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闪电战没打成,却闪电般照见各种嘴脸

2023年01月22日 7:49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后代聊斋 作者: 余少镭

公元前259年,秦昭王派王陵攻时,也是想打闪电战的。

证据就在他写给魏安釐xī王的信里:“吾攻赵旦暮且下。”(《史记·魏公子列传》)旦暮,即朝夕之间,喻时间极短。

他这么说是有底气的。在此前不久,著名的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奸计,撤廉颇,用赵括,导致赵军主力被全歼,超过四十万的子弟兵被挖坑给埋了,赵国精锐尽失,破防易如反掌。

不只秦王,其他诸侯大都这么认为。

谁也没想到,惨败激起赵国拼死一战的决心,赵孝成王痛定思痛,重用廉颇,“颇设守甚严,复以家财募死士,时时夜缒城往砍秦营,王陵兵屡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战国四大战神,廉颇防守第一。为了守住邯郸,他毁家纾难,组建敢死队,夜间用绳索下缒出城,突袭秦营,搞得秦军人心惶惶。

秦军在邯郸城下遭到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两个月后,秦王见势不妙,赶紧增兵,但王陵还是屡战屡败,至少损失了五营兵力,秦王一怒之下把他换掉,改用王龁hé。

这时候战神白起干嘛去了?

病了。

或者装病了。

白起虽是屠夫,毕竟是一个理性的兵家。王陵在邯郸城下屡屡失利,秦王听说白起病愈,想让他去替换王陵,白起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邯郸不是那么容易打下的,他们能坚持这么久,各国救兵不日也将到达。诸侯长期恨秦,现在我军虽在长平灭了赵军主力,自家兵力也消耗过半,国内已无兵可征。秦军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去打人家的国都,地利人和皆缺,赵人在里面顶住,诸侯在外面打援,我军肯定会失败的,不能打。

秦王不听,既然白起不去,他就派王龁去,为了保险,还再让一大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赶去增援。

可这时候,各国救兵也快到了。

邯郸一被围,赵就向楚、魏两国告急求助,出面的是赵孝成王的叔叔,平原君赵胜。

他先向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荐随行,结果正是毛遂说动了楚考烈王,遂派春申君率楚军前去抗秦援赵。

更精彩的还是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之“窃符救赵”。

开篇即说,秦昭襄王给魏王写了一封信,因为魏王接到赵国求救时,即派将军晋鄙率军十万前往救赵。秦王也有所顾忌,遂写信给魏王,满满都是警告:“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公子列传》)

我很快就会灭了赵国,诸侯谁敢出兵救赵,我灭赵后就轮到他了,您掂量掂量。

魏王还真被吓住,派使者去向晋鄙传令,停止前进,先驻扎在邺城,坐山观虎斗。

平原君赵胜就急了。他的夫人是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他自己不敢催促魏王,只是不断派人去对小舅子信陵君说: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之所以主动跟您联姻,就是因为公子高义天下闻名,能急人之所急。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得降秦,可是魏国救兵至迟迟不至,公子扶危济困的高义又在哪里?再说公子您可以不把我赵胜放在眼里,眼睁睁看着赵国降秦,难道就不可怜您姐姐吗?

说到这份上,信陵君坐不住了,多次请求魏王命晋鄙赶紧向邯郸挺进,还让自己门客中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去劝魏王。

但是,魏王怕秦,怕到骨髓里,谁也说服不了他。

信陵君头脑一发热,你不救,我救,“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打定主意,赵亡了我也不活了。于是召集门客,凑齐一百多辆战车,准备带领这些人到邯郸跟秦军拼命,与赵人共存亡。

可是,这一自杀性行动,被他的朋友侯羸阻止了。

侯羸只是魏都大梁的一个小门吏,贤名在外,信陵君礼贤下士,对他非常尊重。但侯羸平时却对信陵君爱搭不理的,关键时刻,他终于站了出来,给信陵君献上一计。

这就是著名的窃符救赵故事:侯羸提醒信陵君,能调动晋鄙兵马的兵符,就放在魏王卧室里,那卧室除了魏王,只有他的宠妾如姬能随意出入;而公子您曾经帮如姬报了父仇,有大恩于她,她肯定会舍命为您盗符。只要拿到兵符,一切就好说了。

盗兵符调动军队,这可是妥妥的叛国行为。但信陵君想都没想,就做出这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甚至在晋鄙见到兵符表示怀疑时,他还让自己手下的大力士朱亥锤杀晋鄙,然后传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这一招真高,既得民心也得军心,让全体将士无后顾之忧。于是挑选了八万精兵,速度赶往邯郸,跟赵、楚联合抗秦,最后逼退秦军,赵国逃过一劫。

从前259年到前257年,秦昭王认为“旦暮且下”的邯郸之战,持续三年,以秦军的失败而告终。《秦本纪》说:“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秦将王龁败亡,逃到汾水边投靠另一支秦军;而另一秦将郑安平“为赵所围,急,以兵二万人降赵”(《范雎蔡泽列传》)。

按《白起王翦列传》的说法,秦军战死、逃亡、失踪的很多,具体数字不清楚,几万肯定是有的。

这一仗,秦昭王有几个没想到:第一是低估了赵国抵抗的决心和战力;第二是在他的恐吓、讹诈之下,竟然真的有人敢来救赵。

估计秦王没听过这样一句话:自救者,人恒救之。

有人说,信陵君如此舍命救赵,还不是为了救他姐姐。

不能说没有这样的动机。但是,战国时期,亲情实在值不了几个钱,为了权力或利益,亲生父子都可以互相抛弃,甚至自相残杀。信陵君救赵,主要还是怕唇亡齿寒。谁都清楚,当时山东六国最有抗秦能力的就是赵国,赵如果被灭,不管你有没有参与救赵,下一个都是你。

所以,救赵也是自救。

聪明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惜,有些本该有能力帮赵救赵的,不但袖手旁观,甚至还站在秦一边,做它唯一的朋友。

比如东方大国齐。

战国中后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方针不外两种:合纵VS连横。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东方六国联合,抵抗秦国的侵略;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东边各国往西依附于秦,瓜分其他国家。

通俗点,也可理解为纵约跟横约两种军事联盟。不过没有固定,在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外交家游说之下,时而合纵,时而连横。而最东边的齐国,就在纵横之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国曾经也是东方最强,能跟秦国抗衡。秦国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范雎谋划下,秦昭王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拉拢齐国。在邯郸之战前十九年,秦昭王跟齐湣王约定同时称帝,我是西帝,你是东帝,互相承认。齐湣王也就傻傻地接受了。没几天,在苏秦说服下,齐湣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也不好意思独自称帝,跟着也取消了。

虽然如此,秦对齐的拉拢从来没停止过,其大杀器,就是大什么币,齐自王后、相国以下,不少人都拿了秦币,所以,当“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时,齐国都作壁上观,不出手相助。

最典型的还是,长平之战前,秦国将进攻赵国,赵国发生饥荒,向产粮大国齐国借粮。齐国大臣周子也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向齐王劝谏,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义举,珍惜粮食不救赵,大错特错。可齐王不为所动,不借就是不借。

结果,赵军被围在长平,“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白起王翦列传》)。断粮一个半月,军中开始,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到了秦军围邯郸时,赵也不可能再向齐求救了,齐更加不可能主动救赵,其国内自上至下,不知有多少人以秦国人民的好朋友自居,每天为前“西帝”秦昭王点赞,盼着秦赶紧把赵给灭了。

当然,这一次赵国虽然在魏、楚帮助下打跑了秦军,但三十多年后,还是继韩国之后成为第二个被秦灭掉的国家,这应该也是齐王及齐国某些人乐见的。

那么,齐王采取了这样的“中立”政策,有没有得到啥好处?

也不能说没有。其他五国接连遭受战火涂炭,齐王在位期间却“四十余年不受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就是享受了四十多年和平红利。

但是,在秦王心目中,秦的国土是没有边境线的。灭了五国后,也就轮到齐国了。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城下,齐王听从拿了秦币的相国的话,“不战,以兵降秦”。秦兵入临淄,齐国百姓一个抵抗的都没有,齐王被秦王政扔到共地(今河南辉县)一处松柏林中,不给吃的,活活饿死。

历史不能重来,但可以假设。秦再强,如果六国一心,联合起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别的不说,邯郸之战十年后,还是信陵君,在魏王支持下,就曾“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魏公子列传》)。也就是打得秦兵龟缩在关内不敢露头。

“五国之兵”是哪五国?

魏、赵、韩、楚、燕。

对,齐跟秦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不参加。

一千多年以后,苏东坡他爹苏洵,在那篇著名的《六国论》中说到,六国被灭,主要是因为“赂秦”,就是在几次合纵抗秦失败后,为了求得一夕安宁,不断割地给秦。但是: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齐国从未割地给秦,最后还是逃不了被灭国的命运,为什么?就因为跟秦王结盟而不助五国。五国被灭,你这个所谓的战略伙伴,在秦王眼里也就成了“战略羁绊”,不灭了你,我怎么统一天下。

而且,不但灭了你,还要把你羞辱至死,不然太对不起你的智商了。

所以,韩、赵、魏、楚、燕五国被灭,都还算死得壮烈,只有认秦国为朋友的齐王,不但死得凄惨,死得耻辱,齐国百姓还怨他“不蚤(早)与诸侯合从(纵)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

把虎狼之秦当朋友,最后就是这样的下场。而这位末代齐王的名字,就叫建,真是有够“建”的。

2023-01-19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