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淞沪战役的历史真相:日本没想亡华

2018年05月13日 11:37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冯学荣

【摘要】主动点燃战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西方国家介入调停,以扭转平津沦陷所导致的局势失控,不料调停失败,战局失控,淞沪战役的结局,走向了国民党意愿的反面。

1932年1月28日,为了掩护满洲国建国,驻上海租界侨民区的日本军队以“中国人打死日本僧人”为借口(事实上是日本特务打死),向国民革命军发动攻击,时称“一二八事变”,后称“淞沪抗战”,当年5月5日,在英、美、法、意等西洋外交代表的调停下,中日双方达成了《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军队退回虹口日侨区,而国民党军队则留守原地,即上海郊区的安亭镇至浒浦一线,中日两军日后都要坚守原地,不得进驻两地的中间地带,其主旨就是为了防止两军再次爆发军事冲突。

读者中有熟悉上海地理的都知道,从虹口到安亭镇两地之间距离将近四十公里,今天打个出租车要耗费一百多块钱人民币,应该说,这样的距离,如果一方不挑衅的话,应该是足以相安无事。

那么有的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上海虹口是我的地方,日本凭什么驻兵在虹口?这个问题就牵涉到当时的远东国际秩序,首先毫无疑问的是,日本驻兵在上海虹口日侨聚居地,显然是没有给予中国主权足够的尊重,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外国驻兵租界其实是一个惯例。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华民国,并不仅仅是日本驻兵租界,其实英、美、法、意等国家的部队,也驻扎在上海租界、天津租界等地,换句话说,日本驻兵虹口,在当时的背景下,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国民党而言,还并不视为不可接受的事。

《淞沪停战协定》达成之后,上海赢得了五年的和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燃起战火,但是直至1937年8月初,上海还是比较平静,并未过多受到华北战火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将“卢沟桥事变”看作是一起地方性冲突,想在地方的层面上,就地解决。

然而,国民党中央军北上向日本施压的行为,以及日本政府于7月11日决议增兵华北向中方反施压的行为,都促使华北事态升级和失控,平津沦陷之后,国民党以去年的西安事变为鉴,认为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发动全面抗战的话,那么民国必然会爆发内乱,到时候内乱加上外侮,亡国将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国民党认为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于是作出决定:主动在上海点燃战火,在上海打一仗,争取英美法德意等国家介入调停,挽救国家于危亡。于是,蒋介石命令的部队进驻虹桥布防,准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虹口的日本驻兵发动突然袭击。

熟悉上海地理的读者都知道,虹桥机场正是位于安亭镇与虹口的中间位置,正是《淞沪停战协定》所规定的中日双方不得驻兵的非武装地带。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张治中当然知道《淞沪停战协定》,所以张治中命令他的部队脱下正规军的制服、换上队制服,进驻虹桥机场,为什么要换成保安队的制服呢?因为保安队是警察性质的,这样可以躲避日本侦探的耳目。

但是,消息灵通的虹口日本驻兵,还是打听到了“中国军队进驻虹桥机场”的风声,为了打探消息,有两名日本兵驾车到虹桥机场去探个究竟,这两名日本兵分别名叫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

1937年8月9日,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驾驶一辆车来到虹桥机场的大门口时,被张治中的化装正规军发现,中国大兵一见车内是,立马双眼发红,果断开枪,众枪齐发,当场击毙了车内的大山勇夫,而斋藤要藏则逃出车外,夺路逃生,也迅速被击毙。根据后来的尸检资料,两人全身被打成马蜂窝状。

日本历史学家笠原十九司认为大山与斋藤二人是故意送死,以引发中日大战,然而从斋藤跳车逃生行为以及8月9日日本在上海不到五千人的兵力部署看来,笠原十九司的看法仍然有待商榷,退一步而言,即便笠原十九司的说法成立,仍然无法扭转国民党在淞沪战役中的主动地位。

打死两个日本兵之后,张治中的化装部队向上海警备司令部报告,警备司令部参谋童元亮和上海市长俞鸿钧商量之后,想出了一招:从上海的监狱抽了一个名叫时景哲的死囚出来,脱下囚服、换上保安队的服装,然后将时景哲一枪打死在虹桥机场的大门口,再然后对外统一口径:说是日本兵大山勇夫开枪打死我方的保安队员在先,说我方是被迫还击、属于正当防卫。

8月10日,日方派人过来收尸,但对被打死的“保安队队员”时景哲的尸首表示怀疑,要求验尸,验尸之后发现:时景哲的尸首有在生前被捆绑过的痕迹,而且其所中的子弹是中方惯用的驳壳枪子弹,不是日本军人所惯用的勃朗宁手枪子弹。事实完全败露。

日本海军驻上海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得知调查结果之后,要求日本本土海军火速增援上海。与此同时,大山勇夫二人被杀的真相在日本见报,舆论大哗,8月12日,日本海军陆战队陆续登陆上海。日方要求中方履行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拆除上海各街道的一切工事,中方则指责日方的增兵行为使上海局势火上加油。

走到这一步,国民党见木已成舟、米已成炊,感到战争很难再避免,为掌握战争主动权,国民党遂命令张治中部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率五万大军对虹口四千多名日本驻兵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八一三”淞沪战役正式打响,潘多拉的盒子,正式打开。

日本帝国在淞沪战役中的战略目的,最初只是保护上海的日侨,后来演变成占领上海以北地区,再到全歼上海周边的中国守军,最后逐步升级到攻击南京,所以我们看到日方在淞沪战役中的辎重准备根本不足,而且有一个“逐次增兵”的奇怪现象,要知道逐次增兵是兵家大忌,可见日本在淞沪战役当中,其战争动机十分混乱。

日本在淞沪战役中是一两万人、一两万人逐次增兵,连都觉得日本人笨,直到晚年时候,李宗仁在《李宗仁回忆录》里仍然感到迷惑不解,他说你既然要亡我,为何不倾巢而出,而要逐次增兵?

日本人不是笨,而是根本就没有准备,日本在淞沪战役当中的地位是被动应战的,他们是不想打、也根本没有计划要打这一场战争,战后面世的几乎所有的原始史料,都指向这个最基本的事实真相。

来源:冯学荣读史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