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革命的真相 第25章(4)币制改革

2018年05月28日 9:13 PDF版 分享转发

清末以来,国际长期下跌,使中国本已破产的历届政府更难以偿付以黄金计价的外债。实行银本位的却产银有限,银价的波动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冲击着中国的币制体系,历届政府都想改革币制,均因政治动荡与战祸连绵未能实施。南京成立时,国内流通极其混乱,银两、银元并用,本位的银元有“袁头”、“孙头”等,成色各异不能通价交换,辅币规格成色不一,纸币种类繁多,发钞的中外多达三十家,纸币流通范围狭小,偏僻城乡流行着商家、钱庄及其它非金融组织发行的私票。这种“每埠为一国”的货币流通混乱局面严重阻碍着商品的流通。1933年3月,在日本步步进逼华北的形势下,国民政府趁内地银元大量涌入上海,银根相对宽松,发布了《废两改元令》,以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为正式本位货币,强制在全国流通。币制改革扭转了长期以来的货币混乱局面,为进一步施行法币改革铺平了道路。

“废两改元”后不久,国际上发生了风潮。美、英等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导致国际上美元贬值,银价上涨,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银根紧张,工商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大量倒闭,失业激增,物价暴跌,外贸巨额逆差,人心恐慌。为摆脱财政经济危机,维护币值稳定,也为全面作准备,国民政府根据设计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实施进一步的币制改革,废除难以为继的银本位制,以法币制取代银元。根据币制改革决定,财政部先发行一亿元的“金融公债”,拨给中央银行3000万元,中国银行2500万元,交通银行1000万元充实三大银行资本,为三行发行法币作准备。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长孔祥熙主持颁布了《改革币制令》及《兑换法币办法》,宣布在全国立即实施法币取代银元的币制改革。改革内容包括:除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外,其它银行不再享有发行权;逐渐收回现行流通纸币,停止使用;废除银本位制;强制将全部银元、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准备金;规定法币为全国唯一通行、不予兑现的货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两国对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积极支持,分别派出了李兹·罗斯、甘末尔、杨格等经济专家来华协助策划。《改革币制令》颁布后,英国驻华大使援引“国王规章”和中国法令,规定英国在华侨民必须停用白银、银元,接受法币,美国则以继续按每盎司0.45美元价格收买中国白银的行动支持中国政府的币制改革。日本清楚中国币制改革的备战意义,阻挠改革,日军向宋哲元施压,禁止银元南运,以防止南京政府通过币制改革控制华北金融。

币制改革得到民众和工商界的欢迎,法币在南方发行顺利。新币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迅速显现,通货紧缩得到缓解,全国物价平稳回升,百业复苏,在不久后带来了少有的外贸顺差。币制改革后,全国近七亿元白银被收归国有,不再流通,法币与现银脱钩,中国货币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币制改革的次月,美国停止在伦敦收购白银,国际银价在一周内大跌一成,国内金融得免动荡,与英镑固定汇价的法币起到了稳定汇率,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的作用。

通过法币改革,国民政府将金融权力集中于中央,极大地扼制了地方割据。在不久后的全面抗战中,币制改革的巨大作用显现,在国家经济被蹂躏,财政收入枯竭的形势下,国民政靠发钞票弥补战时的财政危机,以法币贬值为代价坚持长期抗战。抗战胜利后,中共发动了抗议国民政府滥发钞票的运动,称是搜刮人民之举。这种说只具煽动作用,谈不上道理。因为,若无在1935年实施法币改革和抗战中增发钞票,国民政府断无可能长期抗战坚持到胜利,抗战中增发钞票和战后的通货膨胀是国人必须为长期抗战付出的代价。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