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周農建:切勿忽視「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的長遠影響

2018年02月13日 15:08 PDF版 分享轉發

摘要:的經濟謀士們也許需要考慮的是,計劃,雖然因消化了過剩產能而有可能為中國帶來近期的利益,但長遠而言,則可能是以自己的資金和力量扶植了經濟競爭對手,而「自挖牆腳」。

一帶一路,全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北京於2013年開始倡議和主導的跨國經濟帶計劃。其主要路線,一條是從東南沿海出,經、非洲,到西歐。另一條是從中國西北出中亞、西亞,經中東、東歐到西歐。

內部人士和海內外觀察家認為,北京推出一帶一路計劃的真正原因是:中國目前產能過剩,國內市場已經飽和。而新興市場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落後。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透過資本輸出帶動消化過剩產能,既可保持的持續發展,又可擴大自己的區域經濟影響力,掌控國際貿易主導權。

這種解釋與官方宣傳大致吻合。據官方介紹,一帶一路計劃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力圖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陸海空 交流網路。同時使投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質、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域網。以使沿線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 更加的廣泛,等等。撇開那些精緻的修飾性語言,從官方介紹中可以看到,其中一個核心表述是「實現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所以,用直白的話來說,一帶一路計劃,其實就是用中國的錢和中國的基建隊伍,為沿線國家搞基礎設施建設。

迄今,對於一帶一路計劃,除了中國體制內一邊倒的稱讚性評論之外,外界的評論概括起來主要有幾點:
一是認為,中國應當首先將自己的事情辦好,而不是向國外撒錢。因為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均收入很低的國家,貧困人口多,許多地方尚待開發。有體制外人士甚至將之與當年中國為當第三世界領袖,勒緊褲帶, 「寧贈友邦」,而不顧國內民生,支援亞非拉國家的做法相提並論。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二是認為,向投資環境惡劣的貧窮和動蕩地區投資,風險巨大,像沿線的南亞、中亞、東非等地區的一些國家,政治制度落後,欠缺民主規範,一旦政府倒台,中國大筆投資隨時可能付諸東流。而有些地區,恐怖分子出沒,伊斯蘭極端勢力、各種地方勢力糾纏不清,在一條自己無法掌控、貧瘠紛亂的域外之路上投資注資,很可能會血本無歸。

三是認為,一帶一路計劃難以成功。該計劃首先是以中 國本身的利益為中心,歐家和日本不大願意加入,因為該計劃對它們並沒有好處。有報道指,一帶一路計劃近來在一系列國家遭受了由地緣政治或財經問題而引發的挫折。從巴基斯坦、坦尚尼亞到匈牙利等,多項一帶一路工程近來被取消,就是因為許多有關國家擔憂,中國試圖通過這些項目對他們加以控制,或因這些工程而受到來自歐美國家的壓力。

筆者認為,這三種觀點雖提出了一些質疑,但尚不難辯駁。

一帶一路計劃,作為一種向外消化過剩產能的現象,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國家的力量外溢或擴張的表現,它至少證明了中國經濟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外溢」的程度,是國家強盛的一種表現。從這樣一點來看,顯然,一帶一路計劃與毛時代那種純粹出於政治動機,明明國力不濟,卻「打腫臉充胖子」,大搞毫無經濟效益的外援有所不同。

當然,這種經濟力量的外溢或擴張,恰巧與中國當局的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力求在全球事務中擴大中國的影響力,「承擔更多責任和義務」,重塑「新型大國關係」的政治雄心不謀而合。因而在一帶一路計劃的某些具體的項目中,兼有某些政治的考量,甚至被政治考量主導,亦是有可能的。另外,目前,由於中國當局對一帶一路計劃寄予了極大期望,因而以行政方式推行它,對之實行政策傾斜:凡是一帶一路項目,在資金和項目審批上優先考慮,也不足為奇。不過,無論一帶一路計劃被賦予了多少政治意義,就本質和總體而言,一帶一路計劃還是一種追求經濟利益的經濟行為。

至於說中國目前尚有許多貧困人口和落後地區,因而即便有產能和資金過剩,亦應先用於國內。這涉及到究竟是牟利性質的投資重要,還是福利性質的扶貧重要?是將「蛋糕」做大重要,還是將「蛋糕」分得均勻一些重要?這個問題確實是可以討論,並最好是能求得社會共識的。

而關於一帶一路計劃所涉及的投資風險問題,會不會 「錢打了水漂」?這固然應當加以防範。大國間的政治博弈、恐怖主義、政局不穩、貧困無償還能力,等等都可能造成投資失敗。不過,凡是投資,總會有風險,譬如投資10個項目,失敗3個,成功7個,亦屬正常。

筆者要指出的是,撇開消化過剩產能的近期目的,效益和公平何者優先,以及具體的項目風險等問題,對於北京而言,倒是應當考慮一帶一路計劃對中國經濟的宏觀的、長遠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中國工資水平的快速提升,對的優惠政策逐漸減少,加上監管、環保日漸苛嚴,在國際投資家看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其他優勢等正在快速消失。大批外資企業撤出中國,向人力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南亞轉移。伴隨著大批外資企業撤出,中國經濟也面臨下行的壓力,經濟增速一再放緩。如何防範宏觀經濟風險,這已經成了北京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

從這一背景來審視一帶一路計劃,可能會有全然不同的評估與權衡。

像東南亞諸國和南亞的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等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政局穩定,人力成本低廉,通行英語,互聯網信息通信自由,因而成了外資將產業從中國轉移出去的首選之地。而即便是對於未曾進入中國的外資,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今天,這些國家也是取代中國的最佳投資替代國。

在全球資本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彼多此少,外資向這些國家流入愈多,其在中國的份額也就相應減少。所以,這些國家與中國有一種經濟上的競爭關係。近年來,歐美日用消費品市場上「Made in China”的產品逐漸減少,而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國製造的產品日漸增多,即是明證。

不過,目前這些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因而制約了外資轉移的速度。一些已經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或尚未投入中國的外國資本,雖然考慮到人力成本的低廉,而有向這些國家轉移企業或投資新企業的意向,但在比較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之後,或者暫時放棄了,或者尚在猶豫等待中。

而正是因為這些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所以基建需求大。又因其政局穩定,有經濟償還能力,因而也就成了一帶一路計劃項目的最佳落地國。

由此不難看出,一帶一路計劃,對這些國家來說,無異於「借雞生蛋」。而中國等於是雪中送炭、主動地用自己的資金、技術和基建能力,幫人 「築巢引鳳」,為其修路、建港口、搞基建工程。待到其基礎設施建得如同中國一樣便利,而人力成本又比中國低廉,結果無疑將是:更多的原來還猶豫觀望的外資,會加速從中國轉移到這些國家。而即便是對於未曾流入中國的外資,在這些國家在基礎設施問題解決后,其在引進外資上,也比中國有更大的競標優勢。

問題不僅僅涉及中國境內現有外資的外流,和在全球範圍內吸引外資上失去競爭優勢。當中國以政策傾斜,支持一帶一路項目,這還會導致中國本身的資本以兩種方式外流。一是直接用於一帶一路項目的資金,二是因一帶一路項目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而吸引來的中國投資資本。而這些外流的中資,可能會脫離母國的監管。就像當年大量美國資本流入中國,名義上是美資企業,但實際上美國政府對之鞭長莫及。中國人抱怨美國企業拿走了95%的利潤,中國只得了零頭,而美國人卻抱怨中國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也就是說,這種海外中資,很可能會像那些海外美資一樣,逍遙「法外」,「體外循環」。母國境內的工作和稅收隨資本外流而流失。母國僅徒獲虛名而已。

切勿為中國目前尚有外資流入而盲目樂觀,這可能只是因為迄今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比那些國家尚有暫時的優勢,但這種情況可能會因中國積極主動地幫助完善那些國家的基礎設施而很快改變。

也切勿為一些項目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追求近利,亦需避免遠憂。真有資金和產能過剩,與其用於「友邦」,資助競爭對手,倒不如用於國內扶貧開發,縱無近利,卻無遠憂。

國家之間有利益之爭。縱然不說以鄰為壑,暗中拆台,惡性競爭,也沒有必要為人做嫁衣。更沒有必要以自己的資金、技術和力量,積極主動地去加速「肥水外流」的過程。

總之,北京的經濟謀士們也許需要考慮的是,一帶一路計劃,雖然因消化了過剩產能而有可能為中國帶來近期的利益,但長遠而言,則可能是以自己的資金和力量扶植了經濟競爭對手,而「自挖牆腳」。倘若如此,則其計劃成功,未必為喜。而反之,則可能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轉自作者博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