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川习会后加税可能性有多大?川普出妙招 中共严防却失守 食品价还飙涨 专家:临粮食危机

2019年06月28日 20:53 PDF版 分享转发

美国加征关税后,严防资本和产业失守,特别是低技术和低价值商品的制造商,正加快搬迁到海外。对于中美贸易战,中共以拖待变,有财经学者分析,美国总统加税10%是妙招。对于后是否加征关税,专家认为可能性大。此外,今年头5个月,中国农产品进口减幅,可出现了显着的价格涨幅。

专家:中共以拖待变,川普加税10%是妙招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对于“川习会”前夕美中双方各自表达强硬姿态,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周先生说,中共希望以拖代变:“就是采用拖延战术,能够拖到明年美国总统选举。川普总统面临选战,没有时间及精力处理国际事务。中美贸易争端很可能被川普的竞选对手拿来作文章,从而给川普施压;再有就是,一旦川普在竞选中失败,新上任的总统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

周先生认为,中共可能期待着特朗普在总统选举中败选,新任总统扭转当前的对华政策。

川普政府对这3000亿商品加征关税,目前面临许多美国跨国公司的抵制。金融学者贺江兵认为,美国选择对另外3000多亿美元的中国货品加征一成关税,是一个巧妙的选择。

他说:“如果谈不成就加10%,25%就相当于加足了税,将来不好再加了。10%的关税令他进可攻,退可守,还是留了一点后路。不行的话,他还会增加(关税)。”

虽然川普对5千多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是一步步加征,但是持续存在的关税威胁,正在迫使大部分在华外企撤离中国,以规避可能随时降临的风险。这给中共的经济体系造成巨大打击,同时也符合川普将制造业逼回美国的期望。

分析:川习会后,加征关税的可能性大

图为2019年6月27日,日本大阪举行G20峰会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共进晚餐。

大纪元时报日前报道,评论员田园认为,川习会获得突破的概率很小。“中共明知无法击败美国,但一定要负隅顽抗。川普总统再增加关税的概率,我认为,相当大。”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美国看到中共跟邪恶为伍,美国南卡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表示,但川普还在给机会。“他不着急,达不成呢,我就加关税,税收对美国政府挺好。”

谢田说:“关税战打到现在,实际上美国的目的已经达到,产业链、制造业已经回流到美国,或去了其它国家。”

谢田认为,川习会后川普加征关税的可能是七八成,“如果习近平脑子清醒一点,答应让步(则不征收)……这个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说没有。”

川普加征关税后,中共想竭力避免的事发生了

图为越南境内的一处服装厂。

中美贸易战正推动更多中国厂商转移阵地,特别是低技术和低价值商品的制造商正加快搬迁到海外,这是中共当局想要竭力避免的事宜。

近年来,由于中国国内运营成本变高,一些中国制造商已经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海外中文媒体大纪元时报编译报道,路透社周四27日的报导说,许多公司的经历都凸显贸易战使中国出口商陷入不利境地,接下来它们要么寻求多样化客户群、增加国内销售,要么只能将生产转移到第三国。

来源:阿波罗网孙瑞后报道

受劳动力紧张和中国工资上涨的压力,一家向美国出售防弹背心、步枪袋等战术装备的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的生产转移。几年前,它的老板栗科安就开始考虑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但没有付诸行动。

在美国总统川普去年9月宣布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额外关税后的第二天,49岁的栗科安决定在缅甸为美国客户生产背心。

由于一半以上的公司收入都依赖美国,栗科安事后觉得他当初的这一决定非常明智。

因为如果川普政府对另外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没有一个中国出口商能毫发无损。随着中国制造业向外转移,东南亚国家已成为中美贸易战的直接受益国。

除了越南和柬埔寨,缅甸也成为一些中国企业的首选目的地,因为当地的劳动力价廉且丰富,而且可以根据美国发展中国家贸易计划,零关税向美国出口约5000种产品,这是缅甸的另一大优势。

轮胎制造商山东科迈橡胶集团(ACMEX)在贸易战开始时已经有一些离岸外包的业务。

大约两年前,它开始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生产一些轮胎,因为当地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较低,同时可以避开美国的反倾销税。

随着贸易战而来的新关税,科迈公司计划将国外生产的轮胎比例从两成提高到五成,而且要建立自己的海外工厂,而不是外包给现有的工厂。]

中国食品价格飙涨专家:面临

今年头5个月,中国农产品的进口端与生产端均出现萎缩趋势,而在代表需求的食品终端消费领域,却出现了显着的价格涨幅。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购买了736.2万吨大豆,这是自2015年以来5月份最低的进口水平。而2019年1~5月中国大豆进口量为3175万吨,同比下降12.2%。

日前,微博用户“数据总站”撰文《大国农业,诡异莫明》,分析上述数据指出,大豆是中国进口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其进口量显着下跌,表面上看来,是今年以来国内的食品需求呈现显着的萎缩趋势,与大豆有关的各种原料产品(如豆粕)的价格也丧失了增长性。严重的是,中国自身的农业生产也继续维持萎缩趋势,土地抛荒现象还在继续。

据中商情报网报导,2019年1~5月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86.6万吨,而2018年1~5月中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为110.9万吨,降幅达21.9%。

分析认为,中国农民普遍滥用农药,农药产量的剧烈下降,只能是农业耕种面积缩小的缘故。另外,小型拖拉机(主要用于农业)今年1~5月份的产量13.4万台,同比去年同期的20.2万台,降幅33.7%。这意味着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全面停滞。

大纪元时报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的进口端与生产端出现萎缩趋势的同时,在食品终端消费领域,却出现了显着的价格提升迹象。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同比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7.7%(一般4%的涨幅已经可以算通胀了),非食品价格上涨1.6%。

涨幅最大的四类食品依次分别是:鲜果价格上涨26.7%;鲜菜价格上涨13.3%;畜肉类价格上涨12.5%(猪肉价格上涨18.2%,影响CPI上涨约0.38个百分点);鸡蛋价格上涨8.7%。禽肉类价格上涨6.4%;粮食价格上涨0.5%……餐桌上的常用食品,全都处于剧烈的价格上涨之中。

华裔独立经济学者冷山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通胀已经开始加速上行,经济增速也在快速下降,还不能说是滞胀(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但是离这个词内涵的定义已经很近了。

冷山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农资使用量和农田面积都在持续下降,说明整个农业在萎缩,加上进口粮食的减少,导致整个粮食食品的上游供给减少,加上各种运输、储存、加工成本上升,最终导致的就是零售端的食品、水果、肉类涨价,这是主因。

其次,在金融去杠杆和打击影子银行资金流入房产的大趋势下,房子正在失去投资和投机价值,超发的货币加上正在放水的货币,开始涌入粮食、食品市场,从而推升了水果蔬菜和食品价格的上涨,这是物价上涨的货币原因。

冷山表示,目前中国20%左右的粮食需要进口。之所以国内粮食价格还能稳得住,主要是得益于充足的粮食进口,而要维持粮食进口,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外汇充足。所以,一旦外储耗尽之时,就是中国粮食危机之时。

他说:“如果和美国(的贸易战)继续这样打下去,(中方)贸易的顺差会急剧减少,各种天量外债加上外资出逃,中国的外储将迅速耗尽,粮食出问题也是迟早的事。”

阿波罗网孙瑞后报道

来源:阿波罗网孙瑞后报道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