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一鏡到底 八方風雨 黎智英

2019年10月17日 14:25 PDF版 分享轉發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文|陳虹瑾    攝影|王漢順 《鏡周刊》

曾拍攝紀錄片《蘋果的滋味》的導演李惠仁觀察,的投資眼光精準,早就預見網媒是發展大勢。圖為黎智英站在《蘋果日報》大樓頂樓。

幼時的黎智英從中國偷渡到,以為逃離鬥爭不斷的亂世、此生不需再聽黨由命;壯年的他在香港成家立業、建立媒體帝國,卻遭到中共處處抵制,碰壁有時,風發有時。

香港逆權運動持續延燒,北京官媒將黎智英定位為「禍港四人幫」之首。歷經媒體轉賣失敗,他仍一邊上街撐,一邊謀求媒體轉生。黎智英老了,蘋果卻不能老也不敢老;經歷過最好和最壞的時代,港人與港媒在風雨中快要抱不緊自由,眼前的商人仍盼著自由國度里的好日子。

黎智英小檔案

出生:1948年

學歷:小學肄業

重要:1960年偷渡到香港

經歷:

1980年創辦佐丹奴時裝連鎖店

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捐出20萬件抗議六四屠殺的T恤給港人,此後遭到中共封殺

1990年出售佐丹奴股份、創辦香港《

1995年創辦香港《蘋果日報》

2001年創辦台灣《壹周刊》

2003年創辦台灣《蘋果日報》

2009年在台灣籌辦《壹電視》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2012年擬以新台幣175億元出售台灣《蘋果日報》、《壹周刊》、《爽報》及《壹電視》

2013年台灣交易案破局

2015年入選《時代》雜誌年度「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黎智英搭機時,收到訂戶遞上的加油紙條,他把紙條貼在辦公室。

當台灣正在上演連儂牆保衛戰之際,黎智英內湖辦公室里有2張沒人撕得掉的彩色便利貼,上面寫著「蘋果加油,香港人加油。」「請您一定要堅持,不怕中共,不怕滅聲⋯訂閱了的小市民上。」原來是黎智英被路人認出,金戈鐵馬的世道里,他成了被捕獲的野生救世主,「坐飛機的時候有人給我,我就把它貼起來。」平淡口吻掩飾不住他的小得意。

黎智英收到路人遞上的另一張感謝紙條。

我也不是為了什麼名譽去做⋯我就是為了香港,為了我的家園去做。

黎智英71歲了,他去年出版《人生不是名利場》,名、利、行頭果然都是身外之物,受訪這天,他隨興穿著松垮垮的條紋襯衫,下身是棉質運動褲,在緊湊的會議中低頭密密地滑手機,分秒必爭回訊息。早早名利雙收的人,在70歲的自況是淡泊名利:「他們說每個人都有個價格,我是不想知道自己值多少,我仍想天真地相信,人不是個價錢。」人的確不只是個價;新書的短短几行作者簡介,有段敘述:「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革命,他在燃燒彈的煙霧中踉蹌而行的身影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並於隔年獲選《時代》雜誌2015年『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港警發射催淚彈,黎智英(黃圈處)在煙霧中踉蹌而行的照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

我們請他談2014年對傘運的參与、記憶里的那次踉蹌—那是香港市民首次集體吸入催淚煙。他答:「沒有意思,沒有什麼好談的。發生就發生了,我還是做我的事。」能不能多說一些?他答:「我也不是為了什麼名譽去做⋯我就是為了香港,為了我的家園去做。」既然沒有什麼好談,幹嘛特別在新書扉頁提那張《時代》封面?他否認:「我從來沒提過。」記者只好從包包拿出書本,他看了白紙黑字,答:「喔,這別人提的,不是我。這是台灣的出版社,張大春的老婆(指新經典出版社總編輯葉美瑤)做的。我沒有看過,我也不知道。」

黎智英向來高舉反共旗幟,他無數次提及反共理念源於童年。他出生於廣州,7歲時毛主席正大搞三反五反運動,父親去香港、母親被抓去勞改,他照顧妹妹和輕度智障的姊姊,變賣家中物品、在街頭做小生意,被迫偷竊維生。12歲時他擠上充滿嘔吐物的船艙、偷渡到港,此後不再聽黨由命。

我不考慮安全這個事情,考慮安全的話,很多東西就怕了。

如今中共官媒點名的「禍港/亂港四人幫」名單不管怎麼換,他永遠是亂港大頭目。走在路上,可能遇到送便利貼的香港市民,也可能隨時被罵賣國賊。他在傘運時遭潑淋豬糞與內臟,提及往事也是淡淡二句:「很臭啊,幾天味道都去不掉,都是給我一點點教訓啦,呵。」「就是要恐嚇你啦!不要理他。」

人生除死無大事,但黎智英表現得連死都不當一回事。他的香港豪宅日前遭投擲汽油彈,過去住家曾遭搜索、大門被撞壞,門口還被放開山刀與斧頭;香港《蘋果日報》貨車也被燒毀、辦公大樓門口被放長菜刀。他好整以暇說,這事常發生,不覺得被威脅。難道完全沒顧慮?他說得大義凜然:「我不考慮安全這個事情,考慮安全的話,很多東西就怕了。」

黎智英在台灣《蘋果日報》辦公室內受訪,強調他多次站上街頭,並不是為了名譽,而是為了香港和家園。

不過短短5年,港人前仆後繼坐牢了。黎智英今年數度出現在香港街頭,他說自己向來不怕、不蒙面、不帶gear(裝備)。他是鐵杆的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者,港府發布《禁止蒙面規例》后,他發表「這不是硬拼的時候」一文,呼籲抗爭者冷靜,前特首梁振英逮到機會,諷黎智英「華麗轉身、鳴金收兵」,指他與勇武派切割。問黎智英知悉嗎?他答:「沒有,不理他,梁振英關我什麼事。」他說不會與抗爭者割席,「我們一起負責,但不能掉到他們陷阱里啊。」

我們和他的訪談約45分鐘,他提了超過20次「責任」,平均2分鐘就要提一次。他說自己現在的責任是「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再問他所指為何,他才說:「就是把媒體搞好,尤其是香港的,站在市民的一邊,去對抗政府,這就是我的責任,做好我的工作。」

2014年12月11日,佔中行動遭到警方強行清場,黎智英堅持在港島金鐘佔領區內留守,當他遭警員押走時,仍高喊抗爭口號。(達志影像)

那麼,談談你對媒體和員工的責任吧。他說:「我現在(擁有的)媒體,我在香港不能夠賣的。台灣我也曾經想賣啊,賣不出去啊。」

我們不是綠、不是紅、不是藍,但我們很中立。

賣不出去之後,責任更重大了。「我在香港有個社會的責任,不能夠賣啊…在台灣,現在也愈來愈覺得,有一個責任,因為有很多紅媒啊…(如果)不是為了責任,我就可以賣啊。」

他說當務之急是做好台灣的《蘋果日報》和網路。「假如我們走了…就一定變成紅媒,買的、有錢的人都是紅媒了,你這個國家除了自由(時報)。」言下之意,台灣無處不紅媒,「我覺得有責任把蘋果保住…我們不是綠、不是紅、不是藍,但我們很中立,我們是中間的,一定要守住。只我們一家,沒有了。」

黎智英至今仍來回台港,這天他來到位於台北內湖的辦公室,領我們上樓拍照。

但照你的邏輯和定義,2012至2013年,當你要賣《蘋果日報》、《壹周刊》時,市場上早有紅色媒體了不是嗎?對此他的說法是:「那個時候(紅色媒體)還不明顯。」

「而且那個時候…」他停頓,「對我的壓逼太大。我來了幾年,(《壹電視》)上架上不到,我一賣給人(年代董事長練台生),下個月就馬上可以上架了。我在這樣的政治壓力下面,我不賣怎麼辦?蛤?我對著一個民主(政體),可以這樣打壓我…我只能夠走啊。」你覺得被誰打壓了?「那時候是國民黨啊。」

他(黎智英)曾跟國民黨示好,但在關鍵時候…沒一個幫他忙。

「這顯示出他確實有商人計算那一面。」前《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觀察,黎智英雖主張民主自由,但情感上較支持國民黨,其中一個因素在於他反台獨。黎智英不干預新聞運作,但曾對員工表態「絕對不能支持台獨而導致戰爭」。

商人重利怕打仗,黎智英憂心的是,兩岸若是駁火,他將什麼生意也做不成。但卜大中也說,黎智英對台灣嚴重失望亦失算,「他曾跟國民黨示好,但在關鍵時候(《壹電視》要上架之際),國民黨那些傢伙在節骨眼上,沒一個幫他忙,還有人落井下石。」

曾拍攝紀錄片《蘋果的滋味》的導演李惠仁觀察,黎智英的投資眼光精準,早就預見網媒是發展大勢。「如果當時黎智英175億元整個賣掉(按:2012年黎智英以175億元要賣掉台灣《蘋果日報》、《壹周刊》、《壹電視》、《爽報》,最後破局),確實賣在最高點,他可能把錢投入網路。」

今年8月18日,港人冒雨上街遊行,黎智英(紅圈處)與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右)走在隊頭。(翻攝梁國雄臉書)

9月中旬,香港壹傳媒官網宣布《蘋果動新聞》訂閱數超過74萬,《壹周刊》訂閱人數超過10萬。辦公室里,有些過去被裁掉的港蘋同事回來上班了,福利變好了,前陣子,黎智英還和大家一起切燒豬慶祝。香港的這場亂世,竟替苟延殘喘的壹傳媒續了命,反建制的港媒亦一同迎來進帳,有香港媒體人五味雜陳,苦笑稱,這是一筆不想發的「國難財」。

一顆蘋果兩樣情,在台灣,黎智英把台北內湖2棟辦公大樓以18億元賣掉,台灣《蘋果日報》於今年7月實施訂閱制,黎智英受訪時坦言成效不彰(《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表示,台蘋的付費訂戶約9萬5千人),「台灣是虧的啊,虧得很厲害的。但是還要留著啊,沒辦法。」問他虧損原因,他說台灣人比較保守,一直沒有付費閱讀的習慣,「你要他付費,他就比較保守。但是也會來的,慢慢會來的,這個我不擔心。」所以你對內容有信心?「有有有,你搞好內容和品質就好。」

來到要打我們,我走,什麼意思啊?我沒可能移民的。

對於媒體報導他有中華民國身分證,黎智英亦否認,說自己持香港ID、英國護照,在台灣沒有身分證,「我現在台灣是拿居留證,沒有中華民國護照。它(護照)可能已經出來了,我沒有去拿。」但他並未說明「沒有去拿」的原因。

黎智英多次表示不會離開香港。他在新書中寫下:「我不要移民,除非打過來。」有人問他,死肥佬,你不喜歡香港為何不移民?他稱香港是家,保住家園天公地道。現在他亦堅定:「我不能夠移民啊。我是其中一個常常出來反共的,但共產黨來到要打我們,我走,什麼意思啊?我沒可能移民的。你一定要撐到最後的。 」

2003年,黎智英創辦台灣《蘋果日報》,至今在台經營16年,今年決定推出會員訂閱制,盼透過數位經營,改革原本紙媒日益艱困的經營模式。圖為黎智英2003年在他的台北辦公室。(達志影像)

不過,自2012年台灣壹傳媒賣盤案以降,員工面臨裁員、縮編、公司被轉手,甚至買家有可能是蔡衍明,即使黎智英後來保證絕對不會再賣《蘋果日報》,仍有基層員工憂心他跑掉。我們問重視責任的黎智英聽過這樣的聲音嗎?你拿什麼保證不會跑掉呢?他反駁:「我覺得你訪問的不是我真的同事,我同事從來知道我不會走,他們知道我是跟他們一起到最後的。」

我表態有什麼計算?⋯這麼多年打壓,我計算,你來做啊!

但你後來還是想賣香港《壹周刊》啊?他答:「還是想賣,沒有用了嘛。因為《壹周刊》,真的很難⋯後來我就覺得⋯不是我賣的,那個時候,我CEO(張嘉聲)賣的,所以後來,他走了我就不賣了。」他又說起紙媒的艱難,「你們(指《鏡周刊》)能做一個周刊,我就很尊敬你們。很難做的、很難做的、很難做的,尤其做紙,很難做的。」

已故香港藝人李兆基在《九七古惑仔:戰無不勝》 中,有句經典對白:「嗱,肥佬黎,呢鋪我就撐你嘞(黎胖子,這次你做對了,我挺你)。」片段被港人做成梗圖,反修例運動中,壹傳媒若有獨家或好報導,網民近日就重貼這張圖。

撐罵由人,他表現得不在意毀譽。幾場運動中,香港媒體界和民間亦有人批評他的右派傾向,說:「黎智英永遠用經濟手段在解決問題。」我把評價念給他聽,問他同意這個結論嗎?他神回覆:「我做生意不用經濟手段用什麼?哭啊?」

機關算盡的生意人,對民主派的支持卻不遺餘力。儘管如此,香港民間仍有聲音認為黎智英各種表態經過精密計算。他嗤之以鼻:「我表態有什麼計算?我做了這麼多年,有什麼計算?有什麼計算?有什麼證明我計算?這麼多年打壓,我計算,你來做啊!」說罷,又自行回到上一題,「經濟手段?什麼經濟手段?噢,反共是經濟手段?」

黎智英(紅圈處)支持民主運動,今年夏天與港人一同身著黑衣,上街抗爭。(翻攝梁國雄臉書)

卜大中曾撰文評論黎智英,把報刊看成商品,不在乎政治問題,也沒有歷史使命感。如今卜大中修正了對黎智英的評價:「老實說,我現在敬佩黎智英。今年夏天到現在,他70多歲了還在街頭拼民主拼自由,應該給他尊敬。台商、港商、外商過去幾10年拍大陸官員馬屁,博取方便利益,黎智英從(六四事件后)罵李鵬王八蛋開始,就跟中國對著干。」但卜大中也直言:「如果黎智英把名利看很淡,就不會來辦報、惹那麼多事了。」

「他老啦,我也老啦。」卜大中從2003年進入《蘋果日報》至2018年退休離開,見過最風光的壹傳媒和顧盼自雄的黎智英,「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最後一句,卜大中停頓了一下,沒有講完,只說憂心共產黨因素,恐怕就是要吸干拖垮黎智英的媒體帝國,「差不多了」。

「黎智英是一個願意嘗試創新的人,但我覺得自從紙媒下來之後,他找不到方向。」無獨有偶,台灣資深編輯人、前《壹周刊》副總編輯康文炳同樣記得黎智英的意氣風發(以及他總是提醒同事要謙虛),卻也提了梟雄的老去,「人就是老了。思考、和時代的關係都脫節了,這是無可奈何。」他認為壹傳媒轉型雖不樂觀,但蓋棺論定還太早,畢竟黎智英在商業上做任何調整,速度向來極快。

他扛著壓力,讓記者繼續做民主和社會運動報導。

香港不能沒有黎智英嗎?一名港蘋員工說,那不如說香港不能沒有《蘋果日報》。「香港大眾媒體之中,我們應該是最自由的。」他說:「被裁了的員工不算,黎智英對員工還是不錯的。他扛著壓力,讓記者繼續做民主和社會運動報導。 」

「當然會跟他有不同看法,從傘運到現在,我們在前線同事會更同情勇武派,但黎智英主張和理非的抗爭方式,大家就不聽他的。」這名港蘋員工說,黎智英是生意人,一定要賺錢,「但一般人要賺錢的話,不會開報社,可能用更舒服的方法去賺。他家被丟汽油彈、被跟蹤、兒孫被騷擾⋯我不知道除了黎智英,誰能扛得住那種壓力。」

多次強調自己不會移民的黎智英在台北辦公室內受訪,再次重申自己不會離開香港。

亦有員工覺得他像1940年代美國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主角,電影原型為1920年代美國黃色新聞大王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歷經報業巔峰,掀起的黃色新聞浪潮,稱得上腥膻色報導的超級始祖。問黎智英同意這樣的類比嗎?「亂說,他錢比我多這麼多,他影響力在美國這麼大,我不能跟他比。」

《大國民》的主角、媒體大亨凱恩始終惦記的,是外人無以探悉的他的童年創傷代號:玫瑰花蕾。於是我們自行腦補了黎智英心中的玫瑰花蕾,也許僅僅是那個不自由、又想自由的童年。

至少我們知道,當生意和世道都不再肥甜,媒體大王依然霸氣地當著他的大國民。但71歲的黎智英心中向慕的,會是什麼樣的國度呢?是那個他逃出來以為能安居、如今卻令人不忍再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嗎?抑或同樣讓他希望又失望、最終沒去領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或許,他還是寧願待在自己打造的媒體王國吧。歷經算盡與被算盡,人生加減乘除,誰都可能等於零;而自由,卻從來不是一場零和戰役。

發文者:吳一舟 發布時間:10/16/2019 10:59:00 下午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