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从“发表文章”到“创作书法” 怀念过去的日常书写

2017年06月11日 22:13 PDF版 分享转发

更成纯粹的,与“发表文章”已无关系

一切艺术都是由非艺术的形式演变为艺术的形式。中国所独有的书法艺术亦然。

张迁碑(局部)

最早期的书法,从甲骨文到唐宋元代,青铜的铭文也好,石鼓文也好,秦的诏版、泰山刻石也好,乃至《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龙门二十品》,的《丧乱帖》、《兰亭序》,褚遂良的《圣教序碑》、《孟法师碑》,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蔡襄的《自书诗帖》等等,作为书法史上的主流作品,其动机并不是为了“创作书法”,而是为了“发表文章”。

这些文字,有的是书写者自己写作的,有的是别人写作的。文章写好了,要把它发表出来,当时没有印刷术,或印刷术很不发达,就需要请人书写或自己书写,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如王羲之写了《快雪时晴》的文章,要把文章发表给朋友,没有邮箱,没有微信,便只能自己用毛笔书写出来;裴休写了《玄秘塔》的文章,要把它发表给公众,没有照排,便只能请柳公权用毛笔书写然后再请刻工镌刻出来。

“言而不文,行之不远”,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但同样的意思,用不优美的文辞写出来,人们就不爱读,其意思就无法为更多的人所认同;用优美的文辞写出来,人们就喜欢看,其意思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所以,文章的撰写,必须追求文辞的优美。而“书之不美,行之亦不远”。同样一篇优秀的文章,用不优美的书法把它发表出来,人们也不喜欢看,用优美的书法发表出来,人们就喜欢看。

所以,文章的发表,还必须追求书写的优美,包括结字、用笔、布局等等。

《郑长猷造像题记》

当然也有人不讲究书写的优美,随随便便地写,只要文字不错就可以了,如《龙门二十品》中的《郑长猷造像》等,东歪西倒的,但这种“不优美”,在后人的眼光中也别有一种美,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作讨论。

更多的书写者,一定是追求书写优美的,结字匀称,用笔生动,布局均衡,端庄整齐,流丽潇洒。这种不优美的“美”和优美的“美”,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读这篇文章,甚至买椟还珠,最后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意思没有记住,但这篇文章书法的优美却为人们争相效仿。

今人对于《玄秘塔碑》,只知它的书写者是柳公权而不知它的作者是裴休,便是这种情况。这在今天是不可理解的,书写者对于这篇文章的传播,不过是排字工人的工作。

这种情况到了明代以后就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作为发表文章的手段,无论写得优美还是不优美,一切书写包括墨迹的和镌刻的都是“书法”。而从此之后,伴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发达,刊刻的、手抄的,却不被看作是“书法”,只有“创作书法”的书写才是书法。

所以,书写或书法,其主要的动机和功用,便由“发表文章”转向了“创作书法”。明清人以的诗为题材,写一幅书法作品,不是为了发表杜甫的诗。

要读杜甫的诗,有的是印刷出来的《杜工部集》。而是为了表现自己书法的精彩,让观者来欣赏自己的书法,悦己又悦人。

杜工部集

除了私人交往的信札,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书写的发表手段已完全为刊刻出版所取代。我们看唐宋,即使大文豪,也很少有在生前出版自己的文集的,《工部集》也好,《东坡集》也好,大多是他们的身后人搜集整理刻印出来的。

但明清人就不一样了,大多在50岁左右就自己想办法编辑刊印自己的诗文集,分身千百,其传播文章的作用远远大于书写镌刻。

而书写,便成了独立于文章之外的艺术创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不过,即使如此,用毛笔书写仍是当时日常文字运用的唯一手段。

又到了民国以后直至今天,不仅活字、电脑排字取代了刻本、手抄本的出版手段,甚至日常文字运用的手段,也由钢笔、电脑打字取代了毛笔书写。书法更成纯粹的艺术创作,不仅与“发表文章”无关,更与日常书写无关。

来源:搜狐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