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新三國演義:中港台政局》

2013年06月01日 9:29 PDF版 分享轉發


中國歷史新演義

定價:17.00 折扣價:14.00

頁數:266

作者:吳國光 Wu Guoguang 主編

書號:1-896745-26-1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 是誰阻礙了鄧小平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 要做永遠的革命黨?
· 胡啟立與胡錦濤大亂中國?
· 台海戰爭?信則無,不信則有
· 台灣的經濟自戕能換到政治籌碼嗎?
· 香港的北京化和北京的香港化
· 西方圍堵下的中國向何處去
· 中國需要什麽樣的民族主義
· 必須遏制來自的威脅


目錄

前言:一個中國,三種制度 9
第一部分 中國政局:鄧時代的結束 13
1?1 鄧小平路線的落日餘暉
1?2 「托馬改制」是改革的自殺之路
1?3 北京再次開始思想爭論
1?4 為鄧小平鳴不平
1?5 是誰阻礙了鄧小平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
1?6 中國政局進入六個月的不穩定期
1?7 呼喚鄧後時代的政治變革
1?8 中國會在鄧後進入化時代嗎?
1?9 理性的變革,還是激情的動盪?

第二部分 中國政局:走出毛、鄧陰影 51
2?1 北京判斷中國政局「異常嚴峻」
2?2 「講政治」要害在於「講幹部」
2?3 為什麽十年後重提「精神文明」?
2?4 講政治,講法治,講政改?
2?5 根本問題在於政治制度——兼駁「民主的文革」論
2?6 文革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極致
2?7 七十五歲的中國共產黨要做永遠的革命黨?
2?8 毛主義的四種借屍還魂
2?9 毛澤東是旗幟,還是「出氣孔」?
2?10 解開「六四」死結,促進政治和諧
——給北京當局的一個建議
2?11 四念
——寫在鮑彤出獄前夕
2?12 從鮑彤「出獄」看法律的「權威」
2?13 徵兆裡面有政治,政治根本在民心
2?14 「嚴打」凸顯集權政治轉型困境
2?15 不怕宰相羅鍋,只怕百姓啞殼
——北京的戲劇與政局
2?16 胡啟立與胡錦濤大亂中國?
——非關宮廷政治,而是宴會新聞

第三部分 兩岸互動:從熱戰到冷戰 119
3?1 北京「投桃」換到了台灣的什麽「李」?
3?2 北京想從軍事演習中得到什麽?
3?3 台海戰爭?信則無,不信則有
3?4 軍事演習提前引爆高層權力鬥爭
3?5 台灣成為江澤民的政治麻煩
3?6 北京重新考量對台政策
3?7 李登輝只有三個劇本
3?8 台海兩岸「空間大戰」登場
3?9 中國延長領海基線的含義何在?
3?10 兩岸不妨打打「地方牌」
3?11 對美緩和增加江澤民對台砝碼
3?12 兩岸「和談之戰」中李登輝的「拖」字訣
3?13 兩岸從「外交戰」發展到「經濟戰」
3?14 台灣的經濟自戕能換到政治籌碼嗎?
3?15 「選舉的專制」之後

第四部分 香港回歸:挑戰與機遇 181
4?1 下一世紀的中國:香港VS北京?
4?2 香港的北京化和北京的香港化
4?3 北京形成對香港的新政策
4?4 香港在九七會死亡嗎?
4?5 香港是怎麽「造」出來的?
4?6 「釣魚台效應」酵發北京政局
4?7 釣魚台考驗北京的民族主義
4?8 把香港建設成「文化中國」的中心
4?9 香港開始了政治試驗
——「一國兩制」的創新與困境

第五部分 國際格局:衝突與回應 221
5?1 西方圍堵下的中國向何處去?
5?2 戾氣不是志氣
——從精神文明到民族主義
5?3 半睜「第三隻眼」,口中念念「說不」
——毛主義回潮向外交領域延伸
5?4 中國需要什麽樣的民族主義?
5?5 正視中國文明的危機
5?6 必須遏制來自日本的威脅
5?7 美國總統大選的「世紀末政治」癥狀
5?8 已經峰迴路轉,可會柳暗花明?
——亞太經合高峰會議之後的中美關係
5?9 大緩和,小冷戰
——走向新時代的國際政治

後記 261


作者介紹

前 言
一個中國,三種制度

本書題為《一國三制》,有兩點需要解釋:
第一,這「一國」,是中國。
第二,所謂「三制」,不是一種設計,而是在描述現實。這個現實是,在中國這一國之內,目前存在三個實行不同制度的主要區域,即:實行制度的中國大陸地區,實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自由、的香港地區,實行東亞式資本主義和的台灣地區。
這些不同地區和制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決定著未來整個中國的命運。所以,關心中國的命運,就不能不關心四個層面上的問題:
第一,這些不同地區和制度,它們自身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第二,這些不同地區和制度,相互之間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第三,這種相互作用,反過來又如何影響不同地區和制度自身的發展變化?
第四,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又如何影響這些發展變化和相互作用?
本書的主線,就是帶著上述四個問題,跟蹤觀察大陸、香港、台灣政局和它們之間的互動。
整個東亞地區,近年來正在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繁榮地帶;而中國,特別是中國大陸,則是這一繁榮地帶的一個中心。這裡為不同的人都提供了有趣和有利的環境:
——對商人來說,這裡充滿機會和財富;
——對觀光者來說,這裡充滿生機和情趣;
——對政治家來說,這裡充滿挑戰和光榮;
——對學者來說,這裡充滿疑問和素材。
試想,一個具有十二億人口、長期積貧積弱的大國,現在進入了經濟起飛,這怎麽會不是感奮動人的歷史圖景?這個大國的內部政治、文化機制,又多有弊病,破綻百出,如同一架破舊的飛機往雲霄展翅,這怎麽會不是扣人心弦的歷史時刻?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自身統一仍然遇到挑戰,台灣想獨立,香港要回歸,和新疆在鬧事,好像起飛過程中有部件墜地,有乘客劫機,這又怎麽會不是機遇與危機併存的滄桑事變?
面對這樣的歷史圖景,我在本書中所採取的態度,簡而言之四個字:學者論政。學者所關心的,更多的是疑問;他所用以解答疑問的東西,著重在事實和對於事實的分析;學者的立場應該盡量客觀,分析則力求理性。
以這樣的態度來討論政治,就會力求看到事物的正反各種因素。這對一般讀者或許不無幫助,而政治立場很確定以至不肯看到事實的人,無論是什麽樣的政治立場,往往就不太喜歡。我當然也願意讓人喜歡,但是,卻很難在違背客觀事實和學術理性的前提下做到這一點。事實和理性當前,喜歡不喜歡只好在其次了。
一九九六年初,我在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並完成了在哈佛大學的博士后研究之後,來到香港任教。這時,離香港將要回歸中國的日子,不過一年有半。我感到,這是在一個恰當的時間,來到了一個恰當的地方,選擇了一個恰當的職業。本書從觀點到手法都不見得恰當,可是它卻是這一系列「恰當」的產物。
時間的恰當,不必說了;地點的恰當,在於香港是一個資訊自由社會,是進出中國的門戶,是台海兩岸的中介;職業的恰當,則在於大學提供了超然、自由的環境,學者的身分則與政治上的中立和客觀聯繫在一起。這樣,我給在香港素負聲譽的《信報》和《明報》分別撰寫了分析中國政局的專欄。本書中大多數文章,曾經在這些專欄刊出。
在此書出版的時候,我想向文灼非、魏承思、劉進圖、高信疆、薛曉光、林翠芬、朱杏清、、杜念中等朋友表示深切的感謝。這些朋友為本書文章的寫作和出版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作者介紹

吳國光,北京大學文學學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博士,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秘書,人民日報評論員、評論部主任編輯,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魯斯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現在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國際政治與中國政治;著有中英文論著多種,包括《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國家、市場、社會》、《論中央地方關係》、《江澤民面臨的挑戰》、《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中國政治變革論集》等,是國際知名的中國政治專家。

來源:明鏡出版社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石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