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美国史话(十八)合众为一、联邦建立

2017年01月04日 11:30 PDF版 分享转发

记者/主持人:方偉

2016年8月29日 节目时长:12分14秒

上一集中,我们讲述了国父荣极身退的故事。华盛顿在美国人心目中,简直就是神一样的人物,人们甚至忘记了他也是人,也会有缺点。可是这个近乎完人的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中对一件事特别头疼。什么事呢?就是当时这13个各自为政,不听指挥。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殖民地不听话,因为当时的美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也没有一部能约束所有人的法律。每个殖民地自己就是一个小国家,所以相当于是13个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大概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欧盟。只不过是因为遇到了共同的敌人——,大家才自发组织起来。那个时候,美国没有统一的,只有一个叫《邦联条例》的东西,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英文叫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这个“邦联”,confederation,它跟“联邦”的英文federation就差一个前缀,但意思很不一样。要理解这儿的妙处,我们得扯点题外话。在西方政治学中,国家体制,或者我们常说的国体(form of state),如果按照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加以区分,那大致有三种:如果地方权力完全由中央授予,地方没有自己的法律和税收标准,就叫单一制国家(比如日本、意大利、还有中共统治下的中国)。如果地方拥有相对自主的权力,尤其是可以拥有本州的法律和税收,但是地方不能拥有国防和外交权的话,那就叫联邦制(比如今天的美国、德国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要讲的confederation,邦联体制。其实,很多人对这个邦联能否称作一个国家是有疑问的,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每个成员都是完全独立的主权国。这种邦联体制,19世纪曾经在欧洲出现过,但是今天很少见了。那时的普鲁士邦联、瑞士邦联,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邦联体制下成员国之间的纽带太弱了,不堪一击,所以它注定不会长久。尤其是普鲁士,当时你要从东头进点货,穿到西头去买,得经过十多个小国,换十多次货币,交十多次税,特别麻烦,很多人还没走一半呢就得气死。当然啦,后来普鲁士和瑞士这两个邦联都走向了联邦制,和今天的美国差不多。这种邦联体制的国家,都是命途多舛,要么土崩瓦解了,要么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联邦制甚至是单一制。也许是唯一的例外,阿联酋(阿拉伯联合酋长邦联国)一直走到今天,依然还是一个邦联。

好,我们回到美国。不对,还不能叫美国,是13个殖民地组成的邦联。当时的这个《邦联条例》,是13个殖民地共同签署的一份协议,它没有指定要组建中央政府,没有制定法律,更没有推选总统。但这个《邦联条例》也不是一点作用不起,它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国会。不过国会权力非常有限,只能向13个州提供意见,请求它们采取行动,却不能命令他们做什么。独立战争还没结束,华盛顿就意识到邦联体制是不可能长久的。他看到将士们是经常缺吃少穿,没有药品、毛毯,甚至没有武器弹药;管哪个殖民地要点钱都像求大爷似的。华盛顿给国会写信中,愤怒的情绪经常溢于言表,他写道 “我们生病的士兵赤身裸体,健康的士兵赤身裸体,被英国人俘虏的士兵也是赤身裸体。” 等独立战争一结束,这种体制的缺点就更加暴露无疑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上都出了问题。华盛顿再次看到,《邦联条例》下的美国毫无希望。他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说,“我认为这样的国家无法存在下去,除非有一个中央政府,统治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州的政府统治这个州一样。” 华盛顿这么急切地想解决问题,的确是因为战后的13个殖民地太不团结了。它们各自为政、互相排挤,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陆军,其中有9个殖民地还拥有自己的海军。他们利用这些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防范其他的殖民地。比如,通过一项立法,规定可以扣押不向弗吉尼亚纳税的船只。这里的“船只”,指的可不是来自英国和西班牙的舰队,而是来自、麻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的商船。

不止是华盛顿,亚历山大·和詹姆斯.麦迪逊也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些建国元老们的确远见卓识,他们早就看透了,想要保证革命成果不丢,就必须得建立一个强大有力的中央政府。汉密尔顿是一个律师,在独立战争期间他曾是华盛顿的助手。战争还没结束,汉密尔顿就呼吁各个殖民地,说咱们开会吧,共同商讨组建一个中央政府。他把这种理念,通过书信、讲话、报纸等各种渠道加以推广。麦迪逊比较关注的是经济纠纷和民生问题。我们上集中讲过,当时美元在不同地方的面值相差很大。一美元在南卡罗莱纳能换32先令,到了纽约就只值8先令了,这和19世纪的普鲁士有得一拼。货币不统一,经济没法搞,要不为啥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马上就统一货币呢。不光建国元老们觉得美国前景堪忧,欧洲人也这么看,他们认为美国正在走向无政府状态。

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把国家的统一叫“车同轨、书同文”。中国人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从周天子那会儿就有了“天下”的概念了,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天下”,是一家人。可美国的情况不一样,大家当年来这儿目的都不同。最早是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来的,后来有人是为做生意赚钱来的,还有人纯粹是为了探险来的。这儿没有他们共同的祖先、没有孕育出共同历史的土壤,大家都是新人。来在这儿的时间这么短,彼此的不同又这么多,想凭空制造出一个“统一”来,谈何容易?但美国人很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我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叫one out of many,中文翻译成“合众为一”。不过,看这13个殖民地的状态,那会儿好像只有many,怎么合众呢?转机出现在1786年。

这一年,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两个殖民地的代表们开会,讨论沿着两州边界开辟新土地的问题。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开辟新土地事关重大,已经超过了两个州能够解决的范畴。于是有人提议,应当邀请特拉华和宾夕法尼亚的人一起过来讨论;又有人提议,应该让13个殖民地的人都来参加,因为这事可能关系到任何地方。这个主意被大家接受了,会议地点定在马里兰的安纳波利斯。会议虽然如期召开了,但是完全没有达到预想的规模。在13个殖民地里,只有5个派了代表,还有4个虽然推选了代表,但代表没有来,另外4个根本连代表都没选。虽然大家积极性不高,但到会的人都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个起点,应该扩大会议的规模。于是,他们指定纽约代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把这一结论写成文字,发给所有殖民地的议会,邀请他们参加次年5月,也就是1787年5月在召开的会议。汉密尔顿在文稿中说,这次会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制定一部美国宪法。

大家都觉得,费城的会议有一个人要是不来,估计也和上回差不多,起不到啥作用。这人就是华盛顿。不过华盛顿本人并不太想去,因为他当时患有风湿,家人身体也不好,而且还要照顾弗农山庄的生意。他早就说过,对当官不感兴趣,已经退了,不想管你们那些破事。不过,华盛顿的确看到当时美国再这么一盘散沙就得玩完了,所以他合计来合计去,还是决定参加。除了他自己很想让美国真正统一起来,他的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詹姆斯·麦迪逊,一个是埃德蒙.伦道夫,两人都极力劝他赴会。华盛顿出于对他们的信任,最后同意作为弗吉尼亚的代表到费城去。

因为华盛顿来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到场了,这次会议就变得举足轻重,大家也很重视。麦迪逊力劝华盛顿去,他自己更是夜不能寐地盼着要去。麦迪逊是所有人中第一个到费城的。他虽然不善言辞,但说话很有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他博览群书,从古希腊一直到他那个年代的书,都读过,搁到现在就是个文艺青年。他到费城也是有备而来,会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还随身带了几百本书(虽然不知道看没看),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舌战群儒。也难怪他这么有劲头,华盛顿来了嘛。有华盛顿的支持,麦迪逊当然信心倍增。

可想而知,这次费城制宪大会的现场肯定是十分热烈。想知道会上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发生吗?我们下集再说。

**************************************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