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秋节不只要赏月、吃月饼 2个传统习俗迎来好运

2019年09月13日 11:03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李文环 林怡君

农历8月桂花盛开,因而称桂月,节气值秋季之中。此时正是耕种收成之际,准备答谢土地神的保佑,感谢这一年有丰厚收成。

是谁?

民以食为天,灶神职掌人们的饮食,对人民生活十分重要,于是先民便将有功于民的黄帝、炎帝、火神祝融当成灶神来崇敬。灶神在民间也有许多不同称呼,有灶君、灶王、灶君爷、护宅天尊等,周朝时曾被称为「七祀之司命」,因此又称为司命真君。

灶神祭祀的起源很早。古先民对火十分崇敬,火可以取暖、照明、熟食、驱赶野兽,祭祀灶神与岁末围炉都跟自古以来的敬火观念有关。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灶,每逢农历8月初三灶君圣诞,都要为灶神供奉面和清茶,点香烛、烧金纸、鸣放鞭炮。至于以灶君为主神的庙宇,在台湾十分罕见,新竹北埔乡五指山有间灶君堂,许多信众会在当天前往庙宇祭祀,庙方则会准备仙草、米苔目等客家传统点心来招待香客,是新竹的盛会之一。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八月十五

农历8月15日节,是3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有祭拜,这两项习俗源自古代的秋社祭和跳月。

8月中秋正值农业收成前后,秋社祭就是答谢土地神保佑一年丰收的祭祀,台湾汉人称作土地公生,其文化意义与原住民的丰年祭相近。而且,秋社祭和2月2日春社祭(头牙)刚好构成「春祈秋报」,这是农业社会人们感念土地神最神圣的两个节日。现代人8月15日这天,还会祭祀土地公,农民在田间插上「土地公拐杖」─就是在竹杖上夹土地公金,插在田间,答谢神明保佑土地平安、整年丰收;农村也有聚集在晚上演戏酬神的习俗,俗称「谢平安」。

至于跳月,就是月神信仰的拜月仪式,人们相信月亮/月神是主掌生育、生命和水的女神,太阴娘娘即为月神的演变。先民每逢15月圆就跳舞悦神,是为跳月。后来,跳月转化成供月或拜月,女性们会以圆形果饼于露庭中祭拜月亮,并在月下团聚唱歌。

台湾中秋节有「偷菜」的习俗,即为中秋妇女拜月求子的遗绪,此习俗和元宵夜妇女求子、求姻缘的意义相通。

偷菜又称摸秋、偷秋,这是中秋夜晚专属未婚女孩的活动,俗谚有云:「偷得葱,嫁好尪;偷得菜,嫁好婿。」趁着皎洁月光,未婚女孩会去偷摘人家的蔬菜,以摘得之蔬菜多寡好坏来推测她们的姻缘,如果能偷得葱或青菜,就表示她们快找到如意郎君了。古谚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点出传统中秋节是妇女的专属节日。

赏月、吃

中秋赏月、吃月饼是晚近才发展出来的习俗,从而发展出家族祭祖和家庭团圆聚餐共食的习俗。传统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放一张供桌。桌子上摆满月饼和西瓜、梨子、葡萄等瓜果,然后烧纸焚香,望空而拜。祭月完毕,家中长者将月饼按家中人数分切成数块,每人分食一块,若有家人不在,也会为其留下一份,表示一家团圆之意。中年以上的人,举杯邀月,猜拳行令;老年人捋着胡子,讲述「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直到夜阑人静,大家都疲倦了,才肯去睡。

此外,台湾各地也有其中秋特有的食俗。俗语说:「吃米粉芋,有好头路。」祭月时会将米粉芋当作供品,取芋、路的谐音,祈求祖先保佑找到好工作。各乡镇也会使用当地特产,发展出具地方特色的节日食俗,例如:高雄有许多饲养水鸭的人家,特别是美浓地区,客家人以水鸭肉加菜。宜兰在中秋节会吃「菜饼」,菜饼是指「吃菜人」(茹素者)也可以吃的素饼,饼身只用面粉、盐,馅包黑糖与金桔,加上土豆与芝麻等材料制作而成,味道香脆爽口。

民俗小补帖

中秋妇女听香

「听香」乃是一门以听人话语以判断吉凶的占卜术。方法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拜拜,表达所欲占卜的事项,掷筊确定出门的方向后,便持香出门。路上行人所说的话,都有可能是神明的旨意,如果认为听到的话是神明的旨意,则掷筊请示神明,获得3圣筊就成功,如果不是就继续往前寻求真正的旨意。

博狀元饼

传统中秋夜,士绅们多会举行「博状元饼」的游戏。读书人燕饮赏月之外,制大面饼,名为中秋饼,中间以朱书「元」字,每人用骰子掷4次,胜者可以获得中秋饼,取「秋闱夺元」之意。「秋闱」是清代乡试第三场考试,这项游戏是取状元夺魁的好彩头之意。

来源:摘自书籍 图解台湾民俗【新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