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宇秀:在楓葉國喝小資情調的茶 比新天地便宜

2017年05月22日 9:18 PDF版 分享轉發

作者:宇秀

作者自製的

‌‌‌‌“新天地‌‌‌‌”的茶比五星級酒店的還貴得多。不過去那裡喝茶和的人還是很多的。上海的朋友跟我聊起在‌‌‌‌“新天地‌‌‌‌”弄個門面做個跟文化有點關係的精品店,就馬上有朋友警告說,新天地不是賣東西的地方,人家去那裡不是為了購物,是為了享受一種感覺,在那裡喝茶跟在一般的地方不一樣,就是喝一種感覺。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十年前回上海那次,新天地儼然已成時尚人士的新去處。一位滬上文化界頭面人物約我在那裡喝茶相聚,我們坐著喝茶的店的斜對面正是逸飛時裝店,斯人已去,當年在上海與他交道的情形倒是清晰如昨。上海就像是歐洲的一些名城,時時處處都會讓你聯想到一些人一些故事,這也就是所謂的城市文化底蘊散發出來的氣息,讓人在喝茶的時候可以想到茶以外的內容。那一刻的茶也就是陪襯了。所以茶本身怎樣也不那麼重要了。說實在那天四周鬧哄哄的,並沒有我以為的那種喝茶的情調,就是覺得貴得離譜。一壺袋泡茶壹佰塊(),還不能兩人SHARE。在溫哥華住久了,就比較在乎是否物有所值。

相比較同時期在溫哥華市中心的著名的費蒙特酒店集團旗下的HOTEL VANCOUVE,享受一個有三四層點心和咖啡、鋼琴伴奏配套的HIGHT TEA(正式的英國下午茶),那一整套華彩樂章下來,也才二十一塊五毛加元,若和朋友一起分享,也就再加四、五塊錢添一份咖啡或紅茶。兩個人享受一個優雅華麗的午後,連稅和小費加起來,摺合人民幣也不超過兩百塊人民幣。可惜去年聖誕去那裡,已吃不到三層塔的英式High Tea了。但重新裝修改造后融古典與現代為一體,一家三口各自點了自己喜歡的茶、咖啡和飲料,配上送的堅果小食,在那有底蘊的雅緻環境里泡了兩個鐘頭,一結賬才二十多元。

梳妝打扮好了去那裡,就不僅僅是為了喝茶了

奇怪的是,並沒有多少我們的同胞去享用,大多數還是喜歡到KINSWAY和RICHMOND那些華人集中的地方,一是對那裡的價格有底(其實有的很貴呢),二是滿耳鄉音,鬧哄哄的也是一種慰藉。而一些喜歡情調優雅之類的華裔‌‌‌‌“前小資‌‌‌‌”們,也是喜歡聚到港台人開的咖啡店裡喝那中不中西不西的下午茶,其實價格比我說的五星級酒店貴多了。不過有一家星級酒店除外,叫作香格里拉,那些拎著名牌包包的華裔女人都坐那裡扎堆喝下午茶。常常可以碰到熟悉的面孔,未必彼此認識,但華人聚在一塊兒,彼此都會在乎對方的眼光,那眼光可以讓你自卑,也可以讓你感覺優越。去那裡扎堆的多是女人,而女人梳妝打扮好了去那裡,就不僅僅是為了喝茶了,去那裡是要有人看的,有種被人多看一眼的滿足,如同上海女人走在淮海路上獲得回頭率的滿足一樣。

而在那個多是洋人面孔的地方喝下午茶,就像演員沒有觀眾一樣是寂寞的。儘管洋人的服務比港台店裡的華人面孔生動、幽默、溫暖,客人之間不相識也會哈羅哈羅,或者聊上一陣。但沒人會因為你是來這種地方喝下午茶,就覺得你跟一般的勞動人民有所不同,就讓你獲得被高看一眼的心理滿足。我這樣說,一定惹惱不少人。可我還是要堅持我的觀察分析。

你在任何公共的場所都會從那眼光里讀出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所處的位置

若干年前在上海的買東西,一出宜家的門,等候在門口的好幾輛計程車司機就上來熱情招呼:小姐,上車!手腳快的就搶著把東西搬進了後備箱里。坐上了車子,司機就說,小姐,儂蠻有鈔票的嘛!我一愣,何以見得?司機就很篤定地說,到格里廂(宜家)買東西的都是有鈔票人。像阿拉格種老百姓就勿會的去格。

事實上宜家()並不是什麼高級的家居用品店,在北美屬於一般工薪族消費水平,在國內比較受年輕白領青睞。記得當時聽出租司機那麼說,一方面是好笑,一方面自己心裏還是有點小得意的。至少從那裡出來人家計程車司機也高看你一些了,以後再去對那裡的感覺就更好一點了。以後,來了加拿大,去IKEA就全然沒有在上海那麼好的感覺了。想來我還是在乎了社會的眼光,那出租司機便是代表了一種社會的眼光。

當然,現今的上海人已不會把IKEA當回事了,小資也不再優越了,現在的眼光看的是‌‌‌‌“豪‌‌‌‌”是‌‌‌‌“貴‌‌‌‌”。去喝下午茶,要到半島酒店了,說是正宗喝下午茶的要到那裡才是像樣子的,到那裡喝茶的別說一般工薪平民,‌‌‌‌“小資‌‌‌‌”也靠邊去了,那得是土豪新貴。當然你去那裡喝茶,也不僅僅滿足於那茶有多好喝了。

中國的社會眼光總是把人不自覺的劃分成三六九等,使你在任何公共的場所都會從那眼光里讀出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所處的位置。儘管這眼光所給予你的定位未必與你真實的相符,但是你一出門就逃不脫那眼光的審閱和定位。因而,有時自己難免做一點偽裝,以便被那眼光放到某一種自己希望的位置上。而這個希望的位置肯定是要脫離勞動人民的。

在充滿了那種眼光的社會裡,人是很難超脫的。所以中國人總是說:活得累。而加拿大人就輕鬆多了,因為這裏沒有那樣的社會眼光,即使有,也不是普遍的。然而,國內出來的新移民似乎是這樣一種矛盾:憤恨那眼光,又離不開那眼光。離開了,還要去找回來。比如‌‌‌‌“小資‌‌‌‌”,加拿大很容易的就給了你‌‌‌‌“小資‌‌‌‌”的物質和環境,卻把你以往追求那生活所要得到的感覺拿走了。因為,在溫哥華,隨便一個勞動人民家裡的後院擺張桌子撐把傘,就馬上有了我們以為的那種小資的情調了。那樹木,那花草,那天空,那大海,都是小資的背景啊。

來源:上觀新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