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史話

政治禁書版提供中國大陸政治禁書下載閱讀分享,所有跟中國政治、經濟、人權、民主自由、文革六四等相關的所有政治禁書下載閱讀和分享。
  • Advertisement
本貼由熱心網友分享,或收集於網路,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如發現其它問題,請點帖子右上角的倒三角圖標舉報該帖。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admin » 2011年8月11日

帖子「北洋軍閥史話」 為您提供丁中江著作《北洋軍閥史話》 書評介紹, 《北洋軍閥史話》內容簡介和 《北洋軍閥史話》下載閱讀。

媒體報道:
我們知道一個什麼樣的民國史?
最近突然對民國史有些了解的慾望,於是,便隨手找來一套丁中江的《北洋軍閥史話》來看。一氣讀完,感慨萬分,丁的許多記載與分析,實際上都遠逾我們這個時代所謂的「歷史學家」。此書價值決不低於來新夏的《北洋軍閥史稿》或者李新主編的《中華民國史》,一人勝千軍,誠可嘆矣。

但是,無疑丁的許多描述也存在問題,如像當時人一樣,對「民意表達」很是信任,又如在許多關鍵點的描述上,過於表面,而未觸及內幕。可以想見,在丁未看到後來公布的那麼多的檔案,日記及當事人的函稿,包括口述記錄,其對史事的粗線條式的描述自然有些錯漏。

那麼一個問題便出來了,我們如果要再撰寫民國史,基點是什麼呢?我們究竟是應該在來新夏等人敘述的基礎上,還是丁中江等人的記載上,感覺上,可能後者比前者還能充當我們的基礎。

由於時勢變化得快,當所謂「北洋政府」被南京政府取代后,由於正統性的需要,國民黨人並未想到要編一部所謂「北洋信史」,在許多黨史記載里,對「北洋」乃至當時與國民黨人唱反調的南方各派系的紀載都同樣「沒有好感」,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更迭后,新的執政當局對前政權所做的一切基本上沒有好評;對「北洋政府」歷史照樣醜化敘述。這樣,我們便遭遇到一個被全程走樣的民國史(如果承認民國的下限是1949年的話)。以至於老百姓除了「新舊軍閥」、「政治反動」,「經濟掠奪」,「文化保守」 等完全出於宣傳目的的所謂「歷史敘述」外,對這38年的歷史便一無所知了。在政治運動高潮時,甚至任何與此種宣傳口徑不符合對此前歷史的說法都可能被扣上一頂「反革命」的帽子,或者被人檢舉下獄。於是,儘管「民國」剛剛過去,但是「民國史」卻是被愈塗愈黑,幾至完全被政治所屏障了。

1980年代后,隨著中國大陸緊張空氣的逐漸鬆動,「對外開放」的時代也來臨了。經濟上引進外資的同時,文化上也開始引進外國人寫的一些歷史書。於是,費正清所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便成為中國大陸民眾的民國史普及讀本。平心而論,此書首先是一部學術作品,所以其立場基本上跳脫了過於明顯的兩黨「黨史敘述脈絡」,但這部多位學者合作的成果,使讀者掩卷之餘,很難有一個宏觀的知識脈絡。民國是如何嬗變的?前後的歷史關聯性在哪裡?此書並沒有告訴讀者。更為重要的是,它只是代表西方學術界1970年代左右的研究水平。但是,民國史檔案的開放,內部史料的大量湧現,卻是此後的事情。因此,在許多史事的描繪上面,章節撰寫者基本上是理解錯了,我們看一下作者名單,便知道他們對民國史的了解是難以突破其所研究的問題,而理解上則又很難突破時代性的局限。他們的知識經歷與生活情境,意識傾向使得他們對其所執筆的那部分「民國史「的敘述,很難與當時中國的歷史情境吻合。

一個演員要演好他/她所扮演的角色,大概最重要的問題便是他/她是否「入戲」了?同樣,歷史撰寫者,要寫好他/她所承擔的這段歷史,「入戲」也是首要的事。這種「入戲」其實是對歷史情境的深度把握,對歷史人物內心與行動準確的領悟,對歷史事件有全局的了解。如果我們拿這個標準來看《劍橋中華民國史》,乃至其他許多的西方漢學家所寫的有關民國史的著作,可能許多地方便不太合格了。或者說,他們筆下的「民國史」其實更多的是「概念化」的歷史,如「軍閥」、 「資產階級」、「現代性」、「民主VS獨裁」、「民族主義」、、「新文化」………,這些源於西洋的概念一個個地被加到了中國的歷史身上,於是,「民國史」 被塑造成為一段西人理解基礎上的「概念化」歷史。「概念化」歷史敘述文本有時會披上學術規範的外衣,對西方學者來說,其撰寫難度也不低。而且他們的「概念」也不是完全不能與「歷史」吻合,或者說他們給「中華民國史」戴的西洋帽子儘管沒有中式氈帽那樣與中國人的頭臚協調,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可看性。

但是,當崇洋的中國治史者,看到這些戴了西洋帽子的「歷史敘述」時,感覺遠甚於以前他所接受的「妖魔化」歷史。於是,便一下子投到了西洋的懷抱里,最後也欣欣然充滿自信地開始用西式概念來重寫「中華民國史」。然而,水土不服的情形發生了,他們對這些西洋概念其實沒有多少情境化的理解,對概念史脈絡並不熟悉,於是,他們所拿來的「概念」,往往是他們想像中的東西,或者一些沒有生命的文字。於是,他們企圖重寫的「歷史」便變成了一個「四不象」,可看性遠遠不如西方學者所寫的「民國史」。因此,市場上賣得好的便是「海外中國研究譯叢」之類,而中國學者所寫的「民國史」絕大多數一上架便面臨撤架扔到打折書攤上的危險。

1990年代后,在學術大躍進的潮流中,打著學術作品旗幟的歷史書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只管贏利的出版社一本本推出來。以「民國史研究」來看,表面似乎愈來愈繁榮了。但究其實,則比上面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西洋摹仿者還不如。不管像不像虎,至少原來的畫師還有一些想法與信念,但以數量統計至上的成果評價體系中,連這種想法與信念也慢慢變成了一種可笑的奢侈品。在這種形勢下,被眾多急著要評職稱、爭權利的作者所撰寫出來的「民國史」墮落成一堆堆枯燥的文字,甚至莫名其妙的東西。從這些作品中,既看不到丁中江對史事相對合理的理解線條,也看不到費正清們為了突破「妖魔化」歷史敘述而作的努力,乃至基本的「概念」與 「問題」的意識,有的只是一些抄來的檔案資料編撰者的話語,或者最幼稚的空泛歸納性表述。於是,我們所知道的民國史,便徹底被攪成了一鍋糊粥。

常聽說「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歷史學家布龍塞奇威格(henri brunschwig)則堅稱不存在「沒有歷史的民族」。也許那些被認為是「無歷史的民族」僅僅是因為沒有「無文字」的原因。但是,對於我們這些有文字的民族來說,難道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有了自己的歷史嗎?從1911年以後的「民國史」的知識建構史來看,大概我們不會那麼樂觀吧。

北洋軍閥史話作者簡介
  丁中江先生1917年出生於雲南昆明,是台灣一位家喻戶曉的政治家和近代史學家。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同盟會早期會員。

  丁先生積二十年心血結晶,撰成《北洋軍閥史話》一書,1962年起在台北《大華晚報》逐日連載,膾炙人口。1964年初版問世,自此前後共版七次,紙貴洛陽,世界各國大圖書館中,凡有中文藏書,必有《北洋軍閥史話》。

  早年曾在重慶、廣州、香港、曼谷等地創辦多種報刊,六十年代后,在台灣三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擔任政治評論,影響頗著。

  1988年冬,雲南耿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災小組,攜藥品、衣物、捐款赴雲南災區慰問,從此致力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以「兩岸一挑夫」自況,矢志搭建兩岸同胞互愛、互敬互助之橋樑。

北洋軍閥史話目錄
 作者簡介  序言
 一、北洋時代  二、早年的袁世凱
 三、朝鮮練兵  四、列強逐鹿朝鮮
 五、張謇和袁的恩怨  六、甲午戰爭與馬關和約
 七、窮則求變  八、小站練兵
 九、康有為鼓吹變法  十、百日維新
 十一、新政功敗垂成  十二、康有為逃脫
 十三、袁的《戊戌日記》  十四、義和團之變
 十五、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十六、辛丑和約
 十七、北洋大臣任內  十八、北洋軍系的形成
 十九、預備立憲的遠期支票  二十、死里逃生洹上歸隱
 廿一、革命事業風起雲湧  廿二、黃花崗之役和保路運動
 廿三、辛亥武昌起義  廿四、各省響應革命
 廿五、拔大樹  廿六、南京光復
 廿七、清廷最後的掙扎  廿八、和談
 廿九、南京臨時政府  卅、北方的革命活動
 卅一、軍心搖動  卅二、清帝退位
 卅三、孫大總統薦袁自代  卅四、北方兵變
 卅五、第一任民國政府  卅六、袁唐分手
 卅七、內閣性質爭議  卅八、陸征祥超然內閣
 卅九、張振武被殺  四十、黎元洪賣身投靠
 四十一、宋教仁毀黨造黨  四十二、孫、黃、袁、黎四巨頭協定
 四十三、趙秉鈞張冠李戴  四十四、俄侵外蒙、英侵西藏
 四十五、大借款似毒藥  四十六、政府和國會
 四十七、宋教仁被刺  四十八、宋案水落石出
 四十九、袁世凱的真面目  五十、李烈鈞湖口誓師
 五十一、第二次革命  五十二、雖勝猶敗得不償失
 五十三、蹂躪民主  五十四、熊希齡名流內閣
 五十五、民國正式總統  五十六、袁和國會交惡
 五十七、袁解散國民黨  五十八、黎元洪北上入瓮
 五十九、章炳麟龍泉寺「讀書」  六十、袁家的新約法
 六十一、徐世昌出山復古  六十二、白朗軍神出鬼沒
 六十三、復辟謬說  六十四、歐戰給日本造機會
 六十五、日本提出廿一條  六十六、中日會談經過
 六十七、馮、段離心離德  六十八、張作霖和陳宦
 六十九、楊度和籌安會  七十、國體論戰
 七十一、梁士詒和請願聯合會  七十二、外交上遭遇阻力
 七十三、假戲真做  七十四、「半」推「全」就
 七十五、皇帝總統  七十六、孫中山討袁
 七十七、蔡鍔和小鳳仙  七十八、唐繼堯待機而動
 七十九、雲南護國起義  八十、討袁軍事部署
 八十一、康有為和袁世凱  八十二、貴州緊隨雲南
 八十三、四川戰役  八十四、廣西響應
 八十五、廣東被迫獨立  八十六、浙江獨立
 八十七、軍務院組成  八十八、張宗昌暗殺陳其美
 八十九、袁被迫下令撤銷帝制  九十、眾叛親離
 九十一、馮、張、倪南京會議  九十二、陳宦求和與四川獨立
 九十三、段祺瑞組責任內閣  九十四、湖南陝西獨立
 九十五、皇帝總統歸天  九十六、川、陝、粵取消獨立
 九十七、洪憲餘波  九十八、黎元洪繼任總統
 九十九、段祺瑞大權獨攬  一○○、將星殞落,國喪元勛
 一○一、府院不和黎段水火  一○二、國會和政黨復活
 一○三、徐樹錚和閣潮  一○四、浙江的變動
 一○五、奉天的內訌  一○六、段閣和日本交往
 一○七、私憤介入國策  一○八、張勳的三次徐州會議
 一○九、對德絕交  一一○、督軍團和公民團大鬧北京
 一一一、督軍團再施壓力  一一二、黎免段職
 一一三、徐州的復辟會議  一一四、黎元洪引狼入室
 一一五、復辟鬧劇  一一六、偽諭、偽官
 一一七、段祺瑞馬廠誓師  一一八、辮子軍不堪一擊
 一一九、劫后的北京城  一二○、馮國璋扶正
 一二一、羅佩金督川被逐  一二二、戴戡戰死四川
 一二三、孫中山在粵護法  一二四、段祺瑞在湖南碰壁
 一二五、桂系自救反皖  一二六、關外的變化
 一二七、馮段暗鬥明爭  一二八、段辭職和天津會議
 一二九、天津督軍會議  一三○、段祺瑞改任參戰督辦
 一三一、馮國璋南下受阻  一三二、主和派低頭
 一三三、奉軍首次入關  一三四、北洋軍進占岳州
 一三五、段祺瑞三度組閣  一三六、南方軍閥各行其是
 一三七、湖南戰役  一三八、亦戰亦和
 一三九、吳秀才脫穎而出  一四○、徐樹錚殺陸建章
 一四一、安福國會  一四二、徐世昌就任總統
 一四三、副總統難產  一四四、和平之聲不絕如縷
 一四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四六、徐樹錚西北籌邊
 一四七、外蒙撤治  一四八、巴黎和會
 一四九、山東問題失敗  一五○、「五四」愛國運動
 一五一、學潮結合政潮  一五二、曹、章、陸免職
 一五三、拒簽《凡爾賽和約》  一五四、反日愛國運動遍全國
 一五五、和談兩個難題  一五六、上海和會
 一五七、王揖唐上海碰壁  一五八、張作霖統一東北
 一五九、直皖爭奪上海  一六○、靳雲鵬組閣
 一六一、皖系直系明爭暗鬥  一六二、滇軍在粵分家
 一六三、七總裁內訌  一六四、吳佩孚衡陽撤軍
 一六五、張敬堯為害三湘  一六六、湖南重見天日
 一六七、張作霖扮演和平先生  一六八、直皖兩系正式翻臉
 一六九、奉軍入關助直  一七○、直皖的三天戰爭
 一七一、懲辦禍首處理善後  一七二、天津巨頭會議
 一七三、唐繼堯出亡廣州  一七四、聯省自治運動
 一七五、廣州軍政府的顛沛  一七六、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
 一七七、湘軍援鄂  一七八、吳佩孚揚威兩湖
 一七九、山東五子  一八○、唐繼堯重返雲南
 一八一、湖南譚、程、趙之爭  一八二、孫中山在桂林主持北伐
 一八三、孫中山北伐的阻礙  一八四、第三任靳閣垮台
 一八五、梁士詒短命閣揆  一八六、曹、張、吳三角之間
 一八七、直奉兩系翻臉  一八八、第一次直奉戰爭
 一八九、馮玉祥進軍河南  一九○、徐世昌辭職
 一九一、黎元洪再作馮婦  一九二、吳佩孚調馮玉祥離豫
 一九三、廢督裁兵徒託空言  一九四、「黎」菩薩自身難保
 一九五、直系分裂  一九六、羅文干案
 一九七、陳炯明叛變  一九八、孫中山離粵去滬
 一九九、福建的三角鬥爭  二○○、從汪大燮到張紹曾
 二○一、臨城劫車案  二○二、滇桂軍逐走陳炯明
 二○三、孫中山回粵就任大元帥  二○四、南北之間
 二○五、黎元洪被迫下台  二○六、國會自行延長任期
 二○七、曹錕賄選  二○八、賣布總統
 二○九、東南的和平公約  二一○、江浙戰爭齊勝盧敗
 二一一、西南局勢紛擾  二一二、創辦黃埔軍校
 二一三、張作霖率軍六路入關  二一四、吳佩孚四照堂點將
 二一五、第二次直奉之戰  二一六、吳佩孚浮海南下
 二一七、曹錕變成階下囚  二一八、馮玉祥和國民軍
 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攝政  二二○、廢帝被逐出宮
 二二一、張作霖入京出京  二二二、孫中山北上逝世
 二二三、蕩平兩廣群魔  二二四、長江的戰火
 二二五、五卅慘案  二二六、孫傳芳驅逐奉軍
 二二七、吳佩孚查家墩再起  二二八、郭松齡聯結馮玉祥
 二二九、灤州兵變  二三○、郭松齡兵敗被殺
 二三一、徐樹錚廊房遇害  二三二、馮玉祥通電下野
 二三三、唐生智迫走趙恆惕  二三四、從許閣到賈閣
 二三五、奉軍入關擊馮  二三六、國民軍退守北京
 二三七、吳拒馮系投靠  二三八、顏惠慶攝閣
 二三九、吳、張兩巨頭北京會晤  二四○、南口馮軍苦戰
 二四一、軍閥殺記者  二四二、誓師北伐
 二四三、唐生智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四四、吳佩孚痛失湘鄂
 二四五、北伐軍底定江西福建  二四六、奉張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二四七、北伐軍攻佔江浙  二四八、吳佩孚揮淚離鄭州
 二四九、吳佩孚凄涼蜀道  二五○、張作霖自封大元帥
 二五一、馮玉祥會師中原  二五二、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
 二五三、龍潭大捷  二五四、蔣中正的下野與復職
 二五五、日本出兵山東和濟南慘案  二五六、光復北京
 二五七、日本軍閥炸死張作霖  二五八、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
 二五九、東北易幟全國統一

 附錄1、北洋政府歷任元首
 附錄2、北洋政府歷任國務院國務總理
 附錄3、北洋政府歷任國務院及閣員姓名表

北洋軍閥史話 序言 章伯鋒
  丁中江先生著《北洋軍閥史話》一書,多年前曾讀過。去年10月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擬將此書推薦給大陸讀者,邀我做些出版前的編輯校訂工作,並有機會在京與丁先生見面相識。

  海峽兩岸彼此隔絕四十多年,學術文化交流,也人為地被封閉起來,相互較少了解。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曾以其豐富多採的文化創造,為世界文明史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現在中華民族的發展與振興,當然也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隔絕與封閉,不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建設。學術研究要及時了解和吸收已有的成果,做為自己的起點,但目前,海峽兩岸的學術著作和學術刊物,由於缺少正常交流渠道,一般學人很難看到,嚴重地影響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台北有位歷史學家曾撰文說,他如不能利用北京收藏的歷史檔案,便難以寫出令人信服的歷史。同樣,以民國史為例,大陸學者如不能利用台北特藏的民國時期的檔案資料,有些專題研究,就會感到困難。近年來,儘管台灣與大陸之間還有許多人為的隔閡,但海峽形勢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兩岸關係從緊張走向緩和,從長期隔絕走向相互交往,加強兩岸聯繫,擴大兩岸交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據報載:1990年兩岸文化交流有較大的發展,就出版方面來說,大陸圖書直銷台灣,在出版書籍方面也有不少合作,特別在文學作品方面。在大陸以我所見所聞,台灣作家的作品,各地書店書攤,隨處皆有,但學術著作的出版僅為零星現象。在這方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台灣《柏楊版資治通鑒》,該公司已出版至56卷(書名《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鑒》)。這次又將印行丁著《史話》。希望今後能有更多台灣學者的著作,能與大陸讀者見面。《北洋軍閥史話》一書,在台已多次再版,深受讀者歡迎。據丁先生介紹,明年與大陸版印行的同時,在台將出修訂后之第八版,並函囑為之作序。多年來,因工作關係,就民國初年這段歷史寫過文章和著作、並編過一部《北洋軍閥1912-1928》多卷本的書,對北洋軍閥史稍微熟悉,為向大陸讀者介紹丁先生這部著作,在此書大陸版印行之際,藉此機會談談北洋軍閥的由來與發展,供讀者參考。

  北洋軍閥是產生於清末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就是這個集團的總頭子,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從1912年起至1928年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6年袁世凱雖然死去,北洋軍閥集團也發生了分裂,但相繼控制北京政府實權的皖系、直系、奉系,以及在北方控制一省或地區的大小軍閥,也多出自這個集團。他們相互間為了爭權奪利,造成連綿不斷的軍閥混戰。大軍閥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更是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隨著戰爭的勝負,北京政府的實權,也就在各派大軍閥手中轉移。在此期間,北京政府所謂的總統、執政、大元帥就多次更換,內閣總理的更迭就愈加頻繁,從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有38屆內閣,最短的兩屆只有六天,無論哪一派當權都不長久。北洋軍閥的統治從1912年算起雖只有17年,由於連年內戰,卻給人民帶來空前災難。因此說,北洋軍閥這個集團的產生和發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此洋軍閥的形成,是近代中國的產物,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清末的湘軍與淮軍。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清政府在談及清代制沿革時說:「我朝定鼎中原,當時所用僅止八旗勁旅而已,無敵于天下;其後額設綠營制兵,多或六十余萬,少亦五十余萬,較之八旗不啻倍蓰。乃粵匪,捻匪、川匪、回匪之亂,制兵竟不足恃,於是加餉挑練而有練軍,招募勇丁而有湘軍、楚軍、淮軍、毅軍。乃日本之役,練兵練勇又不足恃,於是仿照西法添設新軍」。(見《清朝續文獻通考》卷203,兵2)。湘淮軍起源於曾國藩、李鴻章辦團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曾、李也以此起家。

  曾國藩辦團練的方針,是以封建宗法關係控制將領和軍隊。湘軍各部,上自統領,下至哨長、士兵,從其開始招募成軍,即是以同鄉、親友、師生等關係為紐帶而維繫著的武裝集團。王定安在《湘軍志》一書中談湘軍管制時有如下一段記述:「帥欲立軍,揀統領一人,檄募若干營。統領自揀營官,營官揀哨官,以次下之,帥不為制。故一營之中,指臂相聯,弁勇視營哨,營哨視統領,統領視大帥,皆如子弟之事父兄焉。或帥欲易統領,則並其軍撤之,而令新統領自揀營官如前制。或即其地募其人,分別汰留,遂成新軍,不相沿襲也。」湘人王闓運在論及湘軍時說:「湘軍之可貴者,各有宗派,故上下相親」;又說:「從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將卒親睦,各護其長,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上述這些論及湘軍所謂可貴的優點,卻恰恰道破湘軍的宗派性質。繼之而起的李鴻章淮軍,也是承襲湘軍這套辦法而形成的一支軍隊。

  湘、淮軍在鎮壓太平軍、捻軍之後,一部分軍隊裁撤,大部分留駐各地成為防軍,並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綠營而成為清朝的常制軍隊。隨此而出現的,是湘、淮軍集團控制了全國許多省區地方政府的實權。清朝末年,湘、淮兩個集團,長期分別盤踞了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重要職位,形成相當大的地方勢力,成為中國近代的軍閥。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正是繼承了湘、淮軍衣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禍國殃民的北洋軍閥集團。

  1901年袁世凱繼李鴻章之後,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在其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袁利用手中控制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以小站練兵時所形成的班底為骨幹,一方面乘機擴充北洋軍事力量,一方面不斷在中央和地方安插親信。很快即形成以袁為首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其權勢可以左右朝政。

  袁世凱經營培植北洋軍閥集團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培植親信,組成宗派勢力,並掌握了一支唯袁命是從的北洋新軍,而這支軍隊「其心理中不知有清廷,而唯知有項城耳」。袁非常崇拜曾國藩「起自團練,創辦湘軍」的治軍方法,並加以發展,在袁世凱手下網羅了一批忠於他的親信、心腹、死黨。其中有的原來就是袁的親友、同鄉或家中用人的子弟,如袁乃寬、張鎮芳。有的畢業於清末李鴻章所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被袁委以重用。如號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以及段芝貴、曹錕、李純、王占元、陸建章、楊善德、盧永祥、鮑貴卿、張懷芝等均出身於這一學堂。有的是吸收提拔肯于為袁賣命的淮軍舊軍官弁,如薑桂題、張勳、倪嗣沖、孟恩遠等。有的是出身於袁氏所創辦的各類軍事學堂,如新建陸軍之初,即設「隨營軍事學堂」,分由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任步兵、炮兵、工程等學堂總辦,培養新軍幹部。嗣後,1902年在保定設「北洋隨營將弁學堂」,1905年設北洋軍醫、軍械、經理(訓練軍需官)各後勤軍需學堂。1906年設「保定軍官學堂」,訓練北洋新軍擴軍后的軍事骨幹。袁世凱規定「此後訓練新軍,所有軍中委用人員,應先盡曾習武備暨曾帶新軍者選擇委用」、「迨成軍后,遇有官弁出缺,仍先盡學堂畢業之員選充」(見《清朝續文獻通考》卷204,兵3)。袁用人的標準是任人唯北洋派是親。北洋六鎮新軍的鎮、協、標各級統兵官,幾乎是清一色的北洋系,絕少外省武備學堂畢業生或外省留日學生。故北洋六鎮的軍事骨幹,多是袁氏的門生故吏,視袁為衣食父母。這些人依靠袁的栽培提拔,迅速升任為握有兵權實力的協統、鎮統或總兵、提督等要職。在文職人員中也是如此,如朱家寶、齊耀琳、孫寶琦、張錫鑾、趙秉鈞、楊士錡等都是投靠袁世凱而被重用。經袁「保薦」、「密保」、「特保」等形式向清廷推薦,在短短几年裡,由知縣、候補道「破格擢用」為各省巡撫和各部侍郎等要職。而徐世昌更是由袁的一個幕僚,飛速地升任為清政府巡警部尚書、東三省總督、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內閣協理大臣,進入清朝的統治中樞。他們依靠袁世凱的引薦保奏,得以升遷,榮獲高官厚祿,名義上是朝廷的官員,實際同袁榮辱與共,帶有濃烈的封建人身依附關係。至清末,以袁為首的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基本上控制了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東三省等省區及中央一些部院的實權,成為清末一大政治勢力。

  1908年袁世凱遭監國載灃等皇族親貴的猜疑被罷官隱居河南,但由於其親信爪牙的維護,使清政府對其也莫可奈何。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得以東山再起,並進而篡奪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成為中華民國的正式大總統。他憑藉的就是這一軍事政治集團的實力。嗣後,在北洋軍閥集團勢力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歷屆總統、執政、大元帥、國務總理、各部總長,各省督軍、省長、鎮守使等軍政大員,多出自這個集團。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中國成為列強激烈爭奪的對象,隨著歐美日本等國在華投資的增加,它們企圖控制中國的貪婪慾望也在不斷加強。古老的中華帝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當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深深地刺激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後登上了中國政治舞台。這些新的因素,對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它與湘淮軍集團相比,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點。

  一、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從清末政治勢力的發展變化源流來看,其本源是李鴻章洋務派的繼續。清末洋務派有三個特點:一是掌握清政府官辦近代工業實權,二是掌握軍事勢力,三是政治上經濟上與外國打交道,是中央或地方上的當權派。洋務派這三個特點,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不僅全部加以繼承,並有所發展,它除有著清末湘淮系集團所具有的一般共性外,最顯著的政治特點,就是在清政府推行新政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朝野上下為之震動。面對國內外動蕩的局勢,清朝統治層內部一些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改革意見。軍隊是國家統治的重要工具,因此要求改革軍隊的呼聲最高。清廷也連發上諭,認為改練「新軍」是自強的「關鍵」,「救時第一要義」。袁世凱遂以新建陸軍為班底,開始經營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借清政府推行「新政」之際,行擴張自己軍事政治勢力之實。練新軍、設巡警、興學堂、行立憲,這一切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新事物,無不為袁所利用,被當時朝野視為「新政之首腦」。其政治勢力,也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終於成為清末可以左右朝政的一大政治派系。究其原因,是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中國經濟和政治方面所產生的影響,還比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和小商品經濟要強大得多。這種新的因素,滲透影響及於清末社會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這個集團處處標榜一個「新」字,與湘淮系近代軍閥相比,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

  1905年以後,以中國同盟會為代表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資產階級上層的立憲運動也逐漸高漲起來。袁世凱看出沒落的清王朝沒有出路,「不立憲即革命,二者必居其一」,認定立憲即是抵製革命所必需,又與整個北洋軍閥集團的發展有重大利害關係,遂幡然變計,連上奏摺,侈談立憲。這在客觀上促成袁與立憲派的結合。1906年鄭孝胥,張謇、湯壽潛在上海組成「預備立憲公會」,聯合各省立憲派,要求清政府實行憲政。袁世凱極力拉攏他們,對預備立憲公會的活動,給予大力支持,並籠絡立憲派中獨樹一幟的楊度,舉薦他為西太后和皇族親貴講解立憲問題。因此,國內立憲派視袁為憲政運動的中堅,甚至在報上讚揚他是「開明之巨手」。辛亥革命時北洋軍閥集團能夠竊取全國政權,除去掌握有北洋六鎮這樣一支新式軍隊外,得到國內立憲派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二、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民國初年列強在華侵略勢力的影響,決定北洋軍閥集團在政治上不僅是封建勢力的代表,同時又與帝國主義勢力有著一定的聯繫。特別是1916年以後,這個集團的各個派系,大多有著帝國主義的背景與後台,有的甚至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然而歷史的發展和變化是極其複雜的,北洋各派系與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關係,所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與帝國主義密切勾結,公開露骨地出賣國家利益;有的雙方關係則表現得比較隱蔽。這是由於雙方的政治利益和出發點有所不同,當時具體的國際國內環境有所不同而決定的。帝國主義各國從其在華侵略利益出發,視其需要,並不是絕對地支持某一派軍閥。而各派軍閥有時因帝國主義列強的對華侵略,引起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和鬥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對其主子的侵略要求,也不是百依百順毫無抵制的。現舉例如下:

  1、日本帝國主義與皖系軍閥的關係,已為研究民國史的學者所熟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其控制北京政府期間(1916.6-1920.8),中國表面上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實際處處依賴於日本,直接或間接受其操縱。日皖勾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得以在華大肆擴張其侵略勢力,這個特定的國際環境下的產物。在此期間,日本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大力支持皖系軍閥。段祺瑞所謂的「武力統一」,對南方護法各省連年發動戰爭,力圖消滅以孫中山為代表反對北洋軍閥勢力的護法運動,就是由日本拿錢供給武器在幕後給予支持的。雙方的關係,正如皖系軍閥的代表人物徐樹錚所說:「我北軍勢力的消長,與日本寺內內閣利害相通」(見《徐樹錚密電》第2頁)。據日本大藏省統計,僅寺內內閣任內(1916.10-1918.9)日本新成立的對華借款總額為38645  日元,「與寺內內閣成立時我國對華借款約一億二千元日元比較,僅二年時間,增加了三倍」(見鈴木武雄《西原借款資料研究》第353頁)。段祺瑞為了換取日本的實力支持,只要給錢,給軍火武器,什麼國家主權、民族利益都可以廉價拍賣,從鐵路、礦山、工廠到各種稅收,都被皖系作為各種名目借款的抵押和擔保,日本為此在華獲得種種特權利益(其具體史實可參閱拙著《皖系軍閥與日本》一書)。日皖之間的關係,可視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一個典型事例。

  2、與日皖關係相比,日本與奉系張作霖的關係卻微有不同。日奉之間早有勾結。1920年直皖戰後,張作霖企圖控制北京中央政府的野心大增,故而更加積極向日本靠攏,他親自對日本表示,希望能注意其今後在北方政局中的價值,極願取代垮台的皖系地位,對日「採取真正的親善政策」。日本首相原敬認為:「張是想依靠日本伸張勢力,而我們在東三省的發展需要好好待張,我們雙方的利益是不謀而合的」(原奎一郎編:《原敬日記》第9卷第135-138頁)。日本支持奉系,更多的是從維護其所謂「滿蒙特殊利益」這一基本點出發的。日本歷來把中國東北地區看作它的勢力範圍,不容歐美各國介入,視張作霖為其在東三省的代理人,對奉系逐鹿中原的野心,並不熱心支持。日本內閣對奉系的政策曾於1921年5月17日作出如下規定:「對張作霖整頓與充實東三省的內政和軍備,以在該地區確立並鞏固其勢力,帝國可以直接或間接予以援助。但對其為達到對中央政界的野心而要求帝國的幫助,則帝國不採取進一步給予支持的態度」,日本「援助張作霖的宗旨,不是對張個人,乃因其掌握滿蒙實權援助之,用以鞏固我之對滿蒙的特殊地位」(《日本外交年表並主要文書》下)。正是從這一基本點出發,日本對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雖奉系遭到失敗,還是保持不干預與不介入的立場。1924年奉系將領郭松齡倒戈反對張作霖,率兵由關內打回奉天,張作霖統治地位岌岌可危,郭軍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直接威脅到日本的侵略利益。日本在奉天駐軍立即出面干與,致使郭松齡兵敗被殺,使張得以轉危為安。日本在直奉戰爭和郭松齡反奉這兩次事件中所以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基本原因即在於此。1928年奉系軍閥面對北伐軍的勝利進軍,軍事上連遭失敗,此時張已成為日本維護其「滿蒙特殊利益」的障礙(張如敗退東三省,有可能導致北伐軍進兵關外),日本關東軍遂陰謀策劃在皇姑屯炸死張作霖,為日本直接侵佔東三省鋪平道路。在這裏日本與張作霖奉系的關係,與日皖關係相比,表現的又有所不同。

  3、在北洋軍閥中,直系軍閥與英美的關係表現得若明若暗,較為隱蔽,不像日皖、日奉間那樣公開露骨。但英美支持直系,以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張,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在皖系統治時期,當直皖兩派軍閥發生尖銳矛盾和鬥爭時,在華英美報刊的輿論,是公開支持直系吳佩孚的一些政治主張,反日反皖立場非常鮮明。直皖戰爭,直系戰勝皖系,英美在華報刊記者,興高采烈,對吳佩孚是一片讚揚之聲,吹捧吳為「中國一國中之英雄」,「乃中國軍人中之唯一愛國者」。前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上書北京政府,對吳在宣皖戰後召開國民大會的主張表示支持,認為「舍此而外,別無他法」(見《晨報》1920年8月27日)。無庸置疑,英美等西方國家,已把吳佩孚看成是它們在中國執行對華政策的合適人選,而直系也總是把英美視作自己的同盟者。直系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成立后,財政拮据,在英美的撮合下,1922年8月英、美、法、日四國銀行團會議議定給予直系北京政府一個五百萬美元分期借款,由四國駐華公使各自報請本國政府。日本公使小幡酠認為這個決定偏袒直系,建議政府拒絕這個決議。由於日本政府的反對,借款被否決了。英美兩國雖為促成這筆借款,多方進行活動,日本始終以不給中國任何黨派以援助為借口,拒絕改變反對借款的立場。這清楚地反映了日本對英美所支持的直系軍閥的敵視態度。但英美與直系的關係,表現得並不如日皖、日奉關係那樣公開露骨。

  帝國主義列強對北洋各派軍閥勢力的支持與否,是根據其在華切身利益得失為轉移,這類事情在當今的國際政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三、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的統治,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充滿了新和舊的矛盾與衝突。激化的階級矛盾,政治上的劇烈動蕩,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此時期,中國無論南方或北方,長期處於軍閥戰亂之中。據1932年出版的《四川內戰詳記》一書統計,從民國初年至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478次,平均每月兩次戰爭,規模較大的戰爭,波及鄰近的滇、黔、陝、鄂四省。四川一省如此,全國各地頻繁爆發的大小軍閥混戰,雖無統計資料,但以此類推,即可想見一斑。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地方農業經濟即封建主義經濟的大量存在,二是帝國劃分勢力範圍的侵略政策。民國初年,全國百分之九十為農業人口,地區之間交通不便,聯繫也不密切,除沿海地區外,內地各省均處於封團狀態,各地區均可自給自足地獨立存在,這就為大小軍閥提供了割據一方的客觀條件。他們在一省或一地區,閉關自守,稱王稱霸,成為獨立王國,將其統治的地盤,視作個人私產,甚至形成世襲封建家族式的統治,如奉系之在東北地區。

  北洋軍閥在政治上極力維護和強化封建統治秩序,其結果必然導致社會各類矛盾的激化。頻繁的戰亂,嚴重的搜括與掠奪,加以自然災害,造成農村經濟的破產。廣大破產農民一部分成為軍閥擴軍的兵源,但鋌而走險者,也比比皆是,以原始的反抗方式,相互結成武裝團體,由最初的打家劫舍,發展到攻城佔地,成為民國初年遍地「匪患」,兵匪不分的奇特社會現象。統治者為了強化自己的鎮壓手段,遂購買洋槍洋炮發展武裝力量。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又不時地以武力發動戰爭,搶奪其他軍閥所佔有的地盤。大軍閥相互間為爭奪對中央政權的控制,不時爆發戰爭;地方上的小軍閥為兼并地盤,不斷挑起武裝衝突。這就是民初軍閥連年混戰的社會根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新思潮與舊秩序之間的矛盾,日益發生碰撞而趨於激烈,但任何人想復辟君主專制的舊制度,均遭到可恥的失敗,袁世凱洪憲帝制和張勳復辟的迅速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斷地受到各階層人民反抗浪潮的衝擊。孫中山先生對反動的軍閥統治政權深惡痛絕,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為打倒軍閥的統治,孫中山先生長期為此堅持不懈地進行奮鬥,他的這一理想,直至1928年北伐戰爭取得勝利,北洋軍閥最後復滅,方始得以實現。

  以上只是從整體上就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及其幾個特點,概括地做些介紹,不妥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目前,大陸專寫北洋軍閥全史的著作不多,丁中江先生著《北洋軍閥史話》一書,是部二百多萬字的巨著,全書涵蓋了北洋軍閥的形成、發展、復滅及其統治時期大小歷史事件,取材廣泛,敘事生動,既有嚴肅的史實論述,也有涉及民國政壇內幕的名人軼事,同時又引用了不少可供參考的有用史料,讀者從中可以了解民國初年歷史發展變化的全貌。《史話》一書在大陸問世,定會受到學界與讀者的歡迎,特別它是出自一位台灣學者之手。

  筆者在本書出版前,據個人所知,校訂了書中某些訛誤之處(有些顯然系手民之誤),這些詳見書後所附《後記》,故不贅述。

  一九九一年元月于北京

  近代史研究所
admin
網站管理員
網站管理員
帖子: 2633
用戶主題集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11,182.58
附件下載( ATTACHMENTS DOWNLOAD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txt.zip
(1.72 MiB) 被下載 1737 次
北洋軍閥史話.chm.zip
北洋軍閥史話 下載
(2.61 MiB) 被下載 9093 次
附件下載由熱心網友分享,或收集於網路,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遙遠的救世主 » 2011年11月16日

早年曾在重慶、廣州、香港、曼谷等地創辦多種報刊,六十年代后,在台灣三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擔任政治評論,影響頗著。

  1988年冬,雲南耿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災小組,攜藥品、衣物、捐款赴雲南災區慰問,從此致力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以「兩岸一挑夫」自況,矢志搭建兩岸同胞互愛、互敬互助之橋樑。
遙遠的救世主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17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瀟雨 » 2011年12月10日

丁中江先生的書,值得一看。
不知道與陶菊隱先生有什麼不同
瀟雨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8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張大寶 » 2012年2月19日

了解中國政治的必看之書!!
張大寶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10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金太陽 » 2012年3月3日

下載下載下載下載下載下在
金太陽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2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共匪必死 » 2013年1月26日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叱吒風雲的時代,吾極為嚮往之!
共匪必死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1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任平生 » 2013年1月28日

真的不錯,了解了那人年代的那些事!
任平生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4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安道拓 » 2019年3月22日

下載學習,謝謝版主!
安道拓
八級禁友
八級禁友
帖子: 827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420.5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忻文 » 2019年3月22日

下載此書,想閱讀一下。謝謝!
忻文
超級禁友
超級禁友
帖子: 1865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955.00

Re: 北洋軍閥史話

帖子趙兵河南 » 2019年3月22日

丁中江先生的書,值得一看。
趙兵河南
四級禁友
四級禁友
帖子: 448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231.00

下一頁

回到 政治禁書

  • 火爆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