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幼学琼林》笔谈(三十五):蔡伦造纸

2019年01月26日 16:55 PDF版 分享转发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尧帝作,以教丹朱;武王作象棋,以象战羿。……笔乃蒙恬所造,纸乃所为。

【字词义解释】
(1)尧帝: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生活俭朴,勤政爱民。
(2)丹朱:尧帝之子。
(3)武王:,周文王之子。灭商纣建立周朝。
(4)象:象征。
(5)乃:是。
(6)蒙恬:秦朝名将。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曾率军击退匈奴,并修筑长城。

【译文参考】

相传尧帝发明围棋教导不肖的儿子丹朱,以开启他的智慧,收束丹朱的身心;周武王发明象棋,用棋子象征两军对垒,以研究作战策略。秦朝名将蒙恬制造改良毛笔;东汉时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读书笔谈】

这一课讲到的知识,大家都很熟悉,每一项发明,都是流传至今的影响全世界的技艺,尤其是造纸术,堪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奉为“纸神”。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哥伦布和爱因斯坦之前。可见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之大。纸张到今天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从“学富五车”谈起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说起造纸术的重要性,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三个成语故事:学富五车,韦编三绝,汗牛充栋。

今天人们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但为何学识渊博,要用五车来形容呢?因为发明造纸术之前,古人通常将字写在用竹子制成的竹简或者木片上,这些单片的竹简木片用绳子连起来,就变成了“一策”或者“一册”。大家想想,如果是写一部长篇著作,用量该有多么惊人,很多书加在一起,就会变成巨大沉重的包袱,要想随身带一些书,都需要用车子来装运。

据说,战国时宋国有位思想家叫做惠施,他长于论辩,著作很多,常应邀外出讲学,随身携带的书就不止几本了,而是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还有孔子读《易经》,因无数次翻看书籍,连接竹简的绳子都被翻断了三次,所以才有“韦编三绝”的成语,韦,是牛革做的绳子,断了三次。形容人读书刻苦。

两汉时,据说文学家东方朔推着车将治国良策运进宫里,觐见汉武帝。他的奏章用了三千根竹简,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抬进宫去。

没有纸张的漫长岁月,不仅文人写书读书很艰难,黄帝批阅奏章也是很费劲,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大量的竹简书册,不仅存放困难、运输繁重,绳子断了,竹片散开还要重新整理,次序还可能就颠倒了,很多古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因此很不便利。

当然文书多了,人们自然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沉重和数量庞大,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这些成语的来由,原因有个共同点,就是书写材料太笨重造成的。

古代的书写材料

古代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叫甲骨文。到商、周时代,文字铸刻在钟、鼎等或石头上,这就是通常说的钟鼎文、石鼓文。甲骨、石头很坚硬,一般人无法大量刻写,也不便携带。多用于国家祭祀和占卜的记录。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简牍”代替龟甲和兽骨。“牍”是木片。

当时人们写信,往往用一尺长的简,所以后来把信称为“尺牍”。简牍相比龟甲、兽骨已经轻便许多,但仍然笨重。唯一好处就是便宜。

当时绢帛也做书写材料,但是绢帛价格昂贵,汉代一匹绢帛的价格就相当于七百二十斤大米。因此当时的纸,应该是指丝织品,纸张的纸,用的就是丝的偏旁。

蔡伦造纸术传到世界

直到东汉,蔡伦用树皮及敝布、鱼网等廉价材料制作纸张,发明造纸术,才让纸张变成又便宜又适合书写的材料。所造的纸,被蔡伦称为“纸”。但后来人们依然用“纸”字指称蔡伦所制造的纸。

现代造纸以机器代替人工,但造纸的基本原理、工序和所用的原料与蔡伦在1900年前的造纸术基本相同。

我国造纸术,之后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最后进入美洲和美国。

西元1276年,意大利半岛建起第一家生产麻纸的造纸场。西元1494年,英国才兴建第一家造纸场。但是技术低,质量差。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巴黎,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才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直到西元1690年,美国费城才建有造纸场,这距离蔡伦造纸术已整整晚了1,585年。

【说故事时间】

围棋

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四项才艺,用以修身养性,其中的棋指的是“围棋”。传说尧的儿子丹朱性情顽劣,不受教导,为使他静下心来学习, 尧因而发明围棋,教丹朱下棋,收束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其后,围棋遂成为古代知识分子修养心性的重要项目,更是悠悠中华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的精髓之一。

围棋别称“弈”、“锄”、“手谈”、“坐稳”、“黑白”、“方圆”、“烂柯”等。称“黑白”是因围棋棋子为黑白二色,寓意阴阳,黑子181目,白子180目。称“方圆”,寓意天圆地方,“方”指棋盘,由19条横线19条直线组成,“圆”指圆形的棋子。

别称“烂柯”则源自于一则神奇传说,南朝《述异记》中记载,晋朝时有一个樵夫名叫王质,有一天进入石室山(今浙江省衢州东南)伐木,遇见几位童子在下棋、唱歌。王质入迷的观棋听曲,不觉时间的流逝,也忘了饥饿。一位童子递给他一颗像枣核的仙果,王质含在嘴里便神奇的不觉饥渴。不久,童子告诉他该回家了,王质站了起来,却发现放在一旁伐木用的斧头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家之后,已是人事全非,乡人不识,同辈均已作古。此后,围棋便别称“烂柯”。

围棋的下法是,双方各拿一种颜色的棋子,先黑后白,轮流将一枚棋子下在线的交叉点上。

造纸术

纸张尚未发明以前,中国人把文字雕刻书写在竹片、木简、金石铜器或龟甲兽骨上,再用绳子、皮革将竹片、木简串联成书,但竹简书十分的笨重,携带困难,阅读也不方便。春秋战国时,虽然用丝制成的帛书方便轻巧,但价格昂贵无法普及。

后来人们发明了用麻或苎麻的纤维来造纸,但麻纸质地粗糙,不适合书写。东汉和帝时的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技术与经验,革新了造纸的方法,造出了轻薄、坚固且适合书写的纸。

蔡伦经过不停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旧鱼网、破衣服、树皮、麻绳头等材料,浸泡捣烂打成浆,取其纯净的纤维制成价廉物美的纸张,人们称之为“蔡侯纸”。之后,造纸技术不断更新改良,蔡伦的弟子孔丹利用檩树皮、蓼草制出最适宜书画的“宣纸”。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