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教人学AI:一个月卖出上百万

2024年03月17日 0:05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谷雨

2023年起,刷屏的新闻就没停过。

每天早上一醒来,都可能遇到新大模型发布的‌‌“震撼‌‌”消息。

搞得不少人心潮澎湃、摩拳擦掌。要么思考自己的工作可以用AI做什么,要么思考什么时候能取代工作,干脆以后就不工作了。

哪怕周围人聊得不多,但响应AI浪潮这件事,大家可能都在心照不宣地学起来。今年2月,网红把‌‌“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狂卖5000万的事迹,引发争议。也让人们将羡慕或怀疑的目光,投向锣鼓喧天的AI课程。

这些AI课程,还在卖吗?靠谱吗?我们帮你探了探。

01

AI课程卖几百,

有些生意很不错

电商直播很火。引起争议的AI课程,也在通过与直播带货。

在抖音检索‌‌“AI课‌‌”‌‌“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等关键词,可以搜到近期售卖的有效课程75份。不一定穷尽,但至少能代表目前的市场特征。

AI课程贵吗?一般来说,AI课程的入手价格多在500元以内。尤其是199,299,399等字样,颇为常见。

这是一个容易上手的报价。在‌‌“知识无价‌‌”的自我安慰下,不足500元的价格,让很多人一时兴起下了单。

选择丰富的AI课程,图源抖音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当然,也有一些名称更复杂的‌‌“硬核‌‌”课程售卖。例如,一份AIGC商业应用系统课,标价2499元,课表设置看上去专业。但生意不行,近30天只卖出两单。且带货佣金较高,视频达人若能帮忙卖出一份,可以获得750元奖励。

AI课程销量,的确两极分化。通过计算这些课程的直播售卖量与商品链接售卖量,我们预估了它们近30天的销售额。

许多课程生意较好,它们集中在近30天2-7万元的销售额区间,即月销量百余单。同时,有20%的AI课程,过去一个月没有产生销量。

当然,未产生销量,不代表它们从未卖出过,而可能在半年前很火,但课程早已更新完毕,生命周期结束,面临下架。

是的,因为AI产业的快速迭代,AI课程就是这么日新月异。去年刚出版的讲GPT3的书籍,放到现在知识可能就落伍了一大半。

李一舟虽然‌‌“翻车‌‌”了,但悄悄发财的赢家依旧陆续涌现。

某‌‌“人工智能思维‌‌”的课程最近生意红火。近30天卖出3362单,价格为999元,销售额344万。

要知道,这只是该品牌单个渠道、单个价位的售卖情况。除了999元课程,还有399元的课程。除了这个店铺卖,还有其他店铺代销。算下来收益惊人。

在它身后,还有一些月销售额百万的种子选手。看起来,AI教育仍是一片蓝海。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关注AI课程的原因很简单,有利可图。

猎聘《2023年度就业趋势数据报告》发现,2023年,职场对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才的兴趣与需求快速上升。去年1-10月,期望掌握AIGC的职位同比增长179.19%。

而哪怕是非技术岗,如果掌握AI技能,也会使企业开出更高的年薪。数据显示,产品经理、产品运营、销售与设计岗位,如果标注了AIGC技能需求,企业预计薪资会给得明显不一样。

领英《亚太地区企业员工AI技能调研》显示,过去一年,白领学习AI知识的时间大幅增长。平均学习AI相关技能的时间,相比2022年增加65%。

无利不起早。又或者,这是一种内卷效应——大家都不跟进也没啥,但如果人人都准备悄悄变优秀、惊艳所有人,没有行动就是一种落后。这是AI课程热销的原因,而‌‌“李一舟们‌‌”恰好抓住了这个心理。

02

东拼西凑的课程,

目标不止是

然而,对于兴起下单、想要追赶AI潮流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的内容不一定让他们满意。

目前的AI课程产品,基本为录播课形式。即,花费几百元下单后,你可以获得几十条视频的播放权限,一个课程相关资源包,以及入课程的权限。

视频通常由一个所谓的主理人出镜,然后穿插实操画面。

这与直播、线上辅导、提交作业等教育模式明显不同。

检索课程内容,我们发现,每节课老老实实、逐步深入教知识点的课程也有,但这样的良心款不太多,且关注人数较少。而月销千单的网红课程,则呈现一种特征,那就是AI知识掺半,其中夹杂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导致味不太对

其中一种,就是编排大量所谓的‌‌“运营‌‌”知识。前面几讲还比较规范,跟你讲什么是AI、如何操作GPT、如何注册账号、提示词(prompt)是什么,虽然相对浅显,但都在扣题。

几讲过后,货不对板。一些课程,开始聊‌‌“爆款逻辑‌‌”‌‌“抖音起号技巧‌‌”‌‌“推广文案‌‌”。要么,跟你聊生活、哲学,比如上班族怎么摸鱼、怎么教育孩子等话题,都出现在课表。

某AI课程的课表设计,图源抖音

原因有两方面:为了延长课程节数,显得节次很多,增加课程的价值感;第二,研发课程需要钱,而加入一些网上早就有的新媒体运营知识,成本很低。

而背后,可能来自一些小作坊的成果。通过快速招募写手,搜集课程素材,做成视频贩卖。但由于缺乏专业的AI人才加持与课程设计,就会出现内容短缺。导致东拼西凑,或者不合时宜。或者他们假定,学员想要的,就是这些短平快的内容。

并且,为了适应短视频逻辑,这些课程的时长都比较短,多拆成五六分钟一节。四五十节课,看起来很多,但合起来,也就四小时的内容量。看四小时视频卖你几百块,这么一算,显得不太划算。

通过拼凑,可以裂变出课程矩阵——教人学AI不止一种打法。

比如,除了针对职场青年开发的AI课程,孩子与家庭主妇/主夫也是目标受众。群体中早就流行的编程班、机器人班,如今有了大模型加持,更加有了学习的理由。而闲赋在家的人员也有对应自己的产品:一门课程正在教你用短视频与AI组合,实现在家带货,卖价498元。

此外,还有针对细分的兴趣赛道的AI课程。喜欢摄影,就有AI智能修图课;喜欢音乐,就有AI智能弹唱课。不怕你没兴趣,总有你匹配的。但实质内容,可能就千篇一律了。

03

几百元只是门槛费,

二次收费陷阱多

通过分析差评,我们发现,除了课程内容。许多消费者还在抱怨后续服务的问题。

其中,二次付费就是讨论焦点。即,几百块的课程,你觉得可以接受,不便宜也不贵。但人家图的还不是这几百块钱,后面的付费链条,才是大头

比如,买完课程,拉进微信群,会告诉你现在的课程只是体验版,虎口婆心劝你购买后续课程理的‌‌“干货‌‌”,为知识加码,但价格会上升到数千元。要么,进入社群这件事本身就要付费——想要了解到最新的AI动向?社群费用先交一下。

更有甚者,把人流量引入后,在AI工具里下文章。此前,据澎湃新闻报道,媒体曝光的李一舟的付费套路,就是自行创建一个所谓的AI平台,但其中并没有自己研发的成分,而是侵权、套壳其他AI模型。如果想使用课程里提到的效果,就要开通会员,一个月几百元。

以上种种,形成了完整的套路链条。这也是为什么媒体笑称,靠AI盈利的公司很少,但国内已经涌现了第一批了——教别人用AI挣钱的人。

归根结底,流窜在网上的AI课程屡受吐槽,源于课程整体的质量与态度问题:诚意太少,而投机心思太重。

平心而论,应该存在不少AI课程真的有用。其中,不少‌‌“好心‌‌”课程,会延续的初衷,开源知识,普惠世界。例如,B站、Coursera、MOOC等平台,技术大神录制的公开课已经颇为丰富。从入门到进阶,应有尽有。遇上外国课程,连中文字幕都给你配齐了。

又或者,一些商业课程,规矩赚钱。关起门来,认真设计教学,所以干货满满。其中编排的知识,就要硬核得多。

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专家之一的华裔教授吴恩达(Andrew Ng),陆续发布了多个课程集。比如‌‌“人人都能使用人工智能‌‌”、‌‌“deeplearning.ai‌‌”,尽管也面向初学者,但特点是真的教AI原理与实操。如果学起来还觉得有难度,还有其他前瞻课程可选。换言之,想要入门AI,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你在算法流中能刷到的AI课程,坑人的居多。当然,这本身是一个悖论:AI使用的常见资源,网上一搜就有。而高价值的内容,普通人的闲暇时间,也一时半会学不懂。所以,他们试图赚取的,是刺激出你的焦虑感,并用一点点拼凑的内容来缓解它。

AI什么时候替代人类劳动不知道,但人喜欢折腾人这件事,还要持续很久。

卖课的人,不一定喜欢什么大模型。他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口袋。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