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秦志剛:民主轉型下的個人主義與非暴力抗爭

2016年06月15日 9:23 PDF版 分享轉發

非暴力抗爭的主旨就是不服從、不合作。弘揚個人主義,瓦解集體主義觀念,也是非暴力抗爭的一種方式,或許是急需實施的有效方式。因此,推進中國轉型只要喚醒人們的個人意識、自主意識,讓人們認識到自由的重要、民主的必要,知道更多的真相,人們自然會覺醒,當覺醒人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當局必然陷入指揮不靈的境地。他們招來的士兵不會接受他們的洗腦,不會將槍口對準民眾。他們使用的官員要麼不聽指揮,要麼陽奉陰違、要麼利欲熏心相互算計,這樣的統治系統必然很快崩潰。

個人主義,在現代文明進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從中世紀文藝復興起,弘揚人性、尊重個人獨立性成為反對桎梏的重要思想力量。其間,大量的移民從歐洲來到美洲,個人主義在這片大陸上得到幾近完美的發展與弘揚,併產生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個人主義就是以個人為中心,崇尚個人自由、尊重個性的主張,將個人的利益、存在價值等,看作重於集體的利益、社會的存在價值。

它直接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它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自由和權利的重要性,並由此形成道德原則。

個人主義在西方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滲透可以大致歸納為表現在哲學上的人本主義、政治上的民主主義、經濟上的自由主義以及文化上的要求個性獨立的自我意識等層面的內容。

個人主義強調的是每個人的權利,讓每個人充分的享受平等的自由。

建立及保證民主制度,弘揚個人主義是必須的。每個人都可以發表獨立的、批判性的意見,每個人都可以主張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而不是盲從的、被馴化的、迷失自我的意見。

尊重生命,生命高於一切,是個人主義不言而喻且不可或缺的信條。

綜上,無論是在爭取制度完善,還是在專制國家爭取制度轉型,在個人主義信念下,堅持非暴力抗爭是必然結論。

暴力抗爭,首先是把生命置於較低價值的位置。若是零散的、單打獨鬥方式的暴力抗爭,其抗爭的直接目標可能和作惡的的根源相距太遠,沒有直接關係。而且暴力抗爭的目的可能不是為了保護生命,而是其他一些較低價值的權利。

生命的價值是高於一切的,可以用生命保護的只有生命(這樣的生命才具有最高價值)。進一步來說,一個人只有自己的生命和他深愛的人的生命才值得他用生命來保護,還有根據契約(比如士兵)需要用生命保護其他人的生命或者財產。

有組織的暴力抗爭,必定是集體主義濃重的群體,更是嚴重侵害了人們的權利,它不但將生命置於危險之中,而且對行動、言論、思想都會造成嚴重侵害。

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更深層的意義是暴力抗爭對靈魂、思維方式的污染,即使在取得成功之後,它的危害仍然存在,甚至與初衷相悖。

本人曾經根據現實狀況結合歷史經驗推演暴力抗爭的過程和結局(詳文附后),這裏只給出結局:(使用暴力)而成功的,最早發動的那些人還能活著的,也會被擁立的皇上殺掉一些。而且,如果成功了,最後的結局絕大多數還是一個專制社會,與當初的追求南轅北轍。

對於成年人,每個人的權利都需要自己來維護和爭取,依靠別人來維護,這是不公平的,也使自己失去獨立性。而且,當一個人讓渡他應有的權利時,他也為專制提供了土壤。

在爭取民主或公平正義的進程中,適當的奉獻是合理和必須的。因為維護社會公正也是生命價值的一部分、是一份幸福、一種價值實現。而暴力抗爭,這種奉獻生命的行為則是走向了極端,多數情況下與抗爭者的目標是相悖的。這種行為,輕視生命,更多的關注手段、忽視終極目標的內涵、放棄對自己的付出所應有的監督。

歷史上,有多少人為了美好的目標而獻出生命,當他所在的群體取得成功后,其所作所為並非初衷,甚至相反。而此時他應有的監督和反對的權力已經隨他的生命消失了。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如果一個群體所設定的目標太遠,近期幾乎不可能實現,那麼為這個目標,個人所作出的犧牲可能是徒勞的,烏托邦式的,此時人們的奉獻可能正逐漸失去自我、失去個人應有的獨立性。而用一些空洞的口號讓人們去奉獻,是獨裁者慣用的伎倆。

所以,為遠大的目標做出奉獻要警惕,尤其奉獻生命更要警惕,不要被美好的口號所迷惑。要增強獨立性、批判性,從自己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為自己身邊的公平正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從人本主義觀點來說,過去和將來都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有現在才是真實的。

唯物論,在衝破中世紀的黑暗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但在近百年的實踐中證明,它是謬論。唯物論必然地輕視生命,排斥個人主義。唯物論強調客觀重要性,輕視主觀,必然地讓人失去自我,失去獨立性。

當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歐洲流行時,美國為什麼沒有受到影響?這個國家甚至都沒有一個像樣的社會主義政黨。而且這個國家後來還成為反對的先鋒。其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個頗有說服力的原因就是:在這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度,無神論是不受歡迎的。

美國不僅是非常宗教化的國家,還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這看起來很矛盾的兩種形態,在個人主義盛行的國度,卻是必然的。

就美國人的狂熱的物質主義而言,它由來於基督教新教的勤勞致富、榮耀的理念。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上帝通過聖靈在個人心靈做工,個人也通過聖靈與上帝直接溝通,這樣,在個人與上帝之間,不再存在神父等中間環節,而每一個信徒都是祭司。

既然人是上帝創造的,行人事,充分實現人生價值就是榮耀上帝。鮮花盛開是園丁的榮耀;農田豐收是耕者的榮耀。

現在的網路時代,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使人們能夠了解更多的事實真相、思想理論,使人們有更多的獨立性。在我寫的《談談怎樣培養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吧?》(附后)曾經寫到:「比之看書,自己的思考、實踐更重要。網上的言論和書具有同樣價值。這是一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記者、都是作者。」

過分的抬高紙質書籍的重要性是會妨礙個人的獨立性的,這在中國尤其嚴重。在中國,真正有價值的揭露專制本質的書常常被封殺。有良知的作者,為了能出書,會把真正想說的話用婉轉的語言說出來,卻犧牲了可讀性,稀釋了真話的份量,更何況還有眾多的魚目混珠的書籍。因此,反倒網路上的言論更有價值些。

同樣,網路為非暴力抗爭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非暴力抗爭中,言論的作用尤其重要。傳播真理、揭示真相,這是非暴力抗爭的重要手段,憑藉真理、真相自身的巨大力量,讓更多的人更早的覺醒。

當然,專制集團也會有相應的壓制手段,不但明目張胆地封殺、刪除、威脅、抓捕,也會喬裝打扮,散布各種謬論。更隱蔽的是,他們會將知名民運人士的錯誤言論廣為散發。這需要人們提高獨立性、批判性,增強民主理論素養,認真辨別。試舉一例:有一篇短文,是一個年紀很大的體制內的開明人士寫的,主要談64的,通篇都是體制內的思維體系語言,最後說:「我痛心的不是死人,是大好的民主進程自此進入冰封期!」

這樣的輕視生命,理由就是一個集體目標,典型的集體主義思維。大凡在專制體制內浸淫多年的,這種思維已經形成定勢,儘管覺醒后理性思考也許能壓制這種思維,等上了年紀,這種專制邏輯還是會冒出來。

集體主義思想是專制統治者用來馭民的有效手段。愛國主義、大一統思想,總是讓民眾放棄自己的利益,而這個國家卻從來不會保護民眾,它只是權貴們享樂驕奢的天堂。「穩定壓倒一切」、「主權高於人權」、「為國捐軀」。。。。。。人們奉獻的一切可能正在支持著在那堂皇理由掩蓋下的惡行。

中國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在2000多年的專制主導下,成了愚民的工具,其核心就是等級制、滅人性,自由平等是它的致命缺失。皇權思想比集體主義愚弄民眾更甚。這個觀念雖然在辛亥革命以後,得到一定的清理,但集體主義觀念仍然給中國造成極大的災難,武裝統一中國、共產主義都是這個觀念的體現。民國時期的聯省自治的曙光出現不久就被北伐給裹挾淹沒了。

在中國文化中,最典型的宣揚皇權和集體主義的文學作品應該是《三國演義》了。通篇都是殺戮和爭奪漢室正統。總人口從黃巾軍起事前的5千多萬人到赤壁之戰時降到140萬人。這樣慘絕人寰的過程很少有人提及,而津津樂道的是各種計謀。三國成型後人口有所恢復,在蜀國被滅時,在冊人口只有100萬。而諸葛亮窮兵黷武六齣祁山,這樣一個惡魔般的人物在他死後卻是以智慧化身、以鞠躬盡瘁忠君報國的形象頌揚著。

在中國,戰爭場面總是以壯美、英雄主義來渲染,以至於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希望來場戰爭解決當前的問題。他們是否想過戰爭給這個民族帶來的災難?是否想過戰爭之後可能仍然不會解決問題,還可能問題更嚴重?

大規模長期的戰爭,常常造成大的飢荒,定有人吃人的慘烈境況。在這樣一個突破人類底線的民族中,即使戰爭結束,短期內也很難見到文明的曙光。這種非人性的嗜血的戰爭思維得不到及時反思和凈化,那麼這個民族將會遭受下一輪的災難。中國一百年來苦難重重的歷史可以為證。

在世界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有專制國家的參与,而民主國家之間幾乎沒有發生過戰爭。有一次大家在一個網群里找這樣的反例,只找到一例,即美國獨立后不久和英國在加拿大發生的戰爭,並且這一例也不算很嚴格的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如:加拿大是殖民地、美國剛剛獨立民主體系並不完善等等。

自中世紀以來,現代文明是越來越重視人性的。基督新教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據我觀察,在中國的基督教,無論是官方控制的,還是民間自發的,都有著濃重的集體主義情結。對此,我尚未做深入的觀察思考,只能提醒:當基督教與集體主義結合時,那就回到了中世紀,決定著一個黑暗的前途。

當國內的基督徒宣揚「現代文明起源於基督文化」時,這固然不錯,但很容易讓人忽略這樣一個事實:自由、平等、人性、民主這些普世價值,是基督新教作為天主教的抗議派而提倡和發揚的。

個人主義是社會合作的最高實現。合作是個人能力充分展現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強求。曾經看到有人用大雁群體的飛翔要比單隻飛得遠來證明集體合作的必要,其實,這樣的群體首先是個雁的能力發揮,每個大雁都有翱翔天空的能力,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群體位置。

個人主義不僅規定著個人與集體的關係,而且也影響著小的群體與所屬的大群體的關係。美國各州便有著充分的自治,各國也有充分的獨立性。在這樣一個遍布獨立、自治、個性的土壤里,專制的種子是無法萌芽的。

個人主義反對集體主義,淡化國家意識,使得各國更容易聯合與合作,因為在這裏,國家的存在和聯盟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保障每個人的權利、自由、幸福。

歐盟內各國,把許多原來屬於國家不可讓渡的權利都給了歐盟,如經濟、軍事、外交。聯盟內的人們可以自由的穿越國境。這在5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人們相信只有靠戰爭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人們已經在非暴力的努力下做到了。個人的無限潛力,不僅表現在經濟活動中,也表現在社會活動中。它也同樣會在推動民主進程中發揮巨大作用。

非暴力抗爭的主旨就是不服從、不合作。弘揚個人主義,瓦解集體主義觀念,也是非暴力抗爭的一種方式,或許是急需實施的有效方式。

真正的力量來自它所轄制的那些人的認同,而不是來自對他們的暴力威脅。對於人口眾多的中國,僅僅靠武力和嚴密的組織是很難統治的,必須有民心支持才行。再像以前那樣靠愚民來竊取民心已經不可能,現在已經是網路時代。

只要喚醒人們的個人意識、自主意識,讓人們認識到自由的重要、民主的必要,知道更多的真相,人們自然會覺醒,當覺醒人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當局必然陷入指揮不靈的境地。他們招來的士兵不會接受他們的洗腦,不會將槍口對準民眾。他們使用的官員要麼不聽指揮,要麼陽奉陰違、要麼利欲熏心相互算計,這樣的統治系統必然崩潰。

2016年5月25日于濟南

附錄

關於使用暴力問題

這是一條不歸路,憑想象就知道,國寶們會怎樣的防範著,ta們會使用各種手段收集這些人的信息,包括釣魚。

也許有個人和你談得很投機,商談怎樣的計劃,當然要保密不要告訴任何人,還要編個給親屬說明長時間不聯繫的理由,然後你就永遠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你,更沒人去找你。

就算你能逃過這一關,想聯繫到同道還是很難,好不容易聯繫到的裏面只要有一個不可靠,那就是滅頂之災,到這裏你能生存下來的概率算50%。

如果你的團體還活著,首先要嚴格保密,還要相互防著,稍有不慎被懷疑,也就完了,條件好的把你幽禁,不好的那就只能斃命,不可能讓你回來。

記住,這些人是輕視生命的,對同道的生命也不會太珍惜。

如果這個團體幸運,能夠壯大,還要遭遇內部政治清洗,想想共檔的AB團吧。到現在你能活下來的概率有多少?算30%吧,這還沒有說到付諸實際行動。

歷史上靠暴力造反的,活下來的人很少,大多是失敗,全軍覆滅。而成功的,最早發動的那些人還能活著的,也會被你們擁立的皇上殺掉一些。而且,如果成功了,最後的結局絕大多數還是一個專制社會,與你當初的追求南轅北轍,倖存者只能無奈的享受著榮華富貴,能這樣享受的人我估計不到5%。
2015.6.10

談談怎樣培養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吧?

1、多參加討論,認真對待和你觀點有異的觀點,不能因為討厭對方,就忽略對方的觀點,甚至謾罵,搞人身攻擊。

多思考,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尤其是那些看起來都正確卻又相互矛盾的論斷,需要你自己來思考解決。多參加討論是激勵思考的有效方式。

2、要有批判思維,不要人云亦云,無論看書還是看文章,要有一個懷疑的思維,蔑視權威,敢於挑戰權威。

你的親身經歷、體驗是最可靠的。如果你看到的文章、言論和你的經驗、思想不符,不要盲目相信,要保持懷疑。

看書是必要的,但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看完一本書,沒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和自己的思想體系融合在一起,那看了也是白看(沒消化、囫圇吞棗)。

比之看書,自己的思考、實踐更重要。網上的言論和書具有同樣價值。這是一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記者、都是作者。

3、尊重事實,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有意的忽略某些事實或誇大你喜歡的事實。
討論問題,不要屁股決定腦袋。不要因為你喜歡某個人、因為情面、因為虛榮,就極力維護某個觀點,而忽略一些基本事實和邏輯。

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思維很有害,它容易使人走極端。現實是有許多中間地帶和交叉形式。經常看到有人根據個人喜好把人分幫別派,就是這種思維的表現。

4、不要只看名人怎麼說,不要只看書上怎麼說,要相信自己。一個論斷的正確與否,與說話人的身份地位無關。也就是說,不要拿身份地位說事。

5、說話要有邏輯性,概念清楚、給出的結論能自洽,不要自相矛盾(包括前後矛盾、言行不一等等)。

討論問題,不要猜測對方動機,也不要用自己的動機作依據。猜測動機很隨意,給一個好的動機,結論就正確,給一個不好的動機,結論就錯誤,結論也必然是隨意的。

討論問題時,給的結論要有依據。這樣的討論才能深入,直到給的依據是大家(至少是雙方)公認的結論和事實,這樣更易達成一致的結論,也更可能接近真理、真相。

2015.10.29

轉自:民主中國

來源:新公民運動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喬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