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古德智慧:宇文士割肉(数文)

2019年09月18日 15:11 PDF版 分享转发

文:文焕章 收集整理 来源:正见网

一、巧谏反说得成功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字曼倩,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辞得亲近,为武帝弄臣。

有一次,汉武帝要杀自己的奶妈,奶妈向东方朔告急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性情残忍,又刚愎自用,旁人劝阻他,不仅不能救你,反而只会加速你的死亡。到时,你要赴死离开前,只须多看看我,我当设奇计,用激将法,来解救你。”  奶妈果然按东方朔说的去办,东方朔在武帝旁,对她说:“你该快去就死,皇上如今早已长大成人了,哪里还会念记你喂奶时的恩德?”  武帝听罢,不禁有些感触,一时动了恻隐之心,便释放了奶妈。

【评点】

东方朔以奇计俳辞,得以亲近皇帝,是汉武帝的弄臣。因其以诙谐滑稽著名,后人传其异闻甚多。

这则小品,写东方朔劝谏武帝杀乳母。但他根据武帝的个性特点,进谏不采用“正面强攻”,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收到了正面攻击所达不到的理想效果。这种劝谏艺术,对今天的人们,也还有借鉴作用。

二、郑氏抗暴

张鷟《朝野佥载》记载:
唐代滕王(这个具体人指谁,不详)非常荒淫,属下各位官员的妻子,有些姿色的,他全都奸淫过。滕王总是派人诈称王妃,让那些官员约妻子到王府;她们一来,滕王就去侮辱。

当时,典签官崔简的妻子郑氏,刚到京城不久,滕王便派人诈称王妃让她来王府。郑氏想不去,则怕滕王的威势,去吧,又要被滕王侮辱。郑氏说:“从前愍帝、怀帝的妃子,都不受贼胡的威逼,如今清明太平之世,滕王难道真敢那样无礼吗!” 于是她就随人,来到了滕王府中门外的一间小阁子。滕王就等在这里,见郑氏进来,想要逼她就范。郑氏大声喊叫,旁边的人对她说:“这是滕王呢。”郑氏说:“大王哪会干这样的事,肯定是家奴。” 她随手抓起一只鞋,把滕王的头打破了,又用双手乱抓滕王的脸,抓得滕王满脸是血;直到王妃闻讯赶来,郑氏才得以回家。

滕王感到很羞愧,十多天没有脸面见人,不理公务。崔简每天去王府参见滕王,等候发落,不敢离开。后来,滕王终于又坐到了官厅,崔简赶紧上前,代妻子谢罪;但滕王觉得羞愧,忙转身进后宅去了。过了一个多月,又才露面。

一些官员的妻子,曾经被滕王唤去过的,都感到羞愧。当她们的丈夫问起时,她们都无言以对。

【评点】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郑氏无疑是一位勇敢而又聪明的女性。面对寡廉鲜耻的滕王,她的反抗既刚烈泼辣,而又机警巧妙。因为她不认识滕王,所以就故意把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自己的滕王,说成是“家奴”,予以坚决、无情的反击。既然打的是无礼的“家奴”,自然就合情、合理也合法。她算是痛痛快快地为那些受凌辱的妇女们,出了一口恶气。这个情节,很容易地让我们想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像郑氏那样的受侮辱者,也只能采取这种方式。

三、宇文士及割肉

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让宇文士及(人名)割肉:把大块的熟肉,割成若干小块,便于大家夹着吃。

宇文士及一边割肉,一边用面饼擦手。太宗几次用眼睛盯他,表示自己的不满。宇文士及感受到了,心里假装不明白,仍然慢慢擦手,随后,却把面饼吃掉了。唐太宗点了点头。

【评点】

唐太宗对宇文士及大手大脚、不爱惜粮食的举动,颇为不满。我们也和太宗一样,关注着宇文士及如何收场。这宇文士及最后一举,确实令人称奇叫绝。他的聪敏机智、善于应变、优游不迫,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很小,却反映出唐太宗皇帝的大品德!还表现出宇文士及即时改过的聪敏。所以它能深入人心,令人过目不忘!

四、文德贺太宗

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曾经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后,怒气冲冲地说:“我将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问:“是谁招惹了陛下?”

太宗说:“难道还有别人能超过魏征?每每在朝廷上直言顶撞我,常常让我难堪。”

皇后退下后,回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惊奇地问:“皇后为什么这样子?”

皇后回答道:“妾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忠诚。如今陛下圣明,魏征才敢直言进谏。妾有幸在后宫充数,哪敢不庆贺呢?”

【评点】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卒谥文德)喜欢读书,懂礼节,有见识,深受太宗尊重。这则宫廷轶事,写出了长孙皇后的聪明与见识。在皇帝的气头上,长孙皇后如果正面去为魏征评功摆好,必定不能起到劝谏作用。她很巧妙地换了一个角度,避开锋芒,来了一个“三段论”推理:“妾闻主圣臣忠”(大前提),“今陛下圣明”(小前提),所以“魏征得直言(忠)”(结论)。顺理成章,推论合理。这样婉转入耳、合情合理的劝导,太宗听了自然舒服。

 五、优人妙语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元宗曾下令让手下的人,把优人黄幡绰,提起来抛到水池里。幡绰从水里出来后,对元宗说:“我在水底,碰见含冤而死的屈原。刚才屈原笑着问我:“我死,是因为楚怀王无道。你遇上有道明君,怎么也被处死?我被屈原赶了回来。”

【评点】

元宗为自己取乐,竟无故把艺人抛到水中。艺人黄幡绰勇敢、机智,他借屈原之口,以似是而非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嗔怒,讽刺元宗的荒淫无道。柔中有刚,笑中含愠,很耐人寻味。

六、姚崇免祸

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姚崇,字元之,唐玄宗时与宋璟同辅政,有政绩,封梁公。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累官中书令,封燕国公。他为文属思精壮,长于写碑志。

姚崇与张说,在唐朝,同时担任宰相。两人时常猜疑抵触,每每因事发生矛盾,互相攻击。张说对姚崇,含恨很深。

姚崇生病以后,告诫儿子们说:“张丞相与我一向不合,裂痕很深。但这个人年轻时就贪恋奢侈,尤其喜欢服用和玩赏的物品。我死以后,因为张丞相与我曾是同僚,他必然会来吊唁。你们把我平生的服玩宝带、珍贵器具,全都陈列出来,一一摆在帐前。张公如果连看都不看,你们赶快准备家事,我们姚家整个家族将被杀戮,无一人能幸免。张公如果观赏注视这些东西,我们全家就不用担心了。你们乘便选取一些宝玩器物,送给张公,趁机请求他为我写一篇神道碑的铭文。你们一旦得到了他的铭文,立即写好上呈,还要先把磨石准备好,让人尽快凿刻到石碑上。张丞相不够机敏,写了铭文几天以后,必定会后悔。假如他过后,以修改为托辞,重来索取追回铭文,你们就带他派来的人,去看已刻上铭文的碑,还乘便告诉使者说,碑文已经让皇上看过了。”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唁。他盯住那些服用宝玩,看了好几遍。

姚崇的几个儿子,完全依照父亲生前的教诲行事。没过几天,张说把铭文写好了,内容完备周详,对死者的赞誉,在当时是最高的了。大略是这样说的:姚崇“位重如擎天大柱,育民之功可比太阳。”过了几天,张说果真派人来拿铭文的文本,说是措辞还欠周密,想要重新加以删改。姚崇的儿子们,就带使者去看已经刻好的神道碑,并告诉他:已进呈皇上看过了。使者回去把情况禀报了张说,张说悔恨得拍打胸脯说:“死姚崇还能够算计我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智比起姚崇来,差远了。”

【评点】

这个故事读来饶有趣味。姚崇的料事如神,不得不让人佩服。“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说神也不神,姚崇能临终对儿子们面授机宜,使姚家幸免于难,关键还在于他对张说的深刻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智慧来源于对人事的观察、思考和分析。

七、医人治虫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

元颃博士说:唐朝时,中表间有一个妇女,跟随着自己在南方做官的丈夫,曾经误吃了一条虫子。她常常怀疑那虫子还在自已体内,因此忧郁成病,多次治疗都没有效果。京城里的一位医生,知道这妇女得病的症结,就请来这家的一个言语谨慎的老仆妇,预先告戒她说:“今天让夫人吃药后吐泻,你只用盘盂把秽物接住。当她吐的时候,就说看见有一只小虾蟆逃掉了。但千万不能让夫人知道,这是骗她的。”老仆妇照着医生的吩咐做了,那妇女的病,也彻底根除了。

【评点】

“心病还得心药治”,这话看来一点不假。文中的妇人,因误吃了虫子,疑心而得病,这病根在一个“疑”字,是没病想出来的病。京城医生,便对症下药,去其疑心,药到病除,实在是高明。

这里讲的是治病的道理。它对我们处理人世间的其他问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八、开宝寺斜塔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开宝寺塔,在京城的几个塔中最高,而设计又特别精巧,是都料匠(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预浩(人名)所建造的。塔刚建成时,看上去塔身不正,而略微有点向西北方向倾斜。人们奇怪地问预浩: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说:“京城地势平坦,没有高山,而这里又常刮西北风。这个塔,风吹个近百年,它就会正了。”他的用心之精,就是如此。国朝(指宋代)以来木工,他堪称第一。

至今,木工都还是以预浩为效法的楷模。他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

【评点】

这则笔记,记述宋代著名工匠预浩,巧建开宝寺塔的情况,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高度精湛的建筑艺术水平。

九、用古祠钟破案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陈述古密直,即陈襄,北宋官员,字述古。密直是机密直学士的简称,陈襄曾任此职。

陈襄知建州浦城县的时候,有人被盗了,抓到嫌疑犯数人。陈襄便骗这些嫌疑犯说:“某庙有一口钟,能辨别谁是盗贼,非常灵验。”他派人把钟运来,放在阁楼后,予以祭祀。陈襄把众嫌疑犯,领到钟前站着,让他们自己表明心迹说:如果我不曾偷盗,手摸在钟上就没有声音;如果我偷盗了,手摸在钟上,就有声音。陈襄自己率领同僚属下很严肃、虔诚地向钟祈祷。等祭祀完后,他让人用帷幕把钟围住,又暗地里使人把墨涂在钟上。过了好久,带着嫌疑犯来,逐一让他们把手伸到帷幕里去摸钟,手拿出来后,加以检验,别的人,手上面都有墨。只有一个人手上无墨,审问他,他就承认了自己是盗贼。原来他是害怕钟发出声音,没有敢去摸。这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办法。

【评点】

“兵不厌诈”,看来这话不仅适用于军事,把它用在断狱上,也还挺有效呢。面对一群嫌疑犯,如何确定谁是真正的罪犯呢?陈襄让人抬来一口“神钟”,让那些嫌疑犯用手摸。那钟并不是什么神灵之物。但作贼心虚,真正的盗贼便漏了马脚、不打自招。看来,这陈襄还懂懂犯罪心理学呢!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