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做最坏打算:与病毒长期共存……

2020年04月18日 9:32 PDF版 分享转发

文: 今纶 

前,我儿子一放学就在某讬管机构做作业。如今因为疫情,这个讬管一直没有营业,当然也就没有收入,讬管的陈老师是个负责任且心直口快的好人。

昨天,她在群里要给家长退款,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讬管什么时候能运营,房租要交,而且员工的工资要付。家长们纷纷拒绝退款,表示要支持陈老师,看得人眼泪涟涟。

大时代的小人物只想活着,但是活着并不容易。

不止讬管,我知道艺术培训、电影院、外贸还有好多行业都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这背后是亿万普通人的生计和饭碗。这一年真难,真希望它早点过去。

现实也很残酷:据媒体公开报导,14日,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在顶尖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预测,新冠将再次卷土重来,因此社交隔离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各国的“新常态”。

CNN援引研究报告:社交距离措施应持续至2022年

当下,各国都在讨论如何开放经济,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急于在5月1日前“解封”,但根据这份研究,一次性“解封”或许将不会成为现实。

远离需要聚集人群的行业

数据显示,2020年初至今,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2019年全年注销或吊销数量的1.78倍;今年前两个月,影院类企业新增不到8000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新增数量下滑25%;全国影院票房几乎归零,大量剧组暂停工作,不少已运作项目的前期剧本创作及后期制作也有所延缓。关于影视公司的注销或者吊销,我知道有税务的原因,但影视业的萧条也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外贸,这个已经不用列举数据了。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还有网友提到了更微观的小酒店和养殖户的状况,他说:很多小酒店春节前采购了几千斤食材,全砸在手里了,散养户卖不出去的牲畜只能饿死或扑杀,真的惨。

某博士去年年底在深圳投了三个项目:舞台表演、茶馆、餐饮,投完之后,他就遇到了疫情的爆发。最近,他离开深圳回老家了。

不过,这个时候怨天尤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怎么活下去?我们该吸取什么教训?

刚刚收到微信群提醒,其实几天前,教育局就发布了复课防控疫情工作指引,其中明确提到: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应设置2个临时隔离室……
这是不是意味着陈老师的讬管机构有救了?讬管家长的微信群一片欢乐,如果没有讬管,家长们不知道怎么办,工作和生活难以兼顾。虽然说还是要等正式和更明确的通知,但至少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有序复工,科学防疫才是正确的方向。

有个段子说:在深圳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是0.005%,死亡率是0.001%,在深圳不工作的死亡率是100%。这当然是个段子,但是充分说明,很多人已经穷疯了,已经hold不住了。
其实,已经不用提醒:需要和人接触,需要聚集人群的行业至少今年不要碰,无论投资、参股或者其他,这是疫情带来的惨痛教训。

疫情拓展了因特网需求通道

电影院奄奄一息,但是美国公司奈飞的股价在高飞。为什么?奈飞提供视频内容,是流媒体中的佼佼者。根据Evercore ISI的研究,奈飞应用程序的下载量在3月份直线上升。

是的,我们会比以前更深度地依赖因特网,基于因特网的任何与民生有关的高频需求都有机会得到大幅度增长。但是需要线下实施、体验的除外,比如订票APP,虽然也是因特网企业,估计够呛。因为它们是与旅行、紧密契合在一起的因特网企业,而旅行、看电影目前还是“高危行为”。

疫情之下,人们对办公物理空间的需求会越来越弱,这会导致写字楼、商舖销售的持续疲软,这本来是行业的软肋,如今更是成为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由此延伸开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尤其是与设计、新媒体以及软件有关的中小企业,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现金流持续为负,不得不退出写字楼,处于宅家办公的状态。
疫情不彻底消除,他们的现金流就很难有起色,这会带来深刻的行业变化:soho人群“被迫”扩容,而与soho有关的服务、产品将会大行其道。比如更适合soho的简单办公桌椅、小型复印机以及更清晰且免费的视频会议APP。

至于视频网站、电子书、电子游戏的流量走高更是众所周知的。

疫情关闭了部分现实中的商业通道,却无意中拓展了更宽广的因特网需求通道:站在风口上的浙江,2月份的财政收入几乎没受影响。有条件的企业、公司、城市、省份要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卡住因特网的垂直入口”,可以是用技术,也可以是用内容,卡住了就可以收获因特网红利,卡不住,就要承受收入持续走低的后果。

如果你遇到一个能切实解决个人问题的项目、方向,且有高频需求,不妨保持关注。

关注小众高端的方向

正如我们所知,以往靠走量赚钱的餐饮业、酒店业会继续承压。

但是,一批小众高端、私密且极其注重卫生条件的行业、企业在经历过震荡之后会平稳,然后爆发。为什么?因为从绝对数量上来说,中国有钱人太多,你也可以说部分中国人真的不缺钱,关键是,你能否打开他们的荷包,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类似“上海2000万元豪宅排队抢,深圳4000万级公寓秒光”这样的新闻里,当然有炒作、捂盘以及饥饿营销的成分,但是我想说的是,中国有钱人的绝对数量真的很多,尤其是一线城市:
《2019胡润财富报告》显示,上海拥有1亿元以上资产家庭达到1.58万户,按户均3人计算,涉及4.7万人,占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的2‰;拥有3000万美元(约合2亿人民币)以上资产家庭达到1.13万户,按户均3人计算,涉及3.4万人,占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的1.4‰。

如果你是行业高手,如何服务好富人,如何用极致的卫生环境、条件吸引富人光顾,无论是会议,还是用餐,又或者是纯私人交流,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富人们不怕花钱,他们惜命,而且他们愿意为健康付出高于市场价格的服务费用。

他们有社交需求,他们的生意、人脉都会让他们憋不住,他们不可能完全依赖线上会议和电话办公。因为有各种需要,他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冒一点疫情风险,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线下环境,人越少越好,这就是商机。

比如,一个每天只接待10位客人,且需要提前预约的高档餐厅,其所有条件都达到最高疾控标准,其就餐环境又非常舒适、优雅、开放且空气清新,收费就应该很高,富人们甚至可能希望越高越好。当然,菜品必须一流。

做客单价高且品质高的生意,是疫情下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方向。前提是创始人有人脉、眼光和足够的资金。

疫情提升的地位

我提醒要充分重视和生物医药有关的机会,包括但不限于就业、投资机会。

这一轮疫情带来两个现实认知:其一,部分城市、区域在医疗健康方面缺人才、缺资源、缺技术,所以连一些猎头公司都在节后放弃了房地产方向的业务,转而主攻生物医药方向的人才招聘和挖掘。部分生物医药公司涨薪、进人,一片红火。和疾控沾边的东莞某口罩材料厂最近就对客户贴出“最牛”公告:你们(客户)再给我打钱,我就报警!

机会真的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以前可能是靠其他行业,包括房地产、线下娱乐、餐饮等推动GDP增长,未来,生物医药的比例可能会高一些。

其二,政府层面也有通过投资提升基础医疗设施、场地不足的需求,这后面是行业的投资机会,也是与基建有关的机会。

而且由于疫情在个别区域并未彻底消失,这个机会只会得到持续加强。落地到区域来说,如果本地的生物医药、医疗资源本来就在区域有优势,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大幅度提升产业链,强化城市在区域内的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先优势,具体可以参考一下新加坡模式。

我们仍有机会冲破疫情阴霾

对于病毒,我们不要奢望它明天就会消失。病毒让我们失去了很多自在的时光,除了抱怨,我们不得不学会与其共处,因为对病毒的惧怕要比病毒本身可怕。

在国内疫情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打起精神,面对时代洪流的冲击,面对行业的剧烈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与压力。

抓住机会,适应变化,就有可能脱颖而出,依靠创新的模式与产品将自己与客户紧密链接在一起,认真做产品,提供卓越的服务,依然有很大的机会冲破疫情阴霾迎接个人和企业的新台阶。

2020年,谁都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熬下去,而且都能熬出头。

有人说,世界变化太快,看功夫财经才能跟上时代。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