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這個拒成為比爾蓋茨的互聯網之父-昨拿下圖靈

2017年04月07日 4:25 PDF版 分享轉發

也許你還依稀記得2012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那個坐在復古的NeXT前,在自己發明的上發推文“This is for everyone”的老人。

他就是Tim Berners-Lee(蒂姆•伯納斯•李)。

他發明了萬維網、第一個網路瀏覽器、以及允許網路擴展的基本協議和演算法。今天,時間4月4日,他被授予了“世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

當然,這也不是Tim第一次拿獎了。

2000年,他和愛因斯坦、圖靈等人一起,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2002年,他被BBC評選為最偉大的100名人之一。

等等等等……

如果沒有他的發明,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比爾•,也不會有現在的互聯網。

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拒絕成為像比爾•蓋茨那樣的商人,一生只為做一名充滿社會關懷的、純粹的

今天,小探就來講講他的故事。

出身於計算機世家

1955年6月8日,Tim出生在倫敦西南部(小探看到Lee還以為他是不是有中國血統呢)。同一年,大西洋對岸的那一國,出生的還有比爾•蓋茨,以及蘋果的喬幫主(>

1951年2月,世界上第一個商業通用電腦Ferranti Mark1在曼徹斯特大學組裝。而Tim的父親Conway Berners-Lee和母親Mary Lee Woods都是計算機科學家,他們在工作中相遇、相愛,也就有了後來的Tim。

有意思的是,“圖靈獎”正是為了紀念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而當年艾倫•圖靈正是曼徹斯特大學電腦實驗室主任,他寫下了Ferranti Mark1的操作手冊。

1973年,Tim從倫敦伊曼紐爾公學中學畢業,進入牛津大學王後學院深造,最後以一級榮譽獲得物理學士學位。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年少時的Tim)

從牛津大學畢業后,Tim加入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那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使用CERN提供的加速器,但是Tim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科學家們難以分享信息。

“在那些日子里,不同的計算機上有不同的信息,但你必須登錄到不同的電腦才能得到它。有時,還必須在每台計算機上學習不同的程序。”什麼時候才比較容易分享?那就是他們喝咖啡的間隙。

於是,Tim希望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1989年,CERN已是全歐最大的網路節點,要是把數百萬台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多好!

萬維網的最初:無人問津

我們早已習慣說“上網”,但其實,很多人並不十分清楚網際網路跟萬維網的區別。

小探試著簡單區分、梳理並學習了一回:Tim所發明的萬維網(World Wide Web),是把網際網路上現有的資源連接起來,通過萬維網,加入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實現信息共享,我們現在所說的上網,其實就是連上萬維網,實現互聯。

繼續說回當年。

Tim發現,可以利用超文本(hypertext)的新技術來實現互聯、共享。在1990年10月之前,他寫了三種基礎技術:一個命名方案(URI),一個通信協議(HTTP)和一個用於創建網頁(HTML)的語言,這些技術至今仍然是當今網路的基礎。

同年12月,Tim以自己的NeXT電腦為伺服器,架設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站,網站域名為Info.cern.ch,至今還保留著。最初,它在CERN內部使用,進行文檔和信息交流。(沒錯,NeXT電腦就是喬幫主的早期產品之一,下文會繼續說說Tim和喬幫主的緣分。)

(喬幫主當年在介紹NeXT)

雖然,現在CERN還保留著最初的那台電腦,但誰能想到,當初Tim的建議,並沒有被立刻接受,還被拒絕了兩次。

1989年3月,Tim在這份《關於信息管理的一份提案》的論文中闡述了網路的願景(該年的3月12日也被認為是萬維網的誕生日),然而,他當時的老闆Mike Sendall在封面上註明了“模糊但令人興奮的”字樣。畢竟,網路從來不是CERN的官方項目。

直到兩年後,Tim終於找到了機會,他把CERN的10,000位人員的電話簿放在了超文本中,領導已經明白,他能夠做什麼。

1991年8月6日,互聯網有史以來第一次上線了 World Wide Web網站,允許CERN以外的人被邀請加入這個新的網路社區,然而網站最初的十幾天都無人問津,直到8月23日才迎來了第一個新用戶(啊,等得好辛苦!)。

Tim當然堅信自己的發明會被世界認可。但1992年,他的論文還是被“超文本會議”拒絕了。(心疼……似乎當時的Tim,經歷了老闆不重視、用戶不歡迎、學界也不歡迎於一身的每個階段啊……瞬間腦補了他頭上飄著烏雲、躲在角落裡畫圈圈的畫面)。

的緣分

(Tim和當年的萬維網,以及那台NeXT)

就在他論文被拒的同一年,Tim再接再厲,寫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app”),也正是這個網頁瀏覽器,讓他跟喬幫主“擦肩而過”。也正是這個用開源代碼編寫的第一個瀏覽器,使得早期的網頁瀏覽器能推廣到學術界以外。

2011年喬布斯逝世時,Tim用一篇文章專門回憶起喬幫主。他說,“喬布斯為世界做的一件大事是,他堅持電腦是使用的,而不是令人討厭的”。

Tim毫不掩飾對喬幫主的早期產品之一——NeXT的喜愛,狠狠地稱讚:“它是輝煌的、燦爛的,當然,它也從來沒有降價”(哈哈莫名戳中笑點)。

回憶起當時在NeXT上編寫萬維網,Tim表示,使用已有的軟體模塊編寫非常簡單:他只需要創建現有軟體模塊的子類,添加互聯網代碼,使用NeXT Interface Builder添加菜單(今天仍然存在於Mac OS X),該應用程序的代碼框架便由系統生成。

他還回憶說,在一次法國舉行的NeXT開發者會議上,他跟喬布斯幾乎見面了。當時,Tim和 Robert Cailliau(即那篇論文的另一位合作者)在準備WorldWideWeb.app的演示。喬布斯到了,開始繞著桌子與每個項目聊天,但在他還沒有繞到自己的面前,就不得不因工作離開,返回美國(瞬間有種損失一個億的遺憾感>

幫助互聯網走向世界

如今我們上網,更多地是通過瀏覽器訪問,而瀏覽器被人熟知的像早期的有網景、IE,乃至後來的Chrome。

其實對Tim來說,他確實曾考慮過創立公司,研發自己的網頁瀏覽器。連公司名稱都想好了,叫“Websoft”。然而,敏銳的他預測到這會加劇市場競爭,市場上互不兼容的瀏覽器一定會把萬維網分裂成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並不是Tim想要的結果。於是,他放棄了這一念頭。

說到這,就離不開美國另一個人--當年只有22歲的男孩--Marc Andreessen。

(年輕時的Marc,當年還是有一頭秀髮的…)

當時,Marc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 NCSA)工作,他覺得在 WorldWideWeb上加上圖形會更有趣,刷刷刷地和別人合作,開始了全新瀏覽器的開發工作。1993年3月,世界上第一個可以顯示圖片的瀏覽器——Mosaic閃亮登場,大受歡迎。

後來,Marc離開了NCSA,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專門做圖形瀏覽器。為了避免和老東家NCSA的法律糾葛(你們懂的,美國人一言不合就打官司,老貴了),Marc就把公司名改了,叫Netscape。嗯,就是大家熟悉的網景公司。

1995年,網景成功進行了IPO,且公司收入每季上升一倍,網景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高達70%。網景的成功也使Marc於1996年成為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

至於後來網景、IE的故事,小探就不多說了。簡而言之就是,IE在這場殘酷的大戰中取得了勝利,一甩頭,傲嬌地稱霸世界。後來,就有了比爾•蓋茨王國。

曾經有人問Tim:你是否想過,如果你當時堅持創立做自己的瀏覽器,你現在就會成為Marc Andreessen?

Tim的回答特別風輕雲淡:“可能吧。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可能變成什麼。”(hmmm…被帥了一臉)

在幫助萬維網走向世界的道路上,Tim選擇了商業之外的另一種做法。

1994年10月,Tim在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 LCS)創立了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WWC),2003年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併,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 CSAIL)。

WWWC是一個鬆散的、基於興趣的組織,在歐洲、日本各地等設有辦公室。他邀請了微軟、網景、蘋果、IBM等155家公司和研究機構,共同研究萬維網的技術標準化,為萬維網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2009年,Tim又創辦了一個非盈利組織——萬維網基金會(World Wide Web Foundation),希望推動讓萬維網成為公共物品,成為人們使用的基本權利。

同年6月,他還跟英國政府合作,負責推動英國政府的透明度議程,並在全球推廣公開的政府數據,他也是英國透明度委員會的成員。

正如萬維網基金會的CEO——Steve Bratt所說的:我們並不關注網路技術本身,我們關注的是技術能怎樣幫助人們改善當前情況、創造新的機遇和業務、滿足家人的健康需求、推動教育甚至促進政府治理的發展。

即使Tim獲得了2016年的“圖靈獎”,小探發現,他推特並沒有任何關於獎項的更新,頭條在關注的是免費Wi-Fi在印度不同地區的推廣。

純粹的科學家

顯然,無論是網景還是後來的IE,都幫助它們的擁有者獲得了大量財富。Marc是矽谷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創始人,成為著名的風險投資人。蓋茨就更不用說了,世界首富。

雖然,有錢有地位的人似乎更容易能被世人記住,但小探想說的是,然而如果不是Tim的代碼,網路可能仍然是少數技術人員的操作場,正是有了Tim,他創造了大多數人今天所認識的網路空間。

1999年,Tim在麻省理工學院接受福布斯雜誌作者的採訪,他也只是表示“我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人,我只是在正確的地方,在正確的時間做了這件事。”

雖然,Tim也沒有像蓋茨或Marc一樣腰纏萬貫,福布斯作者還說他“有點故意晦澀,還有點自卑”,“騎著自行車去上班”,但他卻被尊稱為“互聯網之父”。

人們稱讚他:與其他所有推動人類進程的發明不同,這是一件純粹個人的勞動成果,萬維網只屬於他一個人。雖然,萬維網從他而來,但到了2014年時,全球每5個人裏面,就有2個人在使用。

Tim的成就,也讓他在2003年時獲得了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的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爵士,以及2014年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勳章,以表彰他為全球互聯網事業做出的貢獻。所以正確地稱呼Tim,其實應該是Tim Berners-Lee爵士噢。

密探相信,這個世界需要蓋茨、Marc這樣的商人,他們身上的光環會被普羅大眾記住。而那些默默地、無償地為世界做貢獻的純粹的科學家們,那些充滿社會關懷、放棄追求個人財富的科學家們,應該被更多的人銘記和感謝。

讓我們再次祝賀Tim Berners-Lee爵士獲得最新一屆圖靈獎吧!

:比爾蓋茨

來源:矽谷探秘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