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被共匪處決的242名國民黨高級將領

2017年12月05日 7:17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團結在線

1949年後,中共進行了一場鎮壓反革命的運動,這些被殺、被關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幾乎全部參加抗日戰爭,其中不少高級將領都是抗日名將,民族英雄。被殺242名民國高級將領中,,其中上將與辛亥元老5名、中將 78 名、少將159名。

上將與辛亥元老

1、何海清辛亥革命元勛(1875–1950)上將 1950年處死。
何海清,字鏡寰,1875年5月出生,湖南湘潭人。早年投入清軍中當兵,1904年被保送入日本士官學校第四期學習,次年經黃興介紹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國後分派雲南第七十五標一營任隊官,旋入雲南講武堂,結識蔡鍔、朱德等。1911年升任第七十五標一營管帶,不久參加雲南辛亥起義。雲南光復后先後任雲南北伐軍第一大隊長、聯隊長、黔軍第五旅九團團長。

民國成立后授銜少將,任滇軍第八團團長。1915年底參加護國戰爭,任蔡鍔的護第一軍第二梯團第四支隊長,在納溪等役中卓有戰功。護國戰爭勝利後晉升陸軍中將,升四川陸軍第六師第十一旅旅長。1917年參加護法,先後任靖國第一軍右翼司令、滇黔川靖國軍前敵總指揮、靖國軍第八軍第一師師長,在四川作戰。1919年夏回滇,先後任雲南第一衛戍區總司令、東南邊防督辦兼剿匪總指揮官。1923年出任滇南鎮守使兼建國第六軍軍長,晉陞陸軍上將。

 2、宋鶴庚辛亥革命元勛(1883–1952)上將。1952年死刑。
宋鶴庚,字皋南,1883年生,湖南湘鄉人。1902年考入湖南陸軍學堂,畢業后赴日,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九期步科學習畢,在日本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后參加辛亥革命,光復后歷任湖南都督府第三科科長、鐵道守備連長、營長。1913年與1916年先後兩次參加討袁,護國戰爭勝利後任湘軍第一師三團團長。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在湖南與北洋軍作戰,晉陞第一旅旅長。1920年驅逐張敬堯后,任湘軍第一師師長,成為譚延闓系湘軍的中堅骨幹。1921年出任援鄂自治軍總指揮兼第一軍司令,進軍,與北洋軍閥王占元、吳佩孚作戰。1923年隨譚延闓入粵投孫中山,被任命為湖南討賊軍湘軍第一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建國軍北伐軍中央總指揮等職務。1925年孫中山的北伐因南北軍閥的夾擊而失敗,宋鶴庚憤而辭職,脫離軍界。之後開始往政界發展,1929年被任命為湖南省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1931年發表為軍事上將參議。不久辭職回鄉,閑居上海、長沙、湘鄉,以繪畫、學佛、遊山玩水自娛。

1950年開始,時宋鶴庚居住于上海的女兒家,被上海公安機關逮捕,押解回湘鄉。1952年1月,湘鄉縣人民法庭以宋鶴庚「曾充任匪軍師長、軍長、省建設廳長、上將參議等職,一貫危害人民,反抗革命……」等罪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3、夏之時辛亥革命元勛(1887–1950)1950年槍決。
夏之時,字亮工,四川合江人,1887年出生。早年留學日本東斌學校,並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后入四川新軍,在第十七鎮任排長。1911年11月領導四川新軍一部在龍泉驛起義,后被推舉為四川革命軍總指揮、蜀軍政府副都督。民國成立后辭職再赴日本留學,其間曾加入中華革命黨,參加討袁。1917年回國參加護法,就任靖國招討軍司令,在川南作戰,1920年曾出任川西護法軍總司令。四川護法失敗後退出軍政界,隱居成都辦學,1928年赴滬就醫。1938年為躲避日軍,返回合江,研究佛學及文物古玩,不問世事。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捕,10月6日以「組織策劃土匪暴亂」罪名被槍決。

夏之時是四川新軍中最早的同盟會員,在辛亥革命中首先率領一部新軍舉起義旗,造成全川迅速光復,功不可沒,是川籍辛亥元勛中的重要人物。以後參加過討袁、護法。待後來國共之爭起,他早已退隱江湖數年了,但他亦被中共殘酷殺害。

4、鄧玉麟辛亥革命元勛(1881–1951)1950年處決。
鄧玉麟,號炳三,土家族人,1881年出生於湖北省巴東縣。1894年投入清軍中當兵,后入新軍第三十一標,繼升為炮八標正目,1908年由孫武介紹秘密加入共進會。之後離開軍隊,但仍在武昌、南京等地做運動新軍的工作。

時武昌革命思潮蓬勃高漲,反清秘密團體紛紛建立。1910年春,鄧加入孫武、焦達峰組織的共進會。鄧以酒店經理身份作掩護,廣納新軍士兵入會。幾個月內,共進會在新軍中迅速發展會員1500餘人。

宣統三年,共進會和文學社達成協定,所有會員一律以革命黨人的身份,同清王朝拚死活,定於中秋節舉事。在議定軍政府組成人員時,鄧為軍政府調查部正部長、軍事常駐籌備員,負責起義前的聯絡、彈藥、軍旗、符號、文告和給外國領事館的照會等項工作。

1911年8月19日晚7時,武昌城內工程第八營打響首義第一槍。鄧玉麟親自率領南湖炮隊進城作戰,打響了辛亥首義第一炮,從而一舉奠定了勝局。鄧與吳兆麟等登蛇山,集大炮向督署轟擊,以援助衛步隊進攻。

湖北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后,鄧等主要成員在諮詢局大樓辦公,任軍務部參謀,與黎元洪共商大事。為抵抗清軍反撲,鄧玉麟后出任步兵第七協統領,奉命固守武昌沿江一線,為保衛首義之區做出過重要貢獻。民國元年,軍務部將協擴為鎮,鄧為第四鎮統制,后改任為師長。南北議和后,鄧為南方九省代表之一常住北京。民國二年二月十八日,總統府給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有功人員授勛,鄧被授予二級嘉禾章,二級紋虎章,領陸軍中將銜,任總統府高級顧問。

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欲委鄧為政府咨議長,鄧堅不從,隻身到上海,圖團結海內外力量反袁。

孫中山護法運動興起后,鄧即赴廣州,任廣州護法軍大元帥府參軍。民國十五年,鄧任北伐軍左翼軍第一路軍司令,攻荊沙,克宜昌,直抵長陽、五峰。

北伐之後脫離軍界,寓居上海。抗戰爆發后拒絕日人收買,遷居武漢。武漢淪陷后又遷居長陽,1943年回到家鄉巴東居住。在各地期間曾於多處籌資興辦學校、實業。民國三十五年,鄧任第一屆「國大」代表。

大陸淪陷前夕,中國國民黨派員至大石橋勸鄧離開大陸,鄧不從,留駐家鄉。1950年底在鎮反運動中被捕,次年春以「組織反革命暴動」的罪名被處決。

鄧玉麟是湖北新軍內較早的革命黨人之一,在革命后的湖北軍政府中地位不低,是軍政府初期決策機構謀略處的成員。他是湖北民軍初期的八個協統之一,後來又是八個鎮統之一(大名鼎鼎的熊秉坤只做到協統)。辛亥以後參加過護法、北伐,以後退隱。因此,他在歷史上與中共並無仇怨。到1949年大陸淪陷前夕,像鄧玉麟這樣的高級別辛亥首義人士已經不多,故國府曾派人動員其去台。辛亥革命元勛級的人物亦被中共殘酷殺害。

5、宋鶴庚字皋南,護法健將1883年生,1952年死刑,立即執行。」
宋鶴庚,字皋南,1883年生,湖南湘鄉人。1902年考入湖南陸軍學堂,畢業后赴日,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九期步科學習畢,在日本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后參加辛亥革命,光復后歷任湖南都督府第三科科長、鐵道守備連長、營長。1913年與1916年先後兩次參加討袁,護國戰爭勝利後任湘軍第一師三團團長。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在湖南與北洋軍作戰,晉陞第一旅旅長。1920年驅逐張敬堯后,任湘軍第一師師長,成為譚延闓系湘軍的中堅骨幹。1921年出任援鄂自治軍總指揮兼第一軍司令,進軍湖北,與北洋軍閥王占元、吳佩孚作戰。1923年隨譚延闓入粵投孫中山,被任命為湖南討賊軍湘軍第一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建國軍北伐軍中央總指揮等職務。1925年孫中山的北伐因南北軍閥的夾擊而失敗,宋鶴庚憤而辭職,脫離軍界。之後開始往政界發展,1929年被任命為湖南省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1931年發表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不久辭職回鄉,閑居上海、長沙、湘鄉,以繪畫、學佛、遊山玩水自娛。

1950年鎮反開始,時宋鶴庚居住于上海的女兒家,被上海公安機關逮捕,押解回湘鄉。1952年1月,湘鄉縣人民法庭以宋鶴庚「曾充任匪軍師長、軍長、省建設廳長、上將參議等職,一貫危害人民,反抗革命……」等罪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中將

1、糜藕池(1897–1951)中將。1951年7月在鎮反中被處決。
糜藕池,別字濟民,1897年生,貴州畢節人。早年加入黔軍,1916年護國戰爭中隨蔡鍔入川。1925年1月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習。參加東征與北伐,任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一團三營三連排長,第五期入伍生總隊連長,第七期學員中隊長,第八期步兵第一總隊步兵二隊中校隊長,第九期步兵一團營長,第十期學生大隊長。1930年起任中央教導第二師四團團附,第三師第九團副團長。1935年任第八十五師第五0六團上校團長。1937年忻口戰役后升任第二五五旅少將旅長。1939年調第一戰區戰干團任學生總隊長。不久任第九十四師中將副師長。其間曾入陸軍大學戰術訓練班受訓。1941年至1945年任貴州軍管區編練處少將處長兼貴州省保安幹部訓練班教育長。1946年任首都警察廳西郊警察局簡任局長兼首都警察學校學生總隊長。1947年11月27日陸軍晉任少將。1948年秋返回貴州,任貞豐縣縣長。1949年任川黔公署獨立第一師師長,不久率部起義。1951年7月在鎮反中被處決。八十年代平反

2、謝崇階(1904–1951)中將,1951年9月10日在四川樂山被處決。
謝崇階(1904—1951)號升安,四川雷波人。四川大學法政學院畢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3期步科肄業。1929年赴日本留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棄學回國,任第28軍7師參謀,1932年任第28軍7師軍事教導隊隊長,後任教育科長,1934年任第28軍3師參謀處長,1935年任中央軍校成都分校中隊長,抗戰爆發後任自願兵團補充2團中校團附,1938年任中央軍校成都分校戰術教官,1939年任自貢市警察局局長,1942年任四川省軍管區司令部徵募處處長。1945年任榮威師管區司令,後任四川省軍管區參謀長,1949年12月初任川西師管區司令,12月底在四川樂山起義。後任四川省雷波縣各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雷波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1年9月10日在四川樂山被處決。1984年予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身份。

3、彭曠高 (1902–1951)中將。又名光霽、運鴻,湖北天門人。北京陸軍通信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特別班第2期畢業。1927年2月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交通處第13通信所所長,後任無線電通信總隊總隊附,1933年任交通兵團團附兼通信營長,參加圍剿中央蘇區,1937年9月任第15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旋任第54軍參謀長,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秋任陸軍通信兵學校教育處長,1939年任西南遊擊訓練班教務處長,1940年10月任湖北省第1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併兼任湘鄂贛挺進軍鄂南指揮官,1942年任第6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43年春任第29集團軍參謀長,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5月任湖北省第7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併兼任鄂湘川黔邊區第1清剿區指揮官,1945年8月任湖北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調任湖北省第6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併兼任湖北省第3、5、6區聯防指揮官,1948年任中央訓練團辦公廳中將主任,1949年2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10月任第3兵團副司令官, 12月26日在四川金堂參加起義。後任解放軍西南軍區高參。1951年9月26日在湖北天門以反革命罪被處決,1982年撤銷原判,予以平反。

4、崔世昌(1900–1953)中將。1939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42年任第14集團軍中將參謀長,1944年7月任第5戰區副參謀長,1953年12月7日在河北涿縣被處決。

5、倪弼(1894–1958)中將。字公輔,江都人,北京憲兵學校畢業。1924年春到廣州,任黃埔軍校第一期少尉區隊長、中尉區隊長、入伍生連長,黃埔軍校孫文主義學會成員,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人糾察隊上尉訓練員,國民黨中央黨郝衛隊警衛長。1925年任黃埔軍校教導團2營營長,1926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1師2團團長,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勤務大隊中校大隊長,第一師第一團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補充團上校團長,第一軍新編第一師黨代表,贛州警備司令。1927年解職回鄉閑居,1928年春當選為黨務指導委員會常委,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第二補充團團長,新編師師長,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1931年夏任江蘇省反省院訓育主任,後任中央警官學校講師,江西省出席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3戰區軍法執行監部少將督察官,1938年任第三戰區軍法執行監部中將軍法執行監。1940年任軍事委員會派駐第三戰區軍風紀巡察團中將委員,后返軍法執行總監部掛中將監員,1941年冬調任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併兼任軍風紀第1巡察團委員,1944年秋任軍風紀第2巡察團副主任委員,1945年9月授陸軍中將,1946年7月退役。1948年任蘇浙區監察委員行署委員,同年底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受聘任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第一屆監察院監察委員兼蘇浙區監委行署委員。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迎接解放,並向解放軍完整移交監察行署物件。後任鎮江市清華中學教師,鎮江市政協委員。1958年7月31日以反革命罪在江西贛州被處決,1992年1月予以平反。

6、曹勖(1901—1951)國民革命軍中將,原名維彬,字勉青,湖北京山曹武人,武漢中華大學肄業,福建漳州學兵營、廬山軍官訓練團結業。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1926年起任北伐先遣軍湖北前敵總指揮兼軍事指導員,天津市公安局政訓員,湖北襄河剿匪司令部參謀長,第七區清剿總團長,湖北綏靖公署上校參謀,1933年10月任中央軍校特別訓練班(星子中央特訓班)上校營長,1934年任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第4大隊大隊長,1935年任第25路軍軍官教導團少將教育長兼第82師副師長,參加圍剿中央蘇區,1938年任第98軍193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5月任第五戰區鄂中游擊縱隊司令,後任第五戰區第六游擊縱隊司令,湖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春任湖北省軍管區兵役督導專員,同年夏任湖北省京山縣縣長,11月復任湖北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11月辭職,1949年任湖北綏靖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10月任第3兵團副司令官,不久離職到重慶,12月任西南第1路游擊總指揮部中將高參,12月26日在成都金堂通電起義,後任解放軍第2高級步兵學校教員,1951年在湖北京山被處決,1981年予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身份。

7、趙世玲(1905–1949)陸軍中將。名傳壁,字世珍,山西山陰人。
太原北方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特別班第11期畢業。長期在晉軍任職,1937年4月任山西犧盟會國民兵軍官教導第7團團長,
1938年任山西青年決死隊第3縱隊游擊9團團長,
1939年任山西青年決死隊第3縱隊197旅旅長,12月,閻錫山發動政變,趙率領一部分軍官殺害中共牲盟會數百名,率領四個團回歸晉軍。
1940年任第2戰區第2游擊縱隊司令,同年秋任第43軍70師師長。
1941年1月,閻錫山將趙部改編為四十三軍,任中將軍長,隸屬於孫楚第八集團軍,駐防沁水 翼城地區。
1941年5月參加晉南會戰,趙與曾萬鍾 劉茂恩等部失利,損折兵員近八萬人,戰後被免職。
1942年任民族革命青年軍官教導團教育長,抗戰勝利後任山西省防軍第1軍軍長,
1946年1月任第43軍暫編49師師長,
1948年任太原綏靖公署參謀長,1949年4月24日在太原戰役中被俘,10月被處決。

8、周址(1890–1953)中將。字之礎,廣東開平人,1890年生。黃埔陸軍小學畢業后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科,因成績優異被選送入北京陸軍大學第三期。1925年南下廣州投奔革命政府,任黨軍第一旅三團八營中校營長,以後充任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第二縱隊獨立團上校團長。第二次東征中因功先後升任獨立第四師副師長、少將師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中將主任。1929年起任南京中央軍校及陸軍大學軍官研究班中將主任。1932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三軍參謀長。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后,於1938年任廣東軍管區司令部兵役處長。1940年起任第七戰區司令部參謀處長,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1945年任陸軍總司令部第十二兵站分監。在此期間,在對日軍的多次會戰中出力甚大。抗戰後於1947年7月授陸軍中將,同年秋退役。以後離開軍界在南京經商。1949年一度出任廣東省政府顧問,不久回家鄉開平定居。1953年3月8日在鎮反運動中被判處死刑。1985年1月開平縣法院宣告其無罪,屬於錯殺,給予平反。

9、林伯民(1886~1952),原名林秉彝,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錦雞村人。父親林紹斐(字竹筠)長期在為官,官至廣西都督府參謀長、北洋政府文威將軍。隨父在廣西讀書,畢業於廣西陸軍講武堂。早年隨父在廣西陸榮廷榮字營投軍。
林伯民,少時隨父移居廣西。于廣西邊防陸軍講武堂畢業后,先後任廣西新軍馬隊隊官、管帶,後任廣西陸軍小學監督。民國元年任第十二混成旅旅長。1915年至北京任陸軍部咨議。1923年曾短期出任粵軍洪兆麟部師長,以後賦閑居香港多年。1928年為李宗仁聘請,先後在武漢、南寧出任顧問和參軍之職。1931年出任廣西第五路軍總司令部參軍,授銜陸軍中將。1941年任第四戰區榮譽軍人管理處中將處長。1945年抗戰勝利后,退役回家鄉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居住。告老還鄉后曾多次設法掩護過當時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和游擊隊。1949年7月,國民黨軍胡璉兵團南逃經梅州市梅縣區時,他也曾設法保護南口鄉民的安全,得免敗兵之騷擾。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1986年6月4日梅州市法院宣布系屬錯殺,予以平反。

10、田西原(1900–1951)中將。字應貞,湖北保康人。北京交通大學、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6期、陸軍大學第9期畢業。1931年任西安綏靖公署參議,1932年任參謀本部參謀,併兼任浙江海防設施委員會委員長和陸軍大學教官,1934年11月任駐閩綏靖公署參謀處長,1935年冬任上海市政府保安處參謀長,1936年夏任第10師參謀長,不久兼任第10師30旅旅長,12月任第14軍少將參謀長,1937年冬任第5戰區第3路游擊司令,1938年陸軍大學教官,同年秋任第37軍參謀長,後任第37軍副軍長,1939年任第15集團軍參謀長,1940年秋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高參兼干訓團教官,1941年任第39集團軍參謀長,1943年任軍令部中將參議兼陸軍大學高級教官,同年6月任中央訓練團第1大隊大隊附,抗戰勝利后辭職赴上海經商,后加入民盟,1949年2月任鄂西北游擊司令,與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繫,暗中進行策反工作,4月所部被解放軍改編,任解放軍江南地下第3軍軍長。1951年4月27日在湖北保康被錯誤處決,1986年8月予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身份。

11、李強(1905–1952)中將,1939年任軍政部第24補訓處少將處長,1940年4月任新編第2軍暫編16師師長,1941年任第29軍暫編16師師長,1942年3月任第29軍中將副軍長,1943年任暫編第15軍副軍長兼鎮平師管區司令,1952年4月14日在遂川被處決。

12、馬守援(1899-1951),又名馬學波,貴州省龍里縣人。分別在貴州講武堂、中央軍校高教班第2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5期畢業。貴州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國民革命軍重慶綏靖公署高參。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10師參謀長,參加圍剿紅軍。後任貴州省水城縣縣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2軍駐重慶辦事處主任,1943年任貴州省軍管區少將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任貴州省保安司令部中將副司令。1948年任重慶綏靖公署中將高參。1949年11月任重慶衛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未就職。12月26日在成都參加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序列。1951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于貴州省龍里縣被處決,終年52歲。1986年予以平反,恢復國民黨軍起義將領身份。

13、劉晴初,名垂霽,1894年8月生於湖南湘潭。1907年考入湖南陸軍小學,1910年遞升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民國成立後轉入北京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1913年升入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1916年畢業后先後任湖南督軍公署副官、參謀、湘粵桂聯軍兵站總監部副官等職。1921年後先後調任湘軍第一師一團團附、第七團營長、團長。1926年隨賀耀祖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第一旅旅長,參加鄂、贛諸役。1927年後先後調任武漢軍委會參謀處第二局局長、湖南湘西善後委員會參謀長、湖南清鄉督辦公署參謀長兼湘贛兩省剿匪總部參謀長,並於1928年4月加入國民黨。1930年任第四路軍參謀長。1931年底回鄉寓居,進行鄉鎮建設。1936年冬考入南京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1938年冬畢業后,被徵召為第九戰區長官部中將高參,曾參与第一次長沙會戰。1940年因病回鄉休養,籌辦實業、學校。1944年10月,日軍陷湘潭,劉晴初被日寇軟禁于現縣城,此年7月被游擊隊營救。抗戰勝利后曾一度被懷疑為漢奸,撤職除役,后得以澄清。1949年3月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的外圍工作,以後策動當地游雜武裝起義,並將保存之五萬分之一湖南軍用地圖交與解放軍第十二兵團。1950年5月在家鄉籌辦簡易手工業工廠。1951年鎮反運動中以反革命罪在湘潭被處決。1983年7月湘潭地、縣法院宣布予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名譽。

14、潘峰名別字目屏,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一三五旅團長、旅長。1939年改任第一一三師師長,第五十一軍副軍長、代軍長,第五戰區前方指揮部副主任。參加徐州會戰、魯南會戰諸役。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宋士台(1893—1953),廣東花縣人,保定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歷任廣東護國軍第二軍排長、連長,粵軍第二師五團營長,1928年任第八路軍第二師四團團長,1930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一軍二師六團團長,1936年任第四路軍第二師六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四戰區第六十六軍一六0師師長,1939年6月授陸軍少將;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南潯戰役和著名的崑崙關戰役;1942年任第七戰區惠陽守備區指揮官,1943年調任第七戰區少將高參。抗日戰爭期間,宋士台參加指揮了多次在正面戰場上的對日作戰,其中,奉命指揮了著名的南潯戰役,重創日寇侵略軍,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飯冢國五郎及其部屬官兵500多人,繳獲輕重武器一批;葉挺將軍致電稱:「南潯戰役與平型關戰役和台兒庄大捷鼎立而三」。
1946年退役從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士台被划為「惡霸地主」並被錯殺,終年60歲;1985年,花縣人民法院複查,認定原判不當,在赤坭鎮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原判屬錯案,予以撤銷。2004年9月18日,花都區赤坭鎮錦山村1000多民眾參加了抗日名將宋士台將軍銅像揭幕儀式;區領導麥忠民、黃水記、任耀行、黃富林、湯浩昌等以及宋將軍在港、澳、台的親屬、部屬應邀出席了揭幕儀式。

16、金亦吾(1904—1951),湖北京山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1930年任討逆軍第2路軍第3游擊司令,參加中原大戰,1938年夏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武漢支團籌備處副主任兼戰地工作總隊長,1939年3月任第6戰區鄂中游擊第7縱隊司令。1943年2月25日第六戰區挺進軍司令金亦吾與第128師師長王勁哉、副師長李德興等於湖北咸寧被日軍俘獲投敵,所部第128師第381、382、383旅旅長趙天時、任蘭圃、薛豪平、第5戰區獨立1、2、3、5旅旅長潘勝富、蘇景華、張海平、蘇振東亦隨同投敵。1951年1月13日在湖北京山被處決。

17、武庭麟(1892—1952),字歧峰,河南伊川寨街(今白元)王莊人。陝西陸軍模範學校、河南將校講習所第2期、中央軍校高教班第3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2期畢業。1925年春任陝西陸軍第2師炮兵團長,不久任陝西陸軍第2師3旅旅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8方面軍第8師師長,參加北伐,1929年任第2集團軍暫編第4師11旅旅長,1931年任第15軍64師190旅旅長兼洛陽警備司令,1934年兼任安徽省六安專區行政督察專員,1936年2月任第15軍64師師長,10月任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忻口會戰,1939年10月任第15軍軍長,曾參加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1944年在國民政府行都洛陽保衛戰中,帶領15軍及14軍(川軍)94師共1.8萬名將士,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對5萬日本進行了頑抗抵抗,從5月5日~25日,堅守洛陽21天,打死打傷日軍2萬人。洛陽1946年6月任整編第15師師長,1947年11月4日在河南郟縣被俘。1952年,在河南洛陽被處決。

18、歐陽珍(1892–1950),號紫亭,江西都昌汪墩港西村人,父歐陽伯惠,前清己酉科拔貢。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步科畢業。1929年任憲兵第1團團長,1931年赴日本學習憲警,後任第80師參謀長,第80師238旅旅長,1932年任中央軍校駐豫軍官教育團教育處長,1933年8月任河南省第11區(陝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併兼任陝縣縣長。1935年,劉志丹率領部分紅軍入晉,歐陽珍于黃河沿岸各渡口調集武裝,先後捕殺5名紅軍偵察員。同年,紅軍二十五軍徐海東部駐紮川陝邊區,歐陽珍下令于閿鄉、靈寶、盧氏修碉堡群,對抗紅軍。1936年,陝縣農民為求生存,以衛作舟、楊國棟等為首揭竿而起,成立紅槍會,抗拒國民黨地方政府。歐陽珍派自衛隊前去圍剿,殺害衛作舟等。「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共黨員蔡邁輪迴陝縣宣傳抗日,被歐陽珍驅逐出境。
1938年,日軍佔領黃河北岸,十一區成為前線。1944年,豫西淪陷,歐陽珍赴洛寧。
1946年,任豫皖綏靖公署中將高參,親自簽署命令,槍殺中共湖北省地下黨一名高級幹部。1948年改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中將高參,淮海戰役后返回故里,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9、陳光中(1897年–1949年),男,號德隆,字桂山,湖南邵陽人,中將。歷任營長、處長、縱隊司令、師長、縣長,軍銜至中將。早年在湘西為寇,後為湘軍所收,並加入國民革命軍開始軍旅生涯。早年在湘西為匪,后被湘軍收編,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1師1團3營營長,參加北伐,1928年任湘東剿共司令,後任獨立第5師第2訓練處處長,1929年任獨立第7旅旅長兼清剿縱隊司令,1930年任新編第32師師長,參加中原大戰,1931年任第63師師長,1937年6月任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2月因作戰不力被免職囚禁,獲釋后回鄉閑居。1949年8月任湖南省隆回縣縣長,並任中國人民反共自衛軍司令,12月6日在湖南隆回被俘,12月25日在湖南邵陽被處決。

20、陳宏謨,1906年生,字嘉猷,原名名斌,原籍四川內江,生於浙江溫嶺。黃埔軍校第5期炮科、陸軍步兵學校將官班第6期畢業、中央政治學校第一期畢業。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少校副官、中校團附。1930年加入復興社特務處。1933年7月任河南省保安團少校大隊長,1935年5月任四川省第2區保安司令部中校主任參謀兼保安3團代團長,1937年1月任中央軍校星子特別訓練班上校大隊長,1938年7月任軍事委員會駐第18集團軍少將參謀,(軍事委員派駐延安八路軍總部聯絡參謀)。1941年10月,參与發起延安黃埔同學會,與徐向前、郭化若、宋時輪等被選為主席團成員,任同學會理事。后因擅自為八路軍駐渝辦事處攜帶300萬元款項到陝北,被軍委會撤職查辦。1943年2月任軍事委員會參議科科長,1946年1月任參謀本部第2廳3處9科科長,1946年2月退役,10月任巴縣團管區司令,1948年任第十五兵團獨立第三六六師師長。1949年7月任川南師管區司令,9月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獨立第364師中將師長,1949年12月23日在四川郫縣隨羅廣文部起義。後任解放軍西南軍區高參,1952年被判處死刑。1983年得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身份。

21、陳春霖,別字思棣,1900年生,四川資陽人。1919年他進入成都法政學校學習,1921年參軍,入川軍作書記員。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政治科,北伐後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軍人科幹事、總幹事,1932年任華北抗日救亡宣傳大隊長,1934年任第四十軍政訓處長,1936年改任河南省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任。1938年抗戰爆發后,河南省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改組為河南省軍管區,任參謀長兼軍訓處長。1939年被保送入陸軍大學深造,1941年畢業后出任第六戰區軍務處長兼干訓團教育處長,1943年調任遠征軍軍務處長兼干訓團教育處長。1944年任第四十四軍一四九師師長,率軍在湖南作戰。抗戰勝利后,任軍政部人事處處長兼三青團組織處處長,1947年任國防部副官處處長。1948年3月被選為國大代表,6月任任國防部副官局局長兼副官學校校長,9月22日授少將軍銜。1949年4月被任命為重建的第四十四軍中將軍長,歸屬於羅廣文第十五兵團序列。12月隨同羅廣文率部參加在川西起義。起義后陳春霖被送入西南軍政大學高研班學習,不久因誤傳與李文逃跑案有牽連而被捕。在鎮反運動中於1951年11月9日被西南軍區軍法處判處死刑。1983年9月成都軍事法院宣布給其平反,恢復起義人員名譽。

22、羅賢達(1905-1950),字建三,湖南長沙人,國民黨陸軍中將。中央軍校長沙分校第6期炮科畢業。1938年10月任第18軍11師31旅62團團長,1939年3月任第18軍11師31團上校團長,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1941年9月任第18軍11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12月任第86軍67師少將師長,1945年6月任第66軍13師師長,抗戰勝利後任整編第66師13旅旅長,1948年7月任整編第66師中將師長,9月任第66軍軍長,1949年4月29日在防禦解放軍渡江戰役中被俘。1950年11月于關押中逃跑被擊斃。

23、戴炳南(1906—1949),山東即墨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九期、西北軍官學校畢業,后參加國民革命軍。抗戰時期,任第三十一師第九十一旅第一八一團團長、第三十師副師長及代理師長。抗戰勝利后,任整編第三十師第三十旅副旅長、整編第三十師第三七旅旅長、第三十軍第二十七師師長。1948年11月,因出賣軍長黃樵松晉陞為第三十軍軍長。1949年5月2日,在太原被共產黨軍隊俘虜,7月8日被處決。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上將。
太原戰役結束后,在就擒的戰犯中沒有當年出賣黃樵松的戴炳南。他是被太原前線司令部宣布的五名主要戰犯之一。五月初,戴炳南的衛士在俘虜營被人檢舉出來,突審后交待了戴炳南假死的真相。戴炳南自知罪行深重,難逃制裁。4月22日下午,派部下謊稱他在從公館到前線指揮作戰的途中,被解放軍炮火打死在街上,並讓妻子為他準備喪禮。然後逃到了太原市開化寺陰陽巷二號院潘德榮的姐夫高尊愈的家中。陰陽巷是一個死胡同,只有兩三個院幾戶人家。太原市公安局派員趕赴高尊愈家中,將在壁櫃下暗藏了八九天的戴炳南逮捕。之後,戴炳南被太原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特別法庭判處死刑。

24、周磐(1893–1952)字砥平,湖南邵陽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騎兵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1期畢業。國民革命軍第十四兵團中將副司令官 。早年在湘軍任職,1923年任湘軍第2師6團團長,1926年秋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1師副師長兼1團團長,參加北伐,1927年任第35軍1師師長,1928年任獨立第5師師長,1932年6月任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1934年2月任參謀本部高參,1935年夏任陸軍整理處軍官教育團營附,同年冬任宜昌行營參謀處處長,1936年夏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軍官總隊總隊長,1937年秋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第14期學生總隊總隊長兼教育處長,1939年冬任中央軍校第2分校副主任,1940年冬兼任軍事委員會第4檢閱組中將主任,1942年冬任中央軍校第2分校代主任,抗戰勝利後退役,1947年4月任邵陽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1948年9月任第14兵團副司令官,1949年2月兼任第122軍軍長,4月任湘鄂贛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常德指揮所主任,11月任湘鄂贛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兼駐昆明辦事處主任,1950年在昆明被俘。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5、黃鎮中(1898–1950)中將。1938年4月任第3戰區獨立第33旅旅長,1941年秋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參議,旋赴中央訓練團受訓,1950年1月26日在江西寧都被處決。

26、徐經濟(1897–1951)中將。抗戰爆發後任陝西抗日義勇軍第1縱隊副司令,1938年6月任陝西省防空司令部少將副司令兼參謀長,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7、夏炯(1897–1950)中將。字斗樞,四川溫江人。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10月任第20軍副軍長,1939年1月兼任第20軍133師師長,參加南昌會戰、第1次長沙會戰,1941年參加第2、3次長沙會戰,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50年被處決。

28、胡棟成(1901–1950)中將。又名棟臣,號立中,廣西修仁人。黃埔軍校第1期、1938年任第93軍少將參謀長,1939年參加冬季攻勢作戰,1942年12月任第93軍副軍長,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1945年1月兼任新編8師師長,4月任第46軍副軍長,1950年1月被處決。

29、柏輝章(1901—1952)中將。號建儒,貴州遵義人。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7月任第4軍副軍長兼102師師長,9月參加第1次長沙會戰,1943年5月兼任贛南師管區司令,1944年調任第88軍副軍長,。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0、鍾祖培(1890–1951)中將,1951年2月27日在桂林被槍決。

31、高倬之(1903–1952)中將。號昭漢,山西天鎮人。抗戰爆發后參加忻口會戰,1938年在綏南參加抗戰,後任第35軍73師參謀長,1940年3月任第23軍73師少將師長,1943年12月任第34軍軍長,1952年12月在太原被處決。

32、黃祖塤(1900–1951)中將。抗戰爆發後任第17軍21師副師長,參加忻口會戰,1938年11月任第27軍46師師長,1939年參加冬季攻勢作戰,1941年參加晉南會戰,1942年1月任第27軍副軍長,1943年4月改任第76軍副軍長,1951年9月在重慶被處決。

33、黃質勝(1882–1951)中將。字佚文,廣西靈山人。1938年末任靈山縣抗日自衛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11月任廣東南路第3游擊區司令,1951年11月12日在靈山被處決。

34、宋天才(1880–1951)中將。1951年7月22日在嵩縣被處決。

35、李本一(1903–1951)中將。1951年3月5日在合肥被處決。

36、李繼龍(1898–1955)中將。1955年處決。

37、李楚瀛(1905–1950)中將。抗戰爆發后在津浦路阻擊日軍,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戰後升任第85軍23師師長,1940年11月任第85軍軍長,1943年1月任第15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10月改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先後參加隨棗、豫南、豫中會戰,1950年11月14日在廣東韶關被處決。

38、楊垕(1894–1953)中將。1950 處決。

39、楊永清(1886–1950)中將。1950年處決。

40、何大熙(1904–1951)中將。1951年在肅反中被處決。

41、張卓(1891–1951)中將。1939年兼任遵義警備司令,1942年4月任第1軍中將軍長兼任渭潼警備司令部司令,1944年參加豫中會戰,1945年1月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1951年被處決。

42、楊清海(1916–1951)中將。1951年8月正法。

43、張乃葳(1891~1950)中將。1937年8月,張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扼守吳淞。三萬士卒傷亡殆盡,張之左耳亦因之失聰。后改任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參謀長兼陝南師管區司令,1950年3月被成都市軍管會處決。

44、張占魁(1897–1954)中將。號偉勛,河南上蔡人。抗戰爆發后在平漢路北段參加抗戰,1941年5月任騎兵第3軍騎兵9師師長,1943年6月任第36軍中將副軍長,併兼任資簡師管區司令,1945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1954年在河南上蔡被處決。

45、張國勛(1894–1951)中將。貴州綏陽人。1939年任第92軍82師246旅少將旅長,後任第6戰區司令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兼第26集團軍聯絡主任,1951年被處決。

46、余安民(1889–1950)中將。四川崇慶人。1938年調任四川省第8區(酉陽)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0年秋任川康綏靖公署中將高參,1950年12月被處決。

47、張經武(1909–1955)中將。原名整軍,湖北宜城人。1942年5月任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6月任暫編1師副師長,1953年被判處死刑。

48、陸蔭楫(1888–1951)中將。號西川,貴州盤縣人。1939年1月任第16集團軍少將參謀長,1941年任第21集團軍參謀長,1944年任軍訓部總務廳中將廳長,1951年在貴州被處決。

49、習自強(1894–1952)中將。1937年任國民政府憲政委員會研究委員,同年任立法委員,1945年10月任雲南省政府顧問,1952年7月6日在麗江被處決

50、王春暉(1900–1950)中將。湖南湘鄉人。1937年任軍事委員會運輸統制局巡警總隊總隊長,1938年3月任忠義救國軍教導2團團長,1940年任忠義救國軍第1團團長,1944年任忠義救國軍少將副總指揮,1950年4月6日被處決。

51、王繼祥(1904–1950)中將。1938年任駐閩綏靖公署新編20師少將師長,1939年初任第100軍80師師長,1940年7月任軍政部第1補訓處處長,抗戰勝利後任暫編獨立第13總隊總隊長,1950年再次被捕后處決。

52、王慧生(1899–1950)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后,慧生時任國民革命軍五十二師少將師長,先後率部參加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重創日軍主力,擊斃日軍六師團聯隊長山村治雄,因戰功卓著於1939年升任杜聿明新編第五軍中將付軍長,蔣介石委員長並親授中正劍,率部參加廣西崑崙關戰役,重創日軍主力,並擊斃日軍第五師團長中村正雄。1950年9月被處決,

53、鄧子超(1899–1951)中將。1951年1月被處決。

54、甘芳(1895–1951)中將。1951年3月9日在鎮反中被處決。

55、石毓靈(1890–1951)中將。1937年任湖北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39年兼任第5戰區第1游擊縱隊司令,同年11月任鄂豫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主任兼鄂中抗日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1951年12月26日在黃安被判處死刑。

56、田載龍(1894–1950)中將。1950年處決。

57、包善一(1877–1950)中將。1950年3月3日科右左旗被處決。

58、湯毅生(1905–1953)中將。1953年6月在鎮反中被處決。

59、劉進(1906–1950)中將。1938年第27軍45師師長,1940年任第27軍副軍長,1942年1月升任第27軍中將軍長,1943年初任第24集團軍副總司令,1950年初在武漢被處決。

60、劉召東(1905–1951)中將。字建中,湖南華容人。1938年初任第87軍少將高參兼199師參謀長,在安徽參加抗戰,同年秋任第20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1939年春任第20集團軍濱湖游擊總指揮部副總司令兼參謀長,1943年2月任第20集團軍少將參謀長,參加緬北對日反攻作戰,抗戰勝利後任軍政部中將參議,1951年5月9日被處決。

61、劉孟廉(?–1950)中將1939年7月任中央軍校第7分校上校教官,1940年3月任第16軍109師327團團長,1942年9月調任第90軍28師副師長,1943年6月調任第96軍177師少將副師長,1950年被處決。

62、劉邦俊(1891–1950)中將。名存沉,號肇乾,四川簡陽人。1950年被俘獲后在簡陽被處決。

63、劉秉哲(1905–1950)中將。1939年底任第25軍52師師長,1940年兼任第3戰區第2游擊區副總指揮,1941年率部參與制造皖南事變,1943年任江南蘇皖邊區綏靖指揮部指揮官,1950年11月7日在蘇州因於關押中逃跑被處決。

64、劉培緒(1894–1954)中將。1954年在北平被處決。

65、危宿鍾(1888—1951)中將。1951年被處決。

66、阮齊(1902–1951)中將。1938年1月任湖北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7月任湖北省政府保安處處長,1941年5月任第99軍197師師長,1943年任第86軍暫編32師師長,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67、顏仁毅(1892–1952)中將。1937年10月任第21集團軍中將高參,1938年11月任皖北行署主任兼第5戰區游擊第12縱隊司令,1952年3月被判處死刑。

68、廖卓如(1894~1951)中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69、廖士翹(1892–1951)中將。字卓如,江西修水人。1938年兼任鄱陽湖警備司令部司令,參加武漢會戰,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70、廖澤(1890–1952)中將,1952年被處決。

71、喻英奇(1907~1950年)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后,喻英奇作為六十六軍一六○師揪五六團團長,北上抗日,參加了淞滬保衛戰兩個月,因作戰英勇,升任六十六軍一六○師四七八旅少將旅長,接著又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並於12月5日首先與日寇在南京外圍湯山交火,打響了南京保衛戰的第一槍。南京保衛戰後,蔣中正在武漢召見喻英奇,詢問作戰負傷經過,並頒一萬銀元慰恤,喻英奇后將這筆錢在保靖創辦了「英奇小學」,並請余佑任題寫校名。之後喻英奇調任獨立旅少將旅長,又在江西南尋線和廣東寶安一線抗擊日寇。1950年汕頭槍決。

72、粟廷勛(1891–1950)中將。1939年任第84軍173師副師長,1940年5月任第84軍173師師長,1942年4月該師改隸第7軍,1943年8月任第84軍中將副軍長兼邕龍師管區司令,1948年任廣西省第8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50年被處決。

73、韓起功(?–1951)中將。青海省循化縣人,1951年3月,死刑。

74、韓步洲(?–1954)中將。1940年任第2戰區獨立第3旅少將旅長,1942年4月任第43軍暫編46師師長,1943年4月任第2戰區游擊第2縱隊司令,1944年6月任第43軍副軍長,1954年在北京被處決。

75、蔣在珍(1896–1952)中將。抗戰爆發后率部在河南對日作戰,1939年9月任第93軍中將副軍長,后辭職回鄉,1952年因組織叛亂被處決。

76、段樹華(1888–1953)中將。1937年10月任第61軍72師師長,參加忻口抗戰,1938年7月因傷改任第2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9月任軍事委員會第2戰區點驗委員,1943年任第2戰區軍糧督運處中將主任,1953年4月在山西陵川被處決。

77、梁順德,陸軍總司令部重炮兵訓練班副主任1952被鎮壓,

78、陳應龍,字美山,中將。抗戰爆發后參加凇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5月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以後又率部參加桂南會戰、鄂西棗宜會戰。1951年在鎮反中被捕處死。

少將

1.裴元俊(1914–1951)少將。號侯生,四川成都人。中央軍校第9期炮科、陸軍大學第16期畢業。1942年任第47軍125師373團團長,後任國防部第2廳1處處長,1949年2月任第47軍125師少將師長,12月21日在四川什邡參加起義。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謝靈石(1902–0952)少將。別號雲根,四川簡陽人。抗戰勝利後任新疆迪化警備司令部少將高參。1949年參加新疆和平起義,后返鄉定居。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魯堅(1910–1951)少將。湖北枝江人。1942年任湖北省訓練委員會秘書處3科科長,1951年8月被處決,

4.褚懷裡(1897–1951)少將。字燮亞,河南南召人。1944年2月任河南省第6區(南陽)行政度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任暫編第1軍1師少將師長,1948年10月任第13綏靖區16縱隊司令,1949年春任湘鄂川邊區綏靖公署少將高參,8月任第19兵團少將高參兼河南省軍政幹部訓練班副主任,12月26日在四川巴中參加起義。1951年3月在河南南陽被處決。

5.蔡洪範(1901–1951)少將。字敬賢,河南虞城人。1938年回家鄉組織抗日武裝併兼河南省虞城縣縣長,8月任河南省第2區保安司令部第3總隊司令兼河南省永城縣縣長,1939年夏投靠日偽,任偽忠義救國軍第3師副師長,1940年10月反正,任新編第7軍暫編26師少將師長,1943年8月任新編第7軍副軍長,1951年在虞城被處決,

6.潘壯飛(1898–1950)少將。1937年8月任第3戰區江防軍總司令部少將高參,併兼任江浙抗日第2防線副司令,11月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兼特種部隊指揮官,參加南京保衛戰,11950年被處決,

7.潘國屏(1899–1950)少將。1939年任魯蘇戰區政治部1處少將處長,後任第51軍113師少將副師長,1943年秋在魯南被日軍俘獲,1944年秋逃脫,12月任第5戰區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被處決,

8.焦達梯(1903–1952)少將。1939年冬調任軍政部兵役署上校署員。1941年調任湖南耒陽師管區上校附員。1942年調任第九戰區長官部少將高慘兼長沙防空司令部慘謀長。1944年返鄉組織抗日民眾武裝,任瀏陽縣自衛總隊隊副總隊長。1952年冬在鎮反中被處抉。

9.曾憲成(1911—1952)少將。抗戰爆發後於1938年任京、鍾、應三縣軍政指揮官,1939年升任第五戰區第三挺進縱隊司令。1952年10月在鎮反中處決

10.曾繼遠(?–1950)少將。1950年處決

11.彭勱(1910–1952)少將。1952年4月,鎮反時被殺。

12.彭永年(1899–1951)少將。廣東揭西人。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3.彭林生(1897–1951)少將。別號雲山,湖南祁東人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任第64軍187師師長,1940年任第4戰區挺進第7縱隊司令,1941年任第7戰區廣陽守備區指揮官,1944年任第62軍少將高參,同年任祁東抗日自衛總指揮部副總指揮,1951年8月23日被處決,

209覃守一(1910–1952)少將。1910年生,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4.曹森(1906–1952)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獨立第一旅團長、旅長,第一一六師參謀長、副師長,第—六九師師長。1946年起任整編第二十六師一三九旅旅長,第二十六軍副軍長,滇西師管區司令。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曹玉珩(1906–1952)少將。抗戰期間曾任第53軍116師副師長,1942年3月任第98軍169師師長,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1952年死於鎮反。

16.黃天玄(1896–1951)少將。1938年夏任13師政治部上校主任,參加武漢會戰,1940年任第75軍政治部少將主任,11951年12月1日被處決,

17.趙鴻厚(1904–1952)少將。河南懷慶人。抗戰期間曾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8.單心輿(?–1951)少將。1951年在肅反中被錯殺。

19.周伯英(1909–1952)少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0.陳俊三(1892–1952)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成都中央軍校上校戰術教官。後任四川省中上學校軍訓總教官,川南新兵補訓處副處長,川南軍管區司令部組訓處長、少將副司令。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1.李經世(1901~1954年),湖北崇陽黃山沙村人。1954年判處死刑。

22.李建平(1900–1951)少將 1959年12月31日被殺

23.李放六(1892–1953)少將。1953年12月在四川達縣被處決,

24.張季良(1890–1952)少將。1951年被殺

25.楊健民(1900–1951)少將。安徽宿縣人。第九十六軍少將參謀長 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6.孫黼(1899–1951)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44軍149師447旅旅長,1938年慘加武漢會戰,1941年5月任第67軍162師少將師長,1943年10月任第44軍副軍長,1951年被處抉,

27列應佳(1903–1952)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四戰區第三游擊挺進縱隊支隊司令,廣東保安司令部少將參議。1952年鎮反時被處決。

28.王育成(1912–1951)少將。1944年任第十七集團軍第十一軍少將參謀長。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9.陳扶民少將。長期在西北軍任職,抗戰期間曾任第30軍30師88旅175團團長,被處決。

陳應龍(1897–1951)中將。字美山,海南文昌縣人。1937年5月升任第九師副師長。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5月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以後又率部參加桂南會戰、鄂西棗宜會戰。1941年調任軍事委員會第三補訓處中將處長 1951年在鎮反中被捕處死

30.宋士台(1893–1953)少將。字君博,廣東花縣人。抗戰爆發后,任第四戰區第六十六軍壹六0師師長,1939年6月授陸軍少將。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南尋戰役和崑崙關戰役。1942年任第七戰區惠陽守備區指揮官,1943年調任第七戰區少將高參。1953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1.何際元(1908–1950)少將。抗戰期間曾任第10集團軍總部參謀,1939年任軍事委員會西南遊擊幹部訓練班教官,1950年11月16日在長沙被處決。

32.李曙(1905~1952)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八十七師上校團長,重慶衛戍總司令部警備師副師長1952年于鎮反中處決。

33.李用章(1902–1952)少將。四川邛崍人。1939年任第1軍78師少將副師長兼中央軍校第7分校學生總隊總隊長,1940年任第27軍45師師長,1943年3月任第1軍副軍長,同年秋兼任第3軍7師師長,1945年1月任第3軍副軍長兼7師師長,參加豫西鄂北會戰,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4.李成仁(1904–1953)少將。1953年被處決。

35.李傳霖(1897–1952)少將。1938年參加信羅抗戰,1940年任第45軍127師380團團長,1941年任第45軍參謀長,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6.李學正(1902–1951)少將。1951年2月在四川鎮壓。

37.李祖唐(1906–1951)少將。1951年3月20日被處決。

38.李夢筆(1902–1950)少將。陝西武功人。1939年初任第16軍28師師長,1940年2月任第16軍副軍長,9月改任第90軍副軍長,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9.李輝武(1892–1951)少將。1951年9月被處決。

40.李瑞熊(1888–1951)少將。1938年任安徽省合肥縣縣長兼警備司令,1951年3月17日在廣西平樂被俘,旋被處決。

41.李楚藩(1903–1951)少將,1951年3月25日被處決。

42.楊天民(1891–1951)少將。抗戰爆發后參加忻口抗戰,1938年任第15軍64師少將副師長,1940年5月任第15軍副軍長,1942年兼任臨嵩師管區司令,后又兼任河南省第10區行政督察專員,1951年4月27日在河南伊川被處決。

43.楊中鼎(1896–1952)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60軍184師543旅1086團團長,出滇參加抗戰,1939年初任第60軍184師551團團長,1943年12月任第60軍182師少將師長,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44.楊創奇(1902–1951)少將。抗戰期間曾任第48軍176師527團團長,1940年兼任立煌警備司令,1951年2月9日在廣西象縣被俘,5月10日在廣西梧州被處決。

45.楊修戎少將。青海化隆人。1943年任第82軍特務團團長,1948年5月兼任平涼警備司令,12月任第129軍357師少將師長,1949年5月兼任蘭州警備司令,9月8日在青海西寧投誠。后在鎮反中被處決

46.楊鎮南(1902–1950)少將。1950年被處決。

47.佘輝庭(1902–1951)少將。1951年1月14日被處決。

48.谷炳奎(1906–1951)少將。字克涵,黃埔軍校第5期炮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5期畢業。1945年2月任第14軍10師師長,1951年在成都被處決。

49.張諄(1910–1954)少將,1954年在西安被處決。

50.張少華(1908–1950)少將。1950年3月17日在江蘇常州被處決。

51.張鳳翔(1915–1950)中將1950年2月被處決。

52.張鐵英(1890~1951)少將。1951年鎮反時被處決。

53.張雅軒(?–1950)少將,1950年在西安被俘,同年12月被處決。

54.張鼎銘(1900–1950)少將。抗戰期間任關中師管區少將司令,軍政部部附,後任遂武師管區司令,1949年初告假回鄉,同年10月在芝江被俘虜。1950年12月被處決。

55.陳士(1901–1951)少將。1951年1月在湖北鶴峰被處決。

56.陳陣(1910–1952)少將。1938年夏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上校科長,1941年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52年12月在湖南茶陵被處決。

57.陳桐(1897–1951)少將。抗戰期間曾兼第4戰區雷州挺進縱隊副司令,1951年1月24日被處決。

58.陳陶(1906–1952)少將。1952年被處決。

59.萬金鑾(1896–1951)少將。1951年6月被俘獲,8月25日在河北豐潤被處決。

60.衛持平(1908–1951)少將。1937年任憲兵第17團3營營長,1938年參加長沙會戰,1940年夏任憲兵第17團上校團長,1942年任憲兵司令部警務處長,1951年2月18日在重慶被處決。

61.方滌瑕(1904–1951)少將。號秀泉,江西九江人。黃埔軍校第5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乙級第4期畢業。抗戰期間曾任憲兵第8團團長,憲兵司令部警務處處長,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62.王英(?–1951)少將。1937年任偽綏西自治委員會委員長,1939年任偽綏西自治聯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后所部被傅作義收編,1945年10月任第12區騎兵第1集團軍總司令,旋改任騎兵第14縱隊司令,1951年在肅反中被處決。

63.王雄(1902–1951)少將1938年任海南陵水縣縣長,1940年任瓊崖守備司令部參謀長,1943年任瓊崖守備司令部少將副司令,1951年3月1日在鎮反中被處決。

64.王三祝(1926–1949)少將。字代英,河南滑縣人。中央軍校第16期畢業。抗戰期間曾任第1戰區第7游擊支隊4大隊大隊長,1945年任河南滑縣人民自衛軍司令,1949年在河南安陽被處決。

65.王旭夫(1903–1953)少將。字生中,四川樂山人。黃埔軍校第4期步科、陸軍大學第9期畢業。1953年5月20日在西康阿壩被俘,同年被處決.

66.王勝泌(1905–1952)少將。字溥泉,湖北大悟人。中央軍校高教班畢業。曾任第25軍13師師38旅副旅長兼78團團長,參加抗戰,後任師管區少將副司令,1952年8月被處決.

67.毛定松(1906–1951)少將。字夢仙,貴州松桃人。中央軍校高教班第3期、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2期畢業。1929年任貴州省銅仁縣縣長,1930年任新編第10師軍需主任兼駐漢口辦事處處長,1935年任獨立第34旅參謀長,抗戰爆發後任預備13師3團團長,1938年任第98軍82師244旅488團團長,1940年春任第79軍98師少將參謀長,10月任第37軍140師副師長,1943年1月任140師師長,1951年在貴州遵義被俘獲,押解至松桃處決。

68.毛嘉謀(1903–1950)少將。1950年被處決。

69.鄧士富(1900–1952)少將。廣東梅縣人,生於1900年2月22日。黃埔軍校第2期、中央軍校高教班第1期畢業。1936年任第21師6旅少將旅長,1938年任第52軍25師副師長,參加徐州會戰,1944年任新編第1軍新編38師副師長,參加遠征軍印緬抗戰,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70.鄧德亮(1927–1950)少將。1950年在西康瀘沽被處決。

71.尹作干(1905–1954)少將。號爾固,山東日照人。陸軍大學第13期畢業。抗戰爆發後任第18軍參謀處情報科科長,1938年1月任第18軍11師31旅62團團長,參加武漢會戰,11月任第18軍11師31旅旅長兼徽州戒嚴司令,1939年3月任第18軍11師步兵指揮官,參加南昌會戰、長沙會戰,1941年任第2軍9師參謀長,1944年任第15軍65師副師長,1945年任陸軍總司令部少將高參,1954年4月8日在河南南陽被處決。

72.甘競生(1905–1951)少將。號雄烈,廣西蒼梧人,生於1905年2月11日。黃埔軍校第1期、中央警官學校警政高研班第3期畢業。1931年任第1師獨立旅2團團長,1945年任暫編第2軍暫編8師少將師長,1949年8月任桂東軍政區副司令官,1951年2月11日在廣西大瑤山被俘,5月18日在廣西梧州被處決。

73.甘清池(1900–1951)少將。1937年任陸軍步兵學校研究員兼干訓班主任,1938年任第12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兼軍事總隊總隊長,1941年任第94軍參謀長,1943年2月任第97軍參謀長,1944年任第99軍副軍長,1951年12月在鎮反中被處決。

74.龍矯(1898–1950)少將。苗族,原名祖升,號連雲,湖南花垣人。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科、陸軍大學第10期畢業。1935年8月任第18軍67師參謀主任,1936年5月任京滬國防處1科科長,1937年2月任第87師上校參謀主任,抗戰爆發後任京滬警備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參加淞滬會戰,10月任第17軍團參謀處長,12月因病脫離部隊,1938年3月任湘西行署軍事科科長,8月任湖南省保安第3團團長,1939年5月任新編第6軍暫編6師2旅少將旅長,1942年任第79軍暫編6師副師長,1950年12月被處決

75.盧傑(1906–1951)少將。1951年被處決。

76.盧新銘(1898–1951)少將。1944年1月任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1947年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51年7月30日在福建長汀被處決。

77.葉干武(1900–1950)少將。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78.田子梅(1904–1950)少將。字雪山,山西淳縣人。黃埔軍校第4期步科畢業。曾任第91軍231旅旅長,1949年9月22日在甘肅酒泉參加起義。后組織叛亂,1950年被俘獲后鎮壓。

79.田動雲(1900–1950)少將。1950年1月任川滇黔軍政委員會主任兼游擊司令,11月在成都被俘獲后處決。

80.白志沂(1911-1949)少將。字浴青,山西靈丘人。山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任山西靈丘縣縣長,苛嵐縣縣長,騎兵第1軍政治部主任,1939年夏任山西省第10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0年12月任山西省政府委員,1943年9月任太原市市長,1948年10月兼任太原民衛軍司令,1949年4月24日被俘,8月23日在太原被處決。

81.劉子仁(1900–1951)少將。1938年5月任湖西人民義勇軍第2總隊29大隊副大隊長,1939年8月所部加入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任新四軍游擊支隊1總隊副總隊長兼1團團長,1940年編入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任八路軍第4縱隊6旅17團團長兼夏邑縣縣長,並加入中共,同年12月率部投靠國民黨,任蘇魯豫皖邊區挺進第1縱隊副司令兼2支隊支隊長,1944年冬投靠日偽,任偽渦南挺進軍第1師師長,抗戰勝利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任新編第3路軍54師師長,後任豫東保安團團長,第5綏靖區保安旅長兼永城縣縣長,1949年春任第127軍309師少將師長,12月25日在四川巴中誠,1951年3月7日在河南開封被處決,

82.劉月亭(1900–1951)少將。1941年任新編第5軍暫編3師少將師長,1942年6月在河南林縣被俘后投降日偽,任汪偽第24集團軍暫編第7軍軍長,抗戰勝利后所部被國民黨收編,任國防部暫編第3縱隊副司令兼第7總隊司令,1947年5月2日在河南湯陰被俘,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83.劉明夏(?–1951)少將。1939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副官處長,1942年任漯河警備司令部少將司令,1944年任西臨郾西遂五縣動員區司令,1953年被處決。

86.劉展緒(1906–1951)少將。1938年任第88軍參謀長,1945年任第31集團軍少將參謀長,1951年被處決。

87.劉黎輝(1906–1949)少將。1939年任第9戰區第197師軍訓大隊大隊長,1940年任畢節團管區上校副司令,1941年任第99軍197師作戰參謀,參加長沙會戰,1943年2月任第5戰區第3挺進縱隊參謀長,4月兼任第1支隊支隊長,1944年4月任襄河上游剿匪司令,抗戰勝利後任新編第2軍新編46師2團團長,派駐新疆1949年被處決。

88.羊仁安(1878–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89.關仲志(1909–1952)少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90.師興周(1901–1950)少將。1949年8月任暫編第2軍暫編6師少將師長,1950年被處決。

91.呂夢熊(1890–1952)少將。1952年死於鎮反。

92.朱淮(1894–1950)少將。1940年2月任重慶衛戍區司令部少將高參,1945年春任第1方面軍總部少將高參,同年9月任第1方面軍採購委員會主任,1950年1月在元謀解放後於潛逃途中被俘,同年9月在雲南元謀被處決。

93.朱有凱(1908–1953)少將。字雪芹,湖北江陵人。1937年11月任第94師參謀處中校科長,參加忻口抗戰,1938年11月第97軍上校參謀處長,1939年任第97軍野戰補充團團長,1953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94.朱光祖(1912–1950)少將。1950年處決。

95.向陽(1906–1950)少將。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96.朵含章(1909–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97.阮勛(1897–1950)少將。1938年3月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40年任第1戰區自衛軍第2路司令,1950年在河南潢川被處決。

98.肖步鵬(1906~1951)少將。1951年鎮反中被處決。

99.沈開越(1907–1950)少將。1950年被處決。

100.汪援華(1905–1950)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73軍15師45旅89團2營營長,參加淞滬會戰,1940年任新編第6軍暫編5師1團團長,1940年秋任第73軍暫編5師副師長,1950年12月16日在湖南元陵被處決。

101.陳子賢(1903–1950)少將。1950年處決。

102.陳與參(?–1951)少將。1951年處決。

103.陳偉光(1902–1950)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4軍102師305旅612團團長,參加淞滬會戰,1939年任第4軍102師305團上校團長,參加長沙會戰,1940年8月任第4軍102師少將副師長,1942年春任第4軍102師師長,1944年秋因長沙失守,被撤職查辦關押,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04.陳純一(1900-1951)少將。1951年被處決。

105.陳策勛(1900–1950)少將。1950年4月26日在湖南桑植被俘,同年被處決。

106.陳舜統(1904–1950)少將。1950年被處決。

107.鄭清泉(1899–1951)少將。1938年任第72軍新編14師1旅少將旅長,參加南尋會戰,1951年11月在四川大竹被處決。

108.范埏生(1907–1951)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27集團軍總部少將副官處長,參加淞滬會戰,1951年3月在重慶被判處死刑。

109.林芝雲(1901–1952)少將。1952年處決。

110.林秀山(1899–1951)少將。,3月25日在廣西柳州被處決。

111.羅聯輝(1906—1952)少將。參加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12.羅國熙(1907–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13.岳伯芬(1910–1950)少將。抗戰爆發后在歷城組織自衛團抗戰,1950年8月20日在山東歷城被處決。

114.周瑞麟(1884–1950)少將。1950年處決。

115.周靜吾(1898–1950)少將。1950年處決。

116.周燮卿(?–1950)少將。1950年處決。

孟祥祉(1903–1951)少將。1950年4月27日被處決。

117.單俊卿(1902~1951)少將。1951年春在湖溝集被公審槍決。

118.項麗源(1912–1952)少將。1950年在雲南曲靖被處決。

119.侯之擔(1894–1950)少將。1950年9月28日在四川瀘縣被俘,同年12月在貴州赤水被處決。

120.郭馨坡(1900–1957)少將。1957年4月12日被處決。

121.侯鎮邦(1890–1951)少將。1951年在土改運動中於雲南宣威縣灰硐村被槍斃。

123.欒樂山(1910–1951)少將。1951年8月22日被處決。

124.高理亭(?–1951)少將1951年被判處死刑。

125.唐伯寅(1897–1952)少將。字先椿,別號劍湘,湖南湘潭人。湖南陸軍講武堂第1期畢業。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9師55旅110團團長,1935年任第19師55旅旅長,抗戰爆發后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8月任第70軍19師少將師長,1944年11月任南豐師管區司令,後任臨黃師管區司令,1952年2月21日在湘潭死於鎮反。

126.唐孟恪(1903–1952)少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27.唐憲堯(1899–1951)少將。1951年冬在鎮反中被處決。

128.聶國鼐(1904–1951)少將。1938年任第8軍197師569旅旅長,後任第8軍197師少將副師長,長期在鄂南抗戰,1951年在湖北孝感被處決。

129.莫蛟(1909–1950)少將。1950年12月20日在廣西橫縣被處決。

130.莫御(1901–1952)少將,1952年春在鎮反中被處決。

131.徐餘生(1906–1951)少將,1951年死於鎮反。

132.徐振中(1912–1949)少將。組建益北抗日游擊大隊任大隊長,,1949年8月2日在山東益都被處決。

134.徐繼泰(1907—1950)少將。1950年1月29日在江蘇灌雲被處決。

135.梁順德(1909–1952)少將,1951年被判處死刑。

136.梁彩林(1898–1952)少將。廣東鶴山人。曾任第65軍187師副師長。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37.庹貢庭(1898–1951)少將。1951年5月因通匪被處決。

138.黃冕(1882–1951)少將。1951年9月在橫縣被處決。

139.黃慶雲(1884–1951)少將。1951年1月15日在四川大足被處決。

140.蕭步鵬(1906–1951)少將。1951年在湖南郴縣被處決。

141.蕭樹經(1903–1950)少將。1951年3月在合肥被處決。

143.盛逢堯(1897–1951)少將。1938年任新編23師少將師長,1944年回鄉賦閑,1948年任第16綏靖區少將高參,旋任第17縱隊司令,1949年在湖南元江兵敗被俘,1951年10月在江西武寧被處決。

144.鄂友三(1910–1051)少將。1951年11月被捕,不久被處決。

145.溫懷光(?–1953)少將,國民黨第10兵團副司令官兼19軍軍長,1953年在太原被處決。

146.謝世欽(1912–1950)少將。苗族。1940年任第94軍55師164團團長,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4年任第94軍121師363團團長,1945年4月參加湘西會戰,抗戰勝利後任第94軍121師參謀長,10月17日在貴州雷山被處決。

147.謝東山(1884–1951)少將,1951年5月4日在廣西橫縣被處決。

148.蔣作均(1903–1951)少將。1937年任第48師副師長,1938年任陝西省軍官訓練班主任,1942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政治部1組少將組長,1951年處決。

149.韓子佩(1907–1950)少將。,1950年1月17日被判處死刑。

150.韓進祿(1906–1951)少將。,1951年10月在西寧被處決。

151.蒙自仁(1884–1950)少將。1950年2月7日被俘,6月20日在南寧被處決。

152.路可貞(1904–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3.廖開孝(1898–1950)少將。1950年3月因組織叛暴亂在重慶被逮捕槍決。

154.廖劍父(1908–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5.譚化民(1905–1951)少將。1951年在湖南茶陵于鎮反中被處決。

156.譚呈祥(1906–1951)少將。1937年秋任第82軍特務團團長,1943年任第82軍100師副師長,1951年5月25日在西寧被處決。

157潘琦(1910–1951)少將。1951年被處決。

158.樊明淵(?–1949)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61軍新編獨立第4旅參謀長,參加忻口會戰,後任晉綏憲兵司令部司令,1943年3月任山西省憲兵司 1949年4月24日在太原戰役中被俘,同年被處決。

159.趙俊圖(1911–1952)少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