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真实的双枪老太婆:中国游击队之母被中共枪杀

2018年05月18日 20:28 PDF版 分享转发

中国游击队之母双枪老太婆和她的抗日英雄儿子
之母双枪老太婆和她的儿子

记者/主持人:孙凯丽

二十集电视剧《双枪老太婆传奇》热播,使“双枪老太婆”继五、六十年代小说《红岩》之后,再一次成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按照电视剧编剧傅晓阳的介绍,该剧之所以塑造“双枪老太婆”这么个人物,是因为“重庆人心中都有很强的双枪老太婆情结”。

那么当地人的“双枪老太婆”情结又是从哪儿来的呢?那样的情结必定有其历史的渊源。

有二部电影不约而同地透露了有关“双枪老太婆”的历史秘密。一部是《拂晓枪声》(2005),一部是《绝密行动》(1993)。这两部电影都塑造了“双枪老太婆”形象,二个双枪老太婆的姓名全都叫做:赵洪文国。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这个赵洪文国,在当年的武汉、重庆等大后方,可谓是红透半边天。当年的报纸画报,几乎没有不用大字报道她的。当年有影响的大人物,如冯玉祥、郭沫若、陶行知、丁玲、茅盾、宋美玲、何香凝、邓颖超等,也都频频与其过往,拍照、聚餐、题词、赋诗、写文章等等。

这些报道中,比较著名的有阿英主编的《文献》中标题为《游击队之母》的报道,有陶行知写下的那首名为《送给赵老太太》的打油诗,有宋美龄在《母亲节献词》中对其的颂扬,有》题为《民族的母亲和民族的女儿》的歌颂,报道最长最详细的,当属《立报》记者吴胥写作的标题为《记赵老太太》的长篇连载,整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载完。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所有这些文章、诗词中,都称赞其为“游击队之母”,都是报道和称颂其如何地毁家纾难自掏腰包购买枪弹供其子组织游击队,如何地帮助游击队运送军火,如何地向东北后援会等民间团体募集款项支援,如何地动员年轻人参军参战,如何地照顾伤员送汤喂饭换药洗衣,如何地奔波于大后方演讲宣传抗战,等等等等。

这样一个抗日英雄,一个被延安的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热情洋溢地称之为民族母亲的老太太,在被赞颂的次年,其儿子女儿被伏击消灭,1950年本人被中共枪毙。

“双枪老太婆”是乡间百姓对她的称呼,她的本名叫洪文国,因为丈夫姓赵,她改叫赵洪文国。赵老太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协助其三子赵侗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 国民政府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

赵老太太曾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抗日募捐火炬游行。1939年末开始,她布衣长衫走访四川省百余市县,宣传抗日救国,慰问军烈属……

1938年,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赴港募捐抗日,前排中间那白发老妪即赵老太太前排左二为何香凝,前排右一为邓颖超。
1938年,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赴港募捐抗日,前排中间那白发老妪即赵老太太,前排左二为何香凝,前排右一为邓颖超。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她是抗日英雄赵侗之母。赵侗,时人称之为“中国抗日学生军领袖”,“满族第一抗日将领”,被誉为“民族英雄”、“当代岳飞”,是“少年铁血军”创始人,23岁就被公推为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政府——“辽南临时政府”总裁,兼任铁血军总司令。他组织建立的“华北国民抗日军”,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救出包括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迅速发展成为25000人的游击队伍。因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写信邀请,国民抗日军改编为第八路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

赵侗撰写的《东北义勇军》、《抗战七年的经验教训》、《反内战宣言》等著作,提出持久战、游击战、发动群众、优待俘虏、瓦解敌人、协助友军等军事理论,蜚声中外。

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 赵侗率200余人组成的“抗日挺进队”途经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的陈庄时,突然遭到中共八路军伏击,200名将士除一人逃出外全部战死。赵侗将军以身殉国,时年28岁。殁后国府追授赵侗中将军衔。

和赵侗同时牺牲的还有他年仅20岁的三妹赵理智,正是被《新华日报》文章热情赞颂的“民族之女”。这位从11岁就投身抗日的民族之女,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

1949年末,赵洪文国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驻足重庆,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指挥“反征粮”暴动,提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川西一带响应者数万之众。

1950年2月赵洪文国被捕,她坚持反共拒不投降,被判处死刑,时年已70岁。在抗日战争幸存的她的第四子赵连仲,亦被处决,时年25岁。

为什么赵洪文国死不投降?有位网友一语道破:谜底就在赵侗之死。

当时赵洪文国强忍悲痛,对《益世报》记者发表讲话这样说:

“我们的游击队,本是属于民众组织,我们原来都是纯良的老百姓,我们只知打鬼子。打出日本鬼子,好回转我们的老家,仍然做我们和平的人民和种我们的庄稼。……”“照理,全中国的人,上自政府官吏,下至贩夫走卒,都该要认识清楚,再没有私仇和旧恨。至于有一些人爱假借什么名词和理由,不管他的话说得多么动听,但他不曾抵抗敌人,而是反过来破坏自己的抗战队伍,那就等于汉奸,那是要为全国人所共同唾弃的。”

一个抗日英雄,一个被《新华日报》热情洋溢地称之为民族母亲的老太太,佘太君式的双枪老太婆,被枪杀。在老太太倒下的那一刻,一批日本战犯正在被共产党的军队押往她的家乡,不是接受审判,而是接受改造。若干年之后,那批据说是改造好了的日本战犯,高高兴兴地返回了日本故土。

难怪重庆人会有那么浓重的双枪老太婆情结。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