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故事新编大家听】季札挂剑

2017年08月05日 1:01 PDF版 分享转发

季札挂剑,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季札的守信,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瑰宝,传统
季札挂剑,是一个很有名的。季札的守信,才是我们的灵魂,瑰宝,传统

记者/主持人:雪莉

听众朋友好!这里是希望之声“故事新编大家听”节目时间。我是雪莉, 我是东方。 我们今天要给您讲的故事名叫‘季札挂剑’。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曾经主动把本该自己继承的王位让出来,为了躲避继承王位, 他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后,寿梦作了吴国国王。季札是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有德行的一个。寿梦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几个哥哥也这样想。但季札坚辞不受,几次逃避。季札和孔子齐名。人称“南季北孔”,季札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他被尊为中华文明【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咱们今天就讲一个季札挂剑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季札奉了父王之命,出使去拜访晋国。那个时候,在出使的路途中所经过的国家,按照礼仪也是要拜见的。这天季札途经徐国,就按照惯例,派手下人递上国书和拜帖以求觐见。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徐国国君听说是季札,自己心仪已久的君子贤人,马上下令,以国礼迎接。徐君亲自出迎,这是莫大的礼遇,也是一个国家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了!

离着还远,徐君就疾步下车,与季札施礼相见, 言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幸会, 得贤者造访敝国,敝国幸甚! ”

随挽手与季札一同登车,到了王宫。叙礼已毕。徐君设国宴招待。 两人畅谈,天下大事到治国之道,季札一一道来。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两人甚是投机。

谈笑中,徐君看到季札身上佩剑。 古时的礼仪,代表国家出使的大臣,是要佩戴宝剑的。徐君对季札道:“寡人鲜有所好,唯独好剑。久闻贵国之剑,天下无双,干将、莫邪便是出自贵国。”

“先生身上佩剑,料来也不是等闲之物,不知能否令寡人一观,饱饱眼福?”

季札听了,欣然解下佩剑,双手奉上给徐君。

徐君接过,待慢慢拔出剑来,霎时间,寒光满室。那剑习习生辉。徐君以指弹剑,剑做龙吟之声。

徐君不由赞道: “好剑!料想即使干将、莫邪在世,亦不过如此矣! ”徐君双手摩挲着宝剑,赞叹不已,不忍放手。

良久,徐君才恋恋不舍的把宝剑双手奉还。连连称谢。“多谢先生。 真是宝剑君子,相得益彰啊。 ”

季札见徐君如此喜爱,心里就有了相赠之意,只因还要去晋国出使,途中还要拜访几个国家,佩剑事关礼仪,所以暂时还不能割爱。但心里暗暗决定,出访归来,再经徐国,就把这柄宝剑送给徐君。以谢知己。当即也不多言。 宾主尽欢,翌日季札拜别徐君继续赶路了。

闲话自不细表,话说季札完成出使晋国使命,回途再经徐国拜见徐君,却见此徐君已不是彼徐君,新徐君乃是故徐君之子。 一身缟素,告诉季札,父亲不久前去世了。

季札听后不由长叹,深感人世苍苍。于是解下佩剑,双手奉上, 说道:“吾与汝父一见如故,是知心之交。上次见先君颇爱此剑,季札既有送剑之意。只因当时王命在身,礼仪所限, 却是离不得此剑。这次再访,一是想故人重聚,二也是要此剑能得其主。不成想徐君英年早逝。但季札此心不改,就请公子代乃父收下吧。”

徐君之子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先生厚意,在下心领了。但先父已谢世,在下万万不敢收的。”

季札听了,也不勉强。就对公子说自己要去徐君之陵墓祭奠一番。 在墓前酹酒祝祷, 祭奠完毕,季札解下佩剑,挂于墓碑旁边的树上,转身登车离去。

季札的随从不解,问季札:徐君已然过世,而且当初也没有出口许诺,为什么还要把宝剑留下呢?

季札言道:“虽然我没有对徐君明言要把剑送给他,但我在心里是已经许诺了给他了,心里的许诺,和说出来的是一样的。都要兑现。在我看来是没有区别的。”

随从又说:“可是徐君已殁, 不是先生失信,又何必再把宝剑空留墓前啊?”

季札又道:“人出一念, 天地皆知。 我当初许诺之时,此剑就是徐君的了。又岂能因徐君之生死而改变?如果不守诺言, 季札以后难以面对自己,更何况天地苍生!”

众人听后无不拜服。

听众朋友,这里是故事新编大家听节目。刚才您听到的是我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季札挂剑”的故事。

季札挂剑,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季札的守信,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瑰宝,传统。

听众朋友,今天的“故事新编大家听”节目,就播放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 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故事新编大家听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