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哈佛大学研究:幼儿园这种能力突出的孩子 10年后更有出息

2020年08月18日 10:50 PDF版 分享转发

如果说对一个人影响最深的东西有哪些,不得不提社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会和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相处。

一项追踪了全美2-5岁700多名孩子的研究表示,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将会影响他们20年后的成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提出,社交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指出,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帮助孩子打下社交能力基础的黄金期

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社交技能?

社交能力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包含方方面面。

根据范德堡大学的调研——回顾了过去20年关于在校社交的研究,访谈了8000位在校老师,结果显示孩子这10项社交技能非常重要:善于倾听

能够跟随步骤来做事

能排除干扰

能不打断别人的谈话

能够遵守规则

能寻求帮助

能保持冷静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能好好与人相处

能为别人做好事

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备这些社交技能,它们的养成,离不开父母正确的引导。

如何帮助孩子成为社交能手?

01

给孩子提供有安全感的社交环境

要想孩子对社交有兴趣,前提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有自信去展示自己、与人交往。而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建立,来自周围的环境。

第一是家庭环境。孩子如何社交,大多取决于父母是如何社交的,我们与人打招呼的方式、邀请他人以及待客的方式,孩子也会不知不觉中学到;还有亲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是否做到互相尊重、照顾,孩子也会从中获取正面的灵感。

第二是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孩子即将在里面学会许多规矩乃至社会法则,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去掌握这些规则,成为孩子最强的后盾。

第三是社会的环境。比如生活的范围,如果孩子生活的周围老是有人争吵或者骂脏话,孩子也容易被带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及时纠正和疏导。

当然,我们也不能保证,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处在一个开放和轻松的环境中,当我们发现孩子感觉焦虑、紧张或是害怕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给到安慰,例如说:“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感觉不舒服吗?”“如果你害怕了,我们可以准备好了再过去……”这类的话,给足孩子安全感。

02

给孩子自由舒服的社交选择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觉得社交能力强指的就是朋友多,走到哪里都吃得开。其实并非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节奏,有人天生外向,喜欢被包围,也有人天生内向,偏爱简单纯粹。外向和内向各有优势,没有好坏之分,不要强迫孩子以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去社交。

比如,不要强迫孩子跟所有人打招呼,尤其是孩子不熟悉的人;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握手的时候,也要给ta拒绝的权利。比如我儿子的性格就比较腼腆,听幼儿园的老师说,他很喜欢一位小姑娘,但是他不会跑去闹别人或是粘着别人,而是先慢慢观察,再试探着接近,会默默帮助人家拿东西、搭积木,过了很长时间才讲话熟悉起来。

我并没有着急去打探或者纠正儿子的“慢热式”社交,只要不给他人造成困扰,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尊重和赞赏。社交,更多时候是给生活提供乐趣和动力,不在于目的性,在孩子漫长的一生中,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永远是对他帮助最大的。

03

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也有一部分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小孩子就是在一起玩玩,大人不需要那么重视。错,其实父母对孩子社交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社交的品质。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社交,可以鼓励孩子把朋友介绍给我们,同时,我们也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帮他增进友谊,和他人友好相处。比如,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招待他的伙伴,如果孩子愿意,我们也可以陪他们一起玩,做孩子的玩具。一个家庭里父母友善好客,他们的孩子也会更受欢迎。

我们也可以教孩子建立友情的仪式感,比如节日的祝福和小礼物,比如为朋友加油的手势或者“暗号”等。

04

教会孩子处理社交冲突:3不原则

3不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

孩子之间相处也有可能发生冲突和矛盾。当孩子发生冲突,如果家长在身边,要告诉孩子,在做到“3不原则”的前提下,我可以给你空间,如果违背了原则,就要制止。这也要求我们平时也要反复和孩子重复这样的原则。

如果冲突已经发生,我们要如何补救呢?

第一步,我们千万不能给孩子贴上对错的标签,这样只会加剧冲突。首先要问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尊重孩子在冲突中的情绪,无论ta是生气、害怕,还是委屈,都要让孩子敞开心扉;

第二步,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这期间让孩子描述事件的经过,如果双方都在一起,就各自表述,如果一方不在,我们也要想办法知道对方的立场,家长要站在双方的立场上,了解整个过程;

第三步,引导孩子“怎么去做”。在这个问题上,倾听孩子自己的处理方式,如果孩子的做法欠妥,再适当引导和调整。

例如,有一次,儿子在小区公园和小伙伴玩,不知怎么的,儿子动手推倒了一个小孩,导致冲突发生了。我没有立即指责,而是先抱起地上的孩子安抚,然后对儿子说:“我知道你生气了,你先深呼吸几下。”

随后,我问怀里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他指着儿子说:“他推我。”我又问稍稍冷静的儿子,他说:“明明是我当警察他当小偷,他不遵守约定!”

原来他们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角色分配,但这个小孩抽到小偷却反悔了,非要闹着跟儿子“抢角色”。

我对儿子说:“你遵守了游戏规则,这是对的,但是,是不是非得要推人才行呢?”

儿子不说话了,我又跟那个小孩说:“我知道你抽到小偷很委屈,想换角色可以好好说,实在换不了还有很多次机会对吗?”

我又对儿子说:“你想怎么处理呢?”儿子想了想,先跟小伙伴道歉:“对不起,我不该推你。”然后又说:“如果你不服,咱们再比一次石头剪刀布,按照新的结果分可以吗?”

他的做法既维护了规则又给了对方台阶下,我非常欣慰,很快他们又和好了,愉快地做起了游戏。

来源:小步在家早教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