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两会:今年发牢骚的人更多了?

2019年03月16日 3:46 PDF版 分享转发

图片:2019年3月15日,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在北京闭幕。(美联社)图片:2019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会议在北京闭幕。(美联社)

为期十一天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周五在北京闭幕。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院长周强作的工作报告遭到了156票的反对。据媒体的现场观察,今年似乎出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事实果真如此吗?

3月15日上午,人大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最高法的工作报告。除了2725张赞成票和67张弃权票之外,这份报告得到了156张反对票,较去年138张反对票略有增加,而这也是近三年来对最高法工作报告反对人数最多的一次。舆论猜测,这与崔永元去年年底的曝料有关。这位前央视大佬披露,一场旷日持久的产权案的卷宗几年前在最高法“被盗走”,矛头直指院长周强。

除此之外,一些报道两会的媒体发现,今年会议上出现了一些与官方说法不完全一致的声音,而学者对此现象说法不一。

不高兴了?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香港《南华早报》本周的一篇报道就描述了四位与会代表的不同意见,而其中最为尖锐的可能就属原中国财政部部长、十三届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了。他表示,“中国制造2025”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政府也根本没有必要提出2025年的目标。因为这些产业趋势很难预测,政府不应该在一个充满未知数的大背景下做出这样的规划。

在美中贸易战的阴云笼罩下,北京当局去年淡化了“中国制造2025”的高新产业政策,并下达文件要求不再提这项计划的名字。尽管如此,楼继伟如此大胆地表达他对这项政策的质疑,仍是一大亮点。

研究中共高层人事问题的时政评论员高新认为,两会代表在此类问题上提出异议并不会招致太大的政治报复,因为官方的口径已经软下来了。

“中共已经不再高调宣传《中国制造2025》了。在这样的前提下,个别(委员)—特别是像楼继伟这样的已不在其位、仅仅作为政协的一位‘花瓶’代表—说出这样一些不痛不痒的话,不至于构成所谓的安全威胁。”

另一位提出鲜明意见的代表是前中国外交官、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叶大波。在评价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的工作报告时,他对具体内容提出了异议。

报告说,中国去年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取得重要进展。而这位委员在一场小组讨论会上说,他认为这样的评价有夸大成分。中国在实现这个战略构想上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发展,但这项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特别指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像他们期待中的那样顺利。因此,与其说“取得重要进展”,不如说合作领域得到了扩展。

除了上述代表,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以及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外事委员会委员周力也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提出了审慎意见。

记者注意到,这几位提出不同意见的代表都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大多已从政府岗位上退居二线。

学者:在制度中发声有技巧

高新指出,从接纳建设性意见的角度来看,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容忍度是有明显差异的。

“(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意见时,更不容易被中共当局重视,而人大就不同了。人大一旦把这些一件变成提案,当局表面上必须维护它的‘橡皮图章’,必须在法律程序上对这项提案作出反应。从中共政权的角度来看,它更要严加防范人大代表的出格。”

原体制内政治学者邓聿文曾在上个月发文说,鉴于中国目前处于非常时期,他希望今年两会代表能站出来对国家主席说“不”。但高新认为,这届两会可能是近四十年来最沉闷的一次,而赵紫阳和胡温时代人大的活跃气氛已经远去了。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独立学者顾为群表示,虽然两会代表发表不同意见并不是常态,但他们只要掌握好语言技巧,大多还是能够安然无恙的。

“一种方法是你的角度是完全批判性、指责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表达‘我为你好’。我理解你的观点,但我认为你的政策有些问题。那么我提出(一些意见)来修正一下这些政策。(委员)如果采取第二种角度,政府就比较容易接受。”

今年两会有超过五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而发出这些“杂音”的人仍然屈指可数。但有学者表示,有这样的苗头就是好事。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家傲华盛顿报道 责编:申铧 网编:洪伟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