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薯條——比利時人跟法國人之間的敏感話題

2021年09月13日 16:17 PDF版 分享轉發

比利時薯條

(圖片來源:Pixabay)

希望之聲2021年9月13日】(編輯:高蒞)薯條在眾多西方國家已經成為最普遍的飯食之一,但是在比利時,它的地位非同一般。對比利時人來說,薯條可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它已經成為比利時文化的一部分。雖然在英語中薯條被稱為French Fries(字面意思為「法式油炸」),但是比利時人堅決認為比利時才是薯條的發源地,當然完全不認同,兩國在這件事上至今談不攏,成為趣談。

首先,比利時人引經據典指出薯條的第一次出現是在1680年代,比利時歷史學家Jo Gérard在研究奧地利荷蘭歷史的過程中,發現的一份手稿中記載了這樣的內容:為了撐過漁獲短缺的冬季,比利時的漁夫將做成小魚形狀的油炸食用。 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記載類似的作法,於是比利時人由此認定是他們發明了炸薯條。

但這一論點一直受到質疑,因為那篇手稿講的是用極少的脂肪煎成的土豆薄片,在歐洲其他地方也這樣做,所以不能算是炸薯條 。也有一些歷史學家指出當時的脂肪價格太高,居民不大可能負擔的起油炸這種烹飪方式。

人則說,自西元 1789 年,在巴黎新橋區(Pont Neuf)便出現了將馬鈴薯切成條狀后油炸的做法。到了1830年以後,條狀的油炸馬鈴薯在巴黎已成為當時流行的美食。許多這個時期的巴黎文學作品都有關於油炸馬鈴薯條的記載。 但是到20世紀的時候,法國的薯條文化不再流行,炸薯條逐漸在巴黎街頭消失。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但在比利時炸薯條卻發展成為了人人喜愛的美食,並且深深地溶入到比利時文化中。從1984年創建的Unfrri( 全國炸薯條聯盟),到2008年于布魯日(Bruges)開設的炸薯條博物館,再到每年8月1日的比利時國際薯條日。150年來,比利時人大大的促進了薯條文化的發展。可見,比利時人有多在乎薯條。

可是儘管如此,薯條還是被叫成了「French Fries」(法式油炸),關於這一點有兩種傳說,第一個版本認為是美國人的錯。據說二次大戰期間,美軍行經比利時時,嘗到了當地軍隊現炸的薯條,除了對這好味道投以瘋狂熱愛外,還將說法文的比利時軍人誤認成法國人,因此而奉送「French fries」的封號,把票錯投給了法國人。

另一個版本則說是因為人 。在古老的愛爾蘭語中,」French」這個詞的意思是 「切碎」。20世紀初,當近200萬愛爾蘭人離開自己的國家,前往美國、加拿大和等英語國家時,據說這些移民輸入並普及了 「French Fries」一詞。

兩個傳說版本雖然不同,但好像都是說「French Fries」(法式油炸)跟法國沒有關係。

而德國總理安格拉·墨克爾(Angela Merkel),則是站在比利時這邊,據說她非常喜歡吃比利時炸薯條,有一次她的身影出現在布魯塞爾薯條攤前排隊的長長人龍中。墨克爾痴心等候的照片,被收進許多人的相機裡頭,使得墨克爾順時榮登比利時薯條的最佳國際宣傳大使。

其實也難怪,看到比利時那酥熱金黃的薯條,誰能不動心呢?比利時薯條做法非常講究,當地人一定會使用當地生產的「Bintje」品種馬鈴薯為原材料。形狀絕對要切成 1 公分的,以保持厚實口感。下鍋時得先以攝氏 120 度到 150 度的油溫炸一次,瀝干后再以攝氏 180 度炸一次,撈起后酌量加鹽,並且拋向空中數次以達到充分拌勻的效果。薯條必須經過兩度油炸,正是確保薯條能外酥內軟的秘方。比利時人通常會選擇以牛油或鴨油油炸,更能為薯條帶來誘惑勾人的香氣。

不管薯條的真正身世如何,如今比利時薯條以是公認的比利時超級美食。下次到比利時,別忘了來一包熱氣騰騰、油酥軟香比利時炸薯條噢。

相關鏈接:

比利時華夫餅——一千多年的傳承甜品

葡式蛋撻的起源為何與修女相關?肯德基蛋撻秘方哪裡來?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原文鏈接:薯條——比利時人跟法國人之間的敏感話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