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对付高温天气,还是老祖宗绝

2022年08月30日 9:13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新现代聊斋 作者: 余少镭

天气太热,高温持续不下,暑气伤人怎么破?

电力时代,高科技的应对办法就是,减少用电负荷。因为现代人都知道,所有的电器都会发热,只要尽可能多的电器都不运转,气温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限电虽然会给民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爱国民众应该都明白,这种影响是暂时的,是为了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而必须付出的小小代价。所以还是胡先生说的好,“外滩虽暗了些,暗得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如果说,全国只有一个人深明大义的话,此人非胡先生莫属。

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电可以限,碰到持续怎么办?

放心,咱自然有比限电更简单有效、又不影响民生的做法。

·秦本纪》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二年”是指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从秦襄公算起,秦德公是秦国第六代领导人,也是著名的春秋霸主秦穆公之父。

注意“初伏”这个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现在都知道,“”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初伏是第一伏,然后是中伏、末伏。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初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止。“庚日”是农历干支纪年法的一个时间名词,干支即十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庚”是十天干之一,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也就是说,初伏的时间是十天,这是固定的。比如今年的“初伏”,就是从农历六月十八(公历7月16日)庚午日开始,到农历六月廿七(公历7月25)共十天。然后从农历六月廿八开始,就是中伏了。

初伏十天,末伏也十天,但中伏就不一定了,可能是十天,也有可能是二十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

如果觉得太复杂,那是因为你的智商跟不上老祖宗,没关系,咱先搁下,只需知道一点就好:今年,2022年,中伏刚好就是二十天。所以今天,8月24日,农历七月廿七,就是今年“三伏天”的最后一天,明天就“出伏”了。

也就是说,今年最热的时候结束,明天开始就凉快了。

这么一想,是不是“心里暖乎乎”的?

但你要真的这么以为,那你就“中zhòng伏”了。天气预报说,高温天气还将继续,请做好继续限电的心理准备。

现在就想问,看到这预警,你心里到底是“暖乎乎的”,还是“凉嗖嗖的”?

当然这取决于身份、心境。比如,普通老百姓,不限电能开空调,哪怕能开电风扇,身体凉嗖嗖的,心里感受才是暖乎乎的。但像胡先生这种特殊材料打造的人,感受跟咱就不一样,他身在空调房里,遥望东方,看到上海外滩停电,气温再怎么高,心里也是暖乎乎的。

这种由身份地位造成的心理冷暖差,水浒中一首民谣说得最形象: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扯远了,说回“伏”这个概念,它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就是秦国的那位秦德公。

裴骃《史记集解》引学者孟康的话,注释这句“(秦德公)二年,初伏”,如是说:“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

六月开始进入“伏天”这种说法,商、周的时候都没有,是这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那为什么不叫“热天”、“暖天”,而叫“伏天”呢?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天太热了,人都得躲起来避暑,所以叫“伏”。

那么,除了“伏”起来,还有什么办法来防止天太热造成的伤害呢?

有,应该也是秦德公发明的,那就是紧接在“二年,初伏”后面的四个字:“以狗御蛊。”

还是《史记正义》,这么解释这一句:“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爱狗人士或动物保护主义者慎阅)

磔,音zhé,意思是“分裂牲体以祭神”,就是把当作牺牲的牲畜杀了,肢解,再拿去祭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得详细些:“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

“初作伏”,有个“作”字才对,第一次提出“伏日”这个概念,杀了狗,肢解后挂在秦都的四个城门祭神,祈求神明帮消除会热死人或者会造成瘟疫的“热毒恶气”。

为什么非得是狗,猪牛羊不成吗?

不成。《史记正义》说了:“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

狗是阳气最旺的牲畜,只有它的热血才能辟除“热毒恶气”(某些地方至今流行的“夏至吃狗肉”的风俗,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你看,咱老祖宗就是这么充满智慧,唔到你唔服。

后来,由秦德公肇始的“伏日祠社”活动就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定名为“伏祭”(或伏祠),成为朝廷和民间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同时,“天太热,杀狗防暑清瘟”就成了我们灿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好使吗?

至少比莲花好使吧。反正,廿四史里面,真的没见到关于热死人的记载。宋蒙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伏祭不再被官方重视,渐渐式微,到了满清乾隆八年(1743),还没到入伏,就有了十二天热死过万人的记载。

在民间,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条狗能够被证实对防暑清瘟有作用,但这不影响咱老祖宗一到夏至或入伏就杀狗吃肉,所以,民谚中才有了“狗怕夏至,鸡怕冬至”的说法。

当然,我们今天既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跟现代文明接轨,虽然磔狗比限电更不影响国计民生,但也不建议用如此不文明的做法来对抗“热毒恶气”。毕竟,咱们历史悠久的祈禳文化最重要的在于对神明的敬意,心诚则灵,就像秦德公的后代秦献公发明用陶俑代替残暴的活人殉一样,现在,象征性的封杀一些平时就喜欢狂吠或擅长叼盘的“阳畜”,应该也是能收到“禳却热毒”的客观效果的……

一念及此,虽然被吓醒过来,但心里还是暖乎乎的。

2022-08-24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