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薛守维:蟋蟀忆趣

2021年07月02日 13:14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

古往今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斗蟋蟀的游戏从不间断,成为许多人的一种雅好。儿时,我家住农村,常在田野山间抜兔草。夏秋季节,偶闻清脆的蟋蟀鸣声,就会循声将其捕捉,然后带回养起来。我听听其鸣声,或带出门跟同伴的蟋蟀争强斗胜,从中获得了一份无邪的童趣。

最难忘的是,蟋蟀可以出售换钱,使我与许多同伴乐此不疲好一阵子。那时,同村有个名叫薛阿来的青年,他为人精明,头脑活络,在蟋蟀活动季节,每天向孩子们收购蟋蟀,然后用载到县城转手出售。少年时,我家贫如洗,每见小同伴有享用时,馋的直流口水。虽然每个糖果只卖一分钱,但对于囊空如洗的父母来说,我想吃个糖果那也是遥不可及的事。自从阿来在村里收购蟋蟀后,我可以在外出抜兔草时趁机捕捉蟋蟀。因而,此后我干瘪的衣袋里常有几分甚至成角的钞票,偶尔也会买上一两个糖果解馋。

县城离我们村有40多华里的路程,那里蟋蟀交易的状况如何,我们这些小孩子不得而知。阿来早出晚归,赚的也是辛苦钱,我们捕捉的是土生土长的虫类,能够出手变钱哪会跟他计较呢?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捕捉蟋蟀最佳季节在“六月豆”成熟、花生扬花之时,大约有3个月的时间有蟋蟀可捉。阿来所要的是雄性、善战、凶悍的蟋蟀,这样的价格会好些。我们通过捉蟋、斗蟋,逐渐也摸索出蟋蟀的一些特性。清晨或傍晚,我会邀上三两个小伙伴,带上捕捉工具,前往山野园地找寻蟋蟀。蟋蟀会发出鸣声,有音色浑厚凝重的,有声调高尖清脆的,也有鸣声微弱或略带嘶哑的。我们会循着鸣声确切地找到蟋蟀的穴居地,然后或用草杆、或用树枝、或用灌水等方法将蟋蟀逐出,这样它就会落入早已守候在外的网罩中。我们有时也会荷锄出动,那就干脆挖地三尺,直接捕捉。

我们把捉到的蟋蟀用陶罐、竹筒贮之,饲以少量米粒、花生花,再用洗脚桶让两只个头相当的蟋蟀相斗。斗蟋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光。相斗时,用草秆、鬃毛撩拨,引逗两蟋触须,使其发怒。两虫撕斗,呲牙咧嘴,胜者振翅长鸣,败者也不至于致死。久而久之,我们可以从蟋蟀的尖齿、腿脚、头部以及鸣声,判断该蟋蟀是否能征善战。如果该蟋蟀凶猛、矫健,那么会被主人冠以各种美名尊称,其售价也会令人刮目。

县城里有闲有钱的人比乡下多,其中更不乏有文化的玩家。我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大量的看书,记得那时曾读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其中一篇《促织》令人心灵震撼。故事说的是明朝宣德年间,朝廷向民间征集蟋蟀(也叫促织),一个叫成名的读书人也被摊派到,然而他千方百计捕捉不得。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之际,终于获得一只能咬善斗的蟋蟀。不想乐极生悲,刚捕到的蟋蟀被调皮的儿子捏死了。儿子惧祸投井自尽,虽被救起,却长眠不醒,魂魄化作一只勇猛善战的蟋蟀。其父得之,献上朝廷,皇帝喜不自胜,重赏了成名。由于皇宫也雅好斗蟋,所以便出现了许多趋炎附势者,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要数宋朝的权相。但作为斗蟋爱好者,他曾编著了一本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却为昆虫研究者所称道。

斗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约始于唐,盛于宋,又历经元、明、清、民国及今,凡千年。期间虽有历史原因而停滞,但仍绵延不绝。近几年,作为一种休闲活动,斗蟋也随之风生水起,中国许多地方有了蟋蟀市场、蟋蟀协会、斗蟋大赛,它已成为广大群众陶冶情操的一种文化生活。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