最公正的审判者,人民大众的心声才是历史最强的回音……

来源:炎黄世界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