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道法自然 我們需自主選擇「活著」的生活方式

2020年04月02日 5:56 PDF版 分享轉發

余華說,「人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修遠說,「活著」是生命來到這世間的命題,而且這個命題還很大。一不小心「活著」的想法與意義超出自己的人生範圍,被「命運」所支配著。

我們中國文化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可見「活著」的生命題並非百分百是命,也非百分百是靠運可以改變,「命」與「運」是陰陽相合的人類生命歸宿。

如果說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與「活著」本身是背道而馳的,那麼「活著」本身的生命已經讓我們需要思考了。當有一個人跟你說,您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你想要的都在一生的努力當中,於是,你認同此人的觀念,開啟努力創造自己人生的車輪。突然有一天,您遇到另一個人跟你說,您的人生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一半掌握在自己的命運里。於是,您也認同此人的觀念。

為何遇到兩個人所說的言論如此不同,本質原因,這兩個人的「活法」不相同。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能對你說出此番言論的人,必然有自己經歷過的人生,於是他們的結論產生了。這種結論不是虛設,而是人家實實在在「活著」的命題里發生了改變,得到了結果。

那麼作為聽著的一方,哪個話可信度會高一些?修遠覺得任何事沒有標準性答案,可我對自己有第三個答案,把以上兩人的話都當有用的教導,去開啟自己的人生命題,一路上你要經歷不同的事,見不同的風景,遇不同的人,聽不同的話。從你一路所經歷過人事物中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條人生道路就是您「活著」的方向,方向是一個大的人生範圍,猶如海上的楊帆,是航海的生命線。人活在若大的世間,何嘗不是在大海中前行著,有的人游著游著就迷失了方向,有的人游不出原地就此葬身大海,有的人拚命划游著,不畏懼死亡繼續前行,於是這個人就上岸了。不畏死是「活出勇敢的心」,死都不怕,生又何懼?

海洋生物學有個專題報道,生活在海洋里的鯨魚,當它把周圍的小生命吃得差不多了,就要改變生存航道,向外尋求獵食。鯨魚跟我們人類一樣有靈性,它知道脫離自己的獵食範圍內,就代表著外面充滿了危險。所以,當它為了生存改變航道時,一定讓身體分沁出一種味道,這種味道只有它自己能聞得出來,目的,在外飽食之後返回自己的家園。

可這種分泌出來的味道不會時間太久,所以,鯨魚獵食有自己的規律性,在時間上要算準,一旦錯過時間,那麼它面臨的危險性就越大。大家都知道,鯨魚一般都生活在深海里,深海的地理位置是人類打漁很少去甚至不敢去的地方。自然鯨魚對自己生命會有一定的認知度,超出自己覓食範圍的地方,對它來說只是暫時性的。在它原來生存範圍內,它的良知會告訴自己,小生命太小無法滿足它的食物量,留出時間讓那小生命長大,自然原地生存範圍才是它長久的居所。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的「」何不是教會萬物生存法則,「活著」的遊戲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其它生物命保留餘地。鯨魚都知道留下小生命的命是為了長久的息地,何況我們人類呢?「活出勇敢的心」不是為了一己私慾滿足自己的要求,而是處處留有餘地,日後的長久。

人類生存只有「需求」而非「要求」,超出生存需求一切外在追求都在削弱自己的生命與時間。「過度」的浪費與糟蹋,更甚者侵略,是一種脫離人道,遠離天道自然規律性的行為。

人類「活著」的命題是不同命運下相互支撐,我中有您,您中有我,陰陽相合的完整性。

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這裏「一」是本源的含義,也是老子說的「道」,「得」是回歸的含義。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清,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修遠,讀完這二段,根據以往的生活歷程觀察與思悟,發現我們人類生活的居所跟老子說的自然祥和的美是相反的。我們現在的天空有時是黑雲密布,「霧霾」重重。連冬鳥回巢安居都失去了航線,一旦它們找不到回家的路,那麼就面臨失去生命的危險。鳥兒之所以能飛翔,是因為它的生命價值在整個地球生態中有重要位置。如果天上不在有鳥兒飛,那麼天空蹦裂是早晚的事。當下文明只所以有飛機飛上天空,是飛機在取締鳥兒的位置,來支撐著天空不會發生蹦裂的事情,讓天地萬物還有一線的生存機會。

那麼鳥兒起到什麼作用呢,分化空中的能量體「熵」的價值性。天地之間有股強大的能量,這是人類肉眼看不到,但是人類越多,「熵」化就越能承載無形的能量。當人類內在沒有能量,那麼只能建設外在一切大型建築物來幫助分化那股能量。現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到處都是「建設」基地,為什麼會這樣發展?可以說,沒有這些大型「建設」基地來承載分化無形大的能量體,人類「活著」的可能性會越來越狹小。

土地沙漠化,也是沒有綠色植物幫助分化能量體,所以老子說「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就要滅絕了。原有土地沒有可生長的植物體,必然是滅絕的。建造房屋是為了人住的,可是人類要是不生長,也要面臨滅絕性了。人類生長是「內在」能量的提升,是生命力的體現,就像植物一樣,茂密成長開花結果。

老子前一句「神如果不保持靈秒」,恐怕就要消失了。這裏的「神」指得是萬物的靈性成長,也包括人類在內。這個「靈性」是人類生來就帶著的,人在嬰兒時期,會用哭笑委屈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哭笑委屈就代表著孩子在跟你說話,說你聽不懂的話,自然很多孩子在哭的時候甚至委屈,有些母親會很焦躁,感覺孩子太難帶了,事實上是大人把自己的靈性丟失,難以與孩子溝通。

遠古人類從猿人進化到直立人的過程中,是不會語言交流的,那時人猿是靠「心靈溝通」來表達事物性的。直到進化到直立人,人類才學會了語言交流。外在是進化了,可是內在的「心靈交流」就在遞弱。直到今天人類一直追求外在的物質文明,內在缺失太大,人與人之間更難以交流溝通。

天地之間萬物不在生長,天會塌地陷,萬物會滅絕,老子說的這段不正是人類今天看到的局面嗎?根據國家地理環境報道,現在動物滅絕性已經到了高危險的境地。如果人類在不收斂自己,那麼下一個生物滅絕的對象就有可能是人類自己。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們天天能看到發生在身邊的事情。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貴是以賤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為基礎的。因為這個道理,侯王才自己謙稱為「孤」「寡」「不榖」。這難道不是把低賤當做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最高的讚譽是無須誇耀的。因此,人君應當不願如玉一般華美,而寧可像石塊一樣堅實質樸。

老子的道家思想與孔子的儒家思想在這一點上是不同的,老子讓人追求本質,「低與賤」,「孤與寡」,沒有名是最大的名,最高的讚譽是不需要任何人去誇讚的。儒家所說的「君子如玉」,君子做人要像玉石一樣華美,讓人人都想要與他交往,向他學習做人做事,可老子卻說人與君要像石塊一樣堅實質樸,不要像玉一樣可看不可用,華而不實。

玉石雖然高貴,可是它的實用價值只能作為人們把玩工具,人們常常因為想要得到華美的「玉石「會生出」賊心」,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與時間,讓人無所事事。可見「華麗玉器」並非一件寶物,而是侵害人心行為的禍害。

石塊雖然低賤,可是它的實用價值很高,房屋建設、鋪路修橋哪裡都需要用到它。老子這段說詞是古代文明建設的需求上,在現代發展中,我們使用建材卻並非全是石塊。老子這句話,我個人領悟更覺得他說的是一種品質,萬物一切為自己所用,如果發明創造是不能實用的東西,既浪費時間又浪費資源,不可取。

老子說玉石本質是石,石塊本質也是石,那麼還不如回到「堅實質樸」的狀態,保持原樣就好。

修遠多次抄寫此篇,今天在這裏與王東嶽老師有不同的領悟,東嶽老師說「老子」只能虛不能實的生活狀態。如果老子不能實,那麼此篇的結論是看低不看高,選石不選玉的思維是無法生髮出來的,一個人如果不是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實踐著,是無法體會到「玉」與「石」的實用價值,自然內在生髮不出見地,也得不出當下結論。

「虛」與「實」,「動」與「靜「相結合才是老子真實寫照,修遠更覺得老子自主選擇生活方式是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屑於其他人所追求的居高臨下,物迷而混的狀態。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老子揭示萬物生存的狀態,「活著」目的是一種與身邊萬事萬物相鏈接的自然規律法則,萬物一旦偏離了自然而然的生存狀態,那麼就背離「道」的運行規律。在人類生存基礎上,過多的選擇支出與生命透支,是偏離了天道的一種行為,自然人類要面臨不同的遭難,我們也可以歸屬為自釀苦果。

萬物有生就有回,修遠經常會觀察植物生長的四季變換。春天來臨時,萬物復甦,植物釋放能量,拚命的成長,讓自己枝繁葉茂。可到了秋天,它們就開始迴流自己的能量,枯黃的枝葉就開始掉落,到了入冬我們看到的是光禿禿的枝幹,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長時間注目它們生命的起起伏伏,覺得人類的生命也不過如此,我們一路奔波向前,努力拚搏是為了「活著」更好,可是我們都在深耗自己的時間與生命,從未停下來迴流能量,直到生命的枯竭與失去。

雖說,肉體生命是人類維繫本源生命的家,當這個家支離破碎時,我們還拿什麼來維持自己的未來。時間的消逝從不會留下任何話語,可是我們的生命卻在枯萎的「活著」。猶如一陣寒風,讓你冷色凜凜,感受不到半點溫暖。「活著」是先愛這個感知冷暖的身體,然後才是心靈的慰籍。

「生容易,活容易,可生活不容易」這是人們暢敘的人生感嘆!

松樹的一年四季長青,會讓人類羡慕又嫉妒,本質原因,松樹為雌雄同株的植物,它的生命力不但有雄性的頑強還有雌性的孕育功能。所以它的生命是個體的完整性。

傲骨寒梅只所以在冬天開花,本質原因,梅花樹也為雌性同株的植物,它的生命力不但有自強不息的生存狀態,還有潔身自好的生活狀態,所以它的生命也是個體的完整性。

松樹為公,梅花樹為母,這是自然界神奇的物種,人類物種其實要比動植物高明多了,而我們的生存與生活狀態並不比它們優越,本質原因,我們沒有自主選擇「活著」的生活方式。

人類唯有與天地萬物相鏈接,才能活出自己的「強大」,把生命置身於浩瀚宇宙中,我們才能領悟到自然萬物為一體,這也是老子《道德經》的宇宙觀。

萬物丟失了「道」,才有有「德」;丟失了「德」,才有了「仁」;丟失了「仁」,才有了「義」……。老子說得是「萬物都有道,萬物都有德」,老子的「道德」為萬物之根本,而儒家思想的「道德」為人文倫理。

來源:每日頭條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