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义解三国(20):诸侯分裂 赵云择主

2019年11月18日 17:15 PDF版 分享转发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劫帝迁都  诸侯离心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董卓见吕布失败,听从心腹李儒的计谋,将天子和洛阳百姓劫往长安,董卓杀尽洛阳富户,抢夺财物,挖掘帝王陵墓,盗取金珠财宝,走后,将整个皇宫和繁华的洛阳都城,烧为焦土,迁徙过程,百姓备受虐待侮辱,死者无数,其逆天罪行,已无可复加。曹操虽然在众诸侯攻入洛阳后,有始有终追赶董卓,但毕竟一支军队,仅有万人,无法抗拒吕布十几万的大军,中了埋伏,最后以残军500,仅仅逃得性命的惨败,给这场义举画上了句号。

孙坚因整理被烧毁的宫殿,于井中发现失踪的传国玉玺,于是认为未来的帝王天命在于自己,因此决定藏匿玉玺回江东图谋未来,这件事被袁绍得知,要他交出玉玺,孙坚却当众发誓否认,两人因此结怨,孙坚带兵自回江东,而袁绍却发书让荆州刘表拦截孙坚,夺回玉玺。刘表与孙坚也因此结仇。众诸侯从此各怀异心,各自离去。

历史进入各为其主的阶段

这场大规模的讨伐国贼的起义结束后,历史便正式进入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兼并,天下分裂的阶段。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各地诸侯竞相争战,有的不分廉耻,抢夺地盘,有的只想守住现状保住地盘,有的想成为未来的中原之主,当然,为的是复兴汉家,总之这样的阶段,必然让天下能人义士,自觉选主,直到最后分成三国,也就是三大主要力量。这个过程,也就自然演变成各家能臣武将各为其主的特点,义理基点,转向各为其主,直到三家被晋所灭,从新形成新的天下定主。由于献帝帝王名义还在,因此,这个阶段,维护汉家维护献帝,虽非主流,但也是一种必然的忠义,两种忠义基点并存,各自演义的历史,就是从此时正式开始的。

袁绍与公孙争锋  看择主

诸侯分裂,各自为政后的第一仗,来自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的仇怨。袁绍为夺得冀州立足,拥有广大的钱粮图谋未来,骗公孙瓒出兵攻打冀州,相约将来平分冀州土地。公孙瓒因此起兵。原冀州牧韩馥本是袁绍家族的门生旧吏,惧怕公孙瓒身边有刘备三人相助,惊慌之下,请袁绍掌管冀州,正好中计,被袁绍不费一兵一卒,骗得冀州,韩馥后悔已晚。袁绍为独自拥有冀州,杀掉公孙瓒按约定派来索要冀州一半土地的使者,也就是公孙瓒的亲弟弟。这才引发了公孙瓒为报仇向袁绍兴师问罪的战争。

这场战争,公孙瓒总是败给袁绍,却引出了中大家非常熟悉的英雄,那就是赵云,赵云两次于公孙瓒惨败的时候,性命攸关之际,令公孙瓒扭转战局,但不被公孙瓒信任和重用,反倒成全了一段难得的缘分,那就是因此战役,让刘备因给公孙瓒助战得以与赵云相遇相知。

如果抱着天下有定主,处于正常时代的忠义观点看问题,会看不懂这个故事,认为赵云换了好几次跟随的主公,先是袁绍,后放弃袁绍投奔公孙瓒,最后来到刘备身边。这是否不算真正的忠义。其实,这就是借赵云这个典型人物,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真正的义士在选择仁义之主的过程,在没有选定之前,不会轻易奉行一般的忠义。当定下辅佐刘备后,这才不离不弃,生死不悔。也就是说,天下无定主的历史阶段,选择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的仁义之主,成为要展现的首要的义理。通过赵云,就在讲这个忠义的基本义理。旨在教会后人碰到这样的时代,如何选择和判断,如何奉行义理。

我们看到,公孙瓒和袁绍,在抢夺冀州时,完全不顾及原冀州牧的感受,可谓出师无名,只为强行夺取土地钱粮。袁绍面对冀州牧原是自己的家族门生,竟然毫无怜惜之心,反而利用门生的信任,骗得冀州,一旦骗得,袁绍又撕毁信义,毫无廉耻地栽赃董卓来杀掉公孙瓒的弟弟,独霸冀州,可谓十足见利忘义的小人。这才是赵云离开袁绍,投奔公孙瓒的原因。但赵云后来发现,他们俩人均可以臣服董卓,由此十分失望,赵云在刘备离别公孙瓒,回平原时,对刘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某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刘备安慰他“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意思是,虽然如此,刘备自己不能破坏与公孙瓒之间朋友的信义,马上接纳赵云,让他等待机缘。由此结下缘分。

后来,袁术听说袁绍夺得冀州,就向袁绍借马,袁绍不给,向刘表借粮,刘表也不给,结果袁术同样不顾及兄弟情义,仅仅因为这一点小利得不到,就反目成仇,利用袁绍和刘表之前逼迫孙坚交出玉玺而发生的仇怨,约孙坚起兵攻打刘表和袁绍,要除掉袁绍和刘表。只因两番借物资不得,就要向兄弟开战,比袁绍更加自私无情,可谓六亲不认。因此,这两兄弟的灭亡,不过早晚的差别。演出了各路诸侯中,典型的不义之举。孙坚因袁术的邀约,复仇攻打刘表,应誓言而亡。

(待续)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