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深圳豪宅业主传跟风“停贷” 断供潮恐蔓延一线城市

2022年07月15日 0:46 PDF版 分享转发

深圳豪宅业主传跟风“停贷” 断供潮恐蔓延一线城市业主传跟风“停贷” 断供潮恐蔓延

中国烂尾楼断供潮持续扩大。彭博社报道,监管部门连日召开紧急会议并约见多家代表,讨论地方项目停工及停缴贷款等风险。网络流传的业主声明统计,目前有20多个城市,超过150个楼盘的业主表示不再偿还房贷。有中国媒体报道,一线城市深圳多个豪宅盘陷入信心危机,盛传业主在项目未停工下仍跟风“停贷”。

“烂尾楼停供潮”震动中国,一线城市也敲响警钟。位于深圳宝安区的楼盘“佳兆业樾伴山”,两年前开盘就早已售罄,近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网媒第一财经引述消息说,盛传这个“豪宅盘”的全体业主已决定下月强制停缴贷款,若该项目未能在下周三全面复工,还没还清贷款的业主将停止还月供,直到全面复工为止。

报道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该项目已复工,目前是正常施工,不排除停贷告知书是炒作,但目前暴雷企业多,业主的担忧十分正常。

报道也引述一名业主的话说,主要是这个项目价格高昂,业主还款压力大,现在的行情,很多人担心不能按期交付,买家不能按期拿到房产证。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第一财经的报道也提到深圳其他楼盘,包括位于前海的“龙光天境花园”。这一网红豪宅近日传出监管金被挪用。有业主曾对外表示,项目拖欠工程款,面临停工。有关人士后来辟谣说,项目已经封顶,肯定可以交付。

去年以来,不少民营房企项目停工,延期交付或烂尾,企业对出现问题的项目处置进度缓慢,引起准业主忧虑。虽然深圳的房企企图通过如期交付来维持市场信心,但舆论仍然关注,断供潮会否蔓延至深圳。

资料图片:深圳市前海区工地上一栋在建的建筑。(路透社)
资料图片:深圳市前海区工地上一栋在建的建筑。(路透社)

一线城市豪宅若断供 恐引发楼市崩塌

中国经济评论员“金山”(化名)认为,一线城市和豪宅楼盘对于中国楼市具有指标作用。豪宅业主信心若动摇,会牵一发动全身。

“金山”:“一线城市的楼市包括豪宅在内,代表的是中国中产阶级往上的所谓社会精英群体对于硬件的物资需求。如果这个标杆倒闭的话,那其实是‘自上而下’的崩塌过程。这个‘滚雪球’效应,其实是带动下层更大范围低端消费的崩塌。标杆的意义比‘从下往上’的低端停供停贷要严重得多。”

近期,中国烂尾楼断供潮大多是已经停工的项目,从去年开始陆续出现,主要涉及已违约的房企,包括恒大、新力及世茂等。广东省一名要求匿名的房地产业内人士向本台表示,断供潮蔓延到一线城市并非危言耸听。

业内人士:“目前在一、二线城市停工停产的项目不多,但是如果一、二线城市也出现有开发商大规模大幅度降价的话,这种状况一样会发生。几乎是必然的。现在像恒大般暴雷的房企全国有三十多家,只要有其中一家全国性规模的,尤其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开发项目的,类似恒大这样的抛售的话,就会引发一、二线城市的状况。”

中国官媒《证券时报》7月13日在头版发表评论文章,提醒有关当局要慎防烂尾楼停止还贷风险扩散,又称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受害的不仅是业主,还有整个楼市,甚至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住建部和金融监管部门12日和13日分别约见多家银行代表,讨论地方楼盘项目停工及按揭贷款断供等风险,以防止更多业主跟风停贷。据了解,部分银行计划收紧对高风险城市的住房抵押按揭贷款的要求。

银行拟提高放贷要求 恐雪上加霜

接受本台访问的广东房地产业人士却认为,这些举措为时已晚。

业内人士:“‘亡羊补牢’有时可以说‘为时未晚’。现在采取这样的措施应该是没有什么效,实际意义并不是太大,它改变不了现状。现在的‘果’,是前因造成的。如果它(房企)要进行促销还是会降低门槛,降低首付的比例,反而你越是提高(门槛)不是越难卖了吗?“

他形容,无论涉事的房企还是涉事的业主,甚至银行,目前都已走进“死胡同”。

业内人士:“过往的经验,严格来讲银行的损失是不会太大的,但是这次情形不一样,因为规模比较大。银行也有一定责任,因为监管不力。恒大事实上很多项目都逃脱了资金监管。即便这个项目破产了,业主之前交的钱也拿不回,楼也拿不了,欠债还要继续。要政府拿钱出来又不合规,因为责任是开发商造成的。开发商也拿不出钱,钱都分散到处扩张了。要国有企业接盘,国企也心有不甘。擦这个屁股不等于也是要国家出钱吗?“

中国天风地产表示,自上月底景德镇恒大珑庭项目业主发出《强制停贷告知书》以来,至今累计潜在断供规模在人民币3600亿至7300亿元之间,占贷款余额比重2%以下,整体难以构成银行系统性冲击,但短期衍生风险可能引发新一轮负面影响。

记者:高锋 责编:许书婷、陈美华、郑崇生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